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并进而促进了欧洲的工业革命。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一个经历了漫长中世纪缓慢发展的欧洲,逐步变成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欧洲,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的音乐也同其他文艺形式一样,从17世纪开始走出宗教的羁绊,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从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巴罗克音乐,到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的古典主义音乐,以及整个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无论音乐的形式和内涵、音乐的表现和技巧,还是音乐的实践和理论,都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结出了累累硕果。 欧洲经典音乐也常被人们称为欧洲古典音乐。我之所以称之为经典音乐,不仅是为了避免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的古典主义音乐相混淆,更重要的是想强调它的久盛不衰,百听不厌,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的境界。同时,欧洲经典音乐的基本理论和作曲技巧,也是其他音乐包括现代民族音乐发展和提高所需要借鉴的。我国的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但它的发展和提高,也需要吸收和借鉴欧洲经典音乐的精髓,这样才能在世界乐坛上产生更大的影响。这是我们常常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吸收其他民族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国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正是我国音乐工作者遵循这个原则辛勤努力的结果。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而且能够启发创意,有助于提高表达自我感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世界文化不断加强的交流与合作的形势。 在介绍欧洲经典音乐方面,我国专业音乐工作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出版过许多这方面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一个经典音乐的爱好者,我看过不少这方面的出版物。在获益匪浅的同时,我感到很多出版物比较专业,普通读者不易看懂、难以引起他们对欧洲经典音乐进一步的兴趣。因此,多年前我就萌发了一个愿望:有朝一日,作为一个非音乐专业的音乐爱好者,我可否也写一本这方面的书,以期更有利于广大普通读者对欧洲经典音乐的理解。为此,我在多年分管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结合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在学习这方面知识的同时,注意收集和积累资料,作了若干笔记,但因为工作忙,无暇系统整理。在离开工作岗位并写完第一本书《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以后,我就尝试进行这项工作。 要培养对欧洲经典音乐的兴趣,在聆听作品的同时,要对当时的主要经典音乐家有所了解。例如,他们生活的年代、家庭和时代背景,他们是怎样成为音乐大师的,他们的代表作,他们各自的音乐特色和对音乐发展的贡献,他们之间以及同其他文艺家的关系,等等。这些正是本书讲述的主要内容。为了增加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书中还穿插一些小故事,并选配了多年来收集的有关这些音乐大师的图片。对于这本书,如果广大读者能够看得下去,我就会感到欣慰;如果由此而对欧洲经典音乐产生了兴趣,那将是我更大的欣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