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在中国曾经代表了这个世界最神圣的一切。
到中年》《人生》、《美食家》以及1980代中期的"先锋文学专号",小说的叙事和语言探索对文坛形成强烈的冲击……
所有的一切,无不是一个个突破。
写作也要有责任感。
一个作家能不能走得更远,能不能源源不断地写出富有新意的作品来,就要看他''''''''''''''''超越''''''''''''''''自我的能力。
要摆脱这样一种模仿的写作状态,急于希望脱身,寻找自己的写作状态。
"美女作家"、"身体写作"、"网络作家"、"80后作家"……标签不断被生产,可能是为了身份界定的方便,而更多则是市场炒作的需要。
从网络中来,回到传统出版中去,这是大部分网络作家出名后维系其名气和生存的出路。
文学应考虑的是好的作品与不好的作品的区别,而不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网络里还是网络外,这种种褊狭的概念里打转。这种观念上的局限性,本身就是对文学的限制。
像我们这批年轻作家已经不需要文学期刊这样一个平台来发表作品了,很多人直接跟市场对接。
改革30年的中国文学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收获》复刊后一两年,中国整个社会思想开始解放,各种被禁锢的思潮迸发出来,它们都通过文学集中反映出来。
文学肩负了太多社会责任,集中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诉求。
虽然文学不再像过去那样引起社会轰动,但作家们对文学的探索影响深远。中国文坛诞生了一大批实力派作家。
如今的知名作家和批评家基本上都生活在学院,而恰恰这个时期文学进入一个比较困难的阶段,文学更加趋于边缘化。
年轻作家和实力作家之间需要对话、相互理解,这对文学很重要。
老一辈的作家和编辑们对文学新人从来都是非常关爱的,这是一个传统,它延伸到1980年代、1990年代,一直到新世纪,从来没有中断过。
我们也在思考新世纪文学路怎么走?1980年代知性写作是否还有前途?从文学30年看,发现新力量。
年轻作家的写作更加多元化、私人化、个性化,甚至娱乐化。这恰恰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所在。
因为思想解放、社会大变革的奇迹,1980年代年轻或者老作家迅速占据中国文坛主流,这批实力派作家至今占据着中国文坛主流话语,年轻作家已经和所谓体制和主流没有太大关系,他们直接跟市场接轨,而1990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却比较尴尬。
回归到单纯的文学创作,他们的创作和思考也更冷静、深入,文学确实已经摆脱了那些本不该它承担的责任。
早报:文学正在回归本位,回到其边缘的位置,但我们依然怀念着文学发挥巨大能量的1980年代,而且相当部分引起社会争议的作品就是在《收获》上发表的。
每一代知识分子和作家对社会都有自己的敏锐判断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