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伟大的民族复兴——现代化建设,伟大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大批大师级的杰出人才,但现实却似乎令人失望。我们为什么出不了大师?怎样才能出大师?
什么样的人才,才能被称为大师?
所谓大师,是一般人才之上的、杰出的、特别有创造力的,甚至是伟大的人才。
像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力士多德、休谟、洛克、斯密、康德、黑格尔、牛顿、爱因斯坦以及我们中国古代的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等无疑是大师,或超级大师,或伟大人物。中国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鲁迅、胡适、蔡元培、李四光等等则为一般的大师或杰出人物。
被称为大师,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智慧、才能、品格不同程度地引领和影响了他们的同时代人,并对他们的时代或后代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成为大师,具有人的最高品质——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精神以及百折不挠的信念——这种品质比物质力量更具有威力。
没有伟大的品德,就没有伟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
大师近乎绝迹由来已久,不只在某一领域,而是全方位的短缺。
我们缺少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科学家、音乐家、小说家、戏曲家、影视艺术家、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等等。
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文学艺术各领域里全方位地缺少大师,这是前所未有的。
从历史看,中国出大师集中在几个时期:一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群星灿烂时期,出了老子、墨子、庄子、孔子、孟子等大思想家;二是唐宋时期,古诗词和散文登峰造极,“三李一杜”、唐宋八大家、程朱理学、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也出现在那个时期;三是五四运动前后以至后来的“西南联大”时期,出了不少思想家、汉语学家、教育家,像鲁迅、胡适、蔡元培等等,中国人首次获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从西南联大走出来的。
在科学技术领域里出不了大师尚,因为我们的经济和科技教育环境太落后了,那么,在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不了大师,岂非咄咄怪事?这对于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又拥有世界最多人口且正在民族复兴的大国是难以想象的,甚至是一种莫大的嘲讽。
恩格斯在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指出,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产生巨人的时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出了多少伟大或杰出的人物!我们中华民族也正在进行伟大的民族复兴,伟大的杰出的人物在哪?如果应出而没有出伟大人物或大师,伟大的复兴又从何而来呢?
伟大时代和伟大人物是同时发生并相辅相成的,不可能存在没有伟大人物或大师的伟大时代。没有一大批伟大人物或大师出现,伟大复兴是不可能的。
对出大师有一种由衷的期盼,但这种期盼似乎与权力崇拜、金钱崇拜和奖牌崇拜没有多少差别。
大师与金榜题名尤其是官方提名是有区别的,历史上往往许多大师在生前并不出名但仍不失大师风范。
金榜题名也并不等于大师,但重要的金榜题名,如获诺奖当然称得上大师了。
把追求大奖当作培养大师来看,这就本末倒置了。于是获奖成了唯一,至于学术不学术、艺术不艺术倒不重要了,这是非常有害的。许多“没有想到能获奖”的大师往往是忘我的。在他们极富创意的精神活动中,名利只是副产品。
当下中国大陆要获得诺贝尔奖非常难。如经济学领域,不论是经济学原理、定理还是实验实证(调查统计)层面都缺少原创性的经济学家。多数经济学家不过是教育经济学家(经济学的“二传手”)和政策研究专家。自然科学领域也大致是如此,可能比经济学界好一些。文学在短期内也难看到希望。
人们对经济学获诺奖充满期待,但就现状而言,要获诺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相比于诺贝尔奖,奥斯卡奖是否容易一些?奥奖比诺奖更带有个人主观价值,标准化差一些,更具有偶然性,因为是艺术。
极有才华的“匠人”级导演,从来都不是也从没想过成为大师意义上的大师。成名之后和常人一样,他渴望的是更大的功名,出人头地、挣更多的钱。
大师是心灵的伟人,是一支震撼灵魂的歌,是一道破窗而入的阳光,是死水中的一股波涛,是市侩侏儒中的一个巨人。
戏过于迎合外国影评人、当朝权贵和下层老百姓的口味,而不是听从良心和时代的呼唤,难以成为大师。
华丽的包装难掩灵魂的苍白,金玉其外的虚张声势或廉价煽情掩盖不住思想的贫乏。在渗透权力的浮华的商业时代,贫瘠的土地开不出绚丽的艺术之花。
才华横溢、聪明绝顶的人,灵魂被扭曲的社会压抑了,聪明反被聪明误,因此而无法成为大师了。作
名利双收无疑是成功人士,但作为整体的民族却“失败”了。急功近利的人宁肯要今生利,也不要来世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