韩素音(1917~ ),英国籍作家,医生。原名周光瑚,曾用名周月宾,韩素音为笔名。她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比利时人。1917年9月12日生于北京。15岁时在协和医院做打字员。后到燕京大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学医。
1938年回到中国。1939~1942年在四川成都美国教会医院当助产士,与他人合写一部小说《目的地重庆》。194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55~1963年在马来亚开设光瑚药房。1960~1963年在新加坡南洋大学任现代亚洲文学史讲师。1964年开始写5部传记性著作:《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吾宅双门》、《凤凰的收获》,成为职业作家。
她常到美国、德国、瑞士等20多国讲学和游历,介绍中国历史、政治、社会改革、宗教、民族、青年、妇女、知识分子等问题,写了不少有关中国的文章著作。还有《早晨的洪流》 、《中国,2001年》 、《餐风沐雨》、《回面》、《拉萨,开放的城市》等著作。
《瑰宝》就是如此。它是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女士的自传体小说。韩女士与莫理循的长子、出生在北京的伊恩有过刻骨铭心的恋情。
伊恩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大约是生在中国、受其父亲影响的缘故,也成了东南亚问题观察家。二战中他还在缅甸、爪哇和印度支那采访,最后作为战地记者献身在朝鲜战场。韩女士虽然是欧亚混血儿,但她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是她灵魂的根。她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末,从欧洲完成学业后准备回中国大陆,却终因国共两党交战而滞留香港。就在滞留香港期间,她与著名的战地记者伊恩相恋。他们之间的热恋仅仅维持了"一年零一个月零几天",就因为伊恩的牺牲而终结。然而,韩女士却用她的生花妙笔将这段昙花一现的炽热恋情传之后世,她在1952年伊恩死后不久便用英文写出《瑰宝》一书。书一出版,就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1955年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把它搬上了银幕(译名《生死恋》或《爱情至上》),1956年该电影获两项奥斯卡奖,"诗意与艺术使这部小说比历史本身更加长久。"
韩素音是国际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即便是《瑰宝》,它的情愫也与中国问题相纠缠。上个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中国香港与大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两个反差鲜明、冲突激烈的环境成了韩素音与她的英国恋人、《瑰宝》中的男主角马克相恋的舞台背景。韩素音以她非凡的直觉与见识入木三分地描写了两个尖锐冲突、截然不同的世界给广大热爱着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论国别、血统和性别)带来的精神困扰和情感分裂。"说到底,这不单纯是两个恋人之间的爱情问题。说到底,马克不只是作为一个男人和一个恋人横亘在我和中国之间。关键是他代表了什么,他意味着什么。他的背后有他的那个世界。""我和其他许多人一样,被时代剧变的漩涡吸了进去。这样的剧变已经扭曲了我们的私人生活。"韩素音在小说中用大量的笔墨内省自己沉重的爱情——与故国扯不断理不清的情愫,这些情愫实际上是大裂变时代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内心冲突的揭秘。
韩素音企盼着这种内心冲突的结束。她在书中《你所有的家·1950年3月》这一章节里,写了不信教的自己迈向教堂向劳神父倾诉却依然无法解脱,于是她转而到"三叔来信"中寻求解脱的智慧。这位留在大陆、老成持重的长者教导说:"我们必须以一种宽容、克己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一种和谐的心境会把相反的事物融为一体,会看清对立的事物不过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侧面而已。"于是,她对自己与马克沉重的爱恋豁然开朗,她对马克说:"他(三叔)会喜欢你的。你们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基本的道德观念,一种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我说的是''''宽容'''',就是不走极端的性格。"正是这种"宽容"、"不走极端"的中国智慧成全了韩素音与马克的恋情,更成全了失去马克后的韩素音在瑰丽辉煌、荣光璀璨的爱的记忆中鲜活地成长,也成全了《瑰宝》的诞生。我看到的这本《瑰宝》中译本,孟军教授的译笔清新淡雅、洗尽铅华,恰如其分地将瑰宝之恋展现得热烈而又温婉,如深秋之静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