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的成书:有说法是七十子后学所为,有说是11(或12)世孙孔安国所编。 由于王肃的部分原因,本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①王肃是司马昭的岳父,有攀龙附凤之嫌。②王为了与当时的大拿郑玄作对,有很多故作新奇之语。)同时,本书中内容多为其他书中重出,曾一度被认为是王肃伪造。 书中有与荀子思想相通的法家思想。 相鲁第一 孔子为官:中都宰(礼仪官)、司空(土地、礼制)、司寇(法律) 始诛第二 这一段被称为“充满杀气”,主要是“斩杀侏儒”,其理由不明,可能是“齐人使优施舞于鲁君之幕下”(《谷梁传》)。旧注说“欲嗤笑鲁君”,所以遭到斩首。也就是说斩首是为了“正礼仪”。 孔子并非一概否定“诛”,但需要“先教后诛”,否则就是暴虐行为。 有五种大恶是不免君子之诛的:心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 王言解第三 王者如何不出户牖而教化天下。本篇体现了儒家教化第一的思想,教化的施行也是每一种宗教所面临的问题。 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七教:想要百姓达到以下七种效果,必须要在上的人施行相应的七种教化 下:孝 |悌 |宽 |择友|不隐|耻争|耻节(以不讲节操为耻) 上: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 三至: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 总结一下,大概就是让有贤能的人各得其位、得其禄,正符合儒家出仕的思想 大婚解4 古之政,爱人为大。大婚,万世之嗣也。 孔子对婚姻也很看重,主要是出于延续后代的考虑。跟基督教不太一样。 儒行解5 儒家是不追求财物的,和基督徒一样,但是孔子对于财货的看法比耶稣要平和。如果能够合理的得到财物,孔子并不反对。这一点比较符合人性。 这一篇总结了儒者所应有的道德行为:自立、容貌、备预(预先准备)、近人情、特立、刚毅、为士、忧思、宽裕(宽容大度)、举贤援能、特立独行、规为(规范自己的行为)、交(交朋友)、尊让(恭敬谦让) 在孔子的时代,就常有人拿儒者开玩笑。 问礼6 五仪解7 把人分成五等: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 基督教是人人平等的,我认为儒家的说法比较利于人们追求进步 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虽然如此,但仍然有一些灾祸和梦兆是上天来警告天子的。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因此对上天力量和人自身力量的对比,是更看重自身行善的。 致思8 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 在孔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劝说下,弟子中有十三个人回去奉养父母了。 对死的观点: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非今之急,后自知之。”一向都是“未知生,焉知死”的观点。 三恕9 智:使人知己→知人→自知 仁:使人爱己→爱人→自爱 好生10 不令而从,不教而听,是治国的至圣境界。 孔子的教化一般是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准则,而非纲领。君子的三患、五耻。 观周11 期于至圣而不袭其为,可谓智乎! 金人三缄其口,铭其背曰:“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这一点与耶稣“只有从嘴里出来的东西才是危险的”的理念相同。 口是何伤?祸之门也。 弟子行12 耶稣的门徒们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区分认识,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没有个性。而孔子的每个弟子都是不同的,孔子很清楚每个弟子的德行和缺陷,因此能够因材施教。 贤君13 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进贤贤哉。 彼不达之君子,岂不殆哉?从上依世,则道废;违上离俗,则身危。 贤者治国,所先者在于尊贤而贱不肖。但是“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也不行。 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未有子(人民)富而父母(国家)贫者也。 辩政14 孔子回答问题“各因其事”,很有针对性,很灵活。 忠臣谏君有五种方法,需要猜度君主的心理而行之。孔子采取“风谏”,要用各种比喻进行讽谏。 治国方法,推荐贤能之人: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而禀度焉,皆教不齐之道。 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 六本15 反本修迩,君子之道也。 忠言逆耳利于行 学者损其自多,以虚受人,故能成其满博也。天道成而必变,凡持满而能久者,未尝有也。自贤者,天下之善言不得闻于耳矣。调其盈虚,不令自满,所以能久也。 孝:要“大权则逃走”,不使其父犯“不父之罪”。 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得终,当何忧哉? 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辩物16 哀公问政17 孔子在某些方面也是只看结果,不问过程和原因。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治国九经。 诚者,天之至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夫诚,弗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之所以体定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 颜回18 政不穷其民力,尤不穷其马力。人穷则诈,马穷则佚。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颜回和孔子都能从人的哭声中听出人为何而哭,哀、伤程度如何,是丧还是诀别。 孔子认为的“成人之行”: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原。(很少见孔子用这么玄乎的语句) 如果能够“穷神知礼”,就是“德之盛”了。 子路初见19 不强不达,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不恭失礼。 孔子是一个积极的人,喜欢从正面思考问题。 朝廷昏庸的话,应该离位,而非死谏。 看人要看他平时的表现,而非言辞容貌。 在厄20 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地,不谓穷困而改节。 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其志不广。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 入官21 安身取誉为难(又官位稳固又有好名声) 六者:己有善勿专,教不能勿怠,已过勿发(再次发生),失言勿掎(音几,辩护),不善勿遂(继续下去),行事勿留(拖延)。 除六者:忿数(怨恨)、拒谏(不听劝谏),慢易(行为不庄重谨慎)、怠惰、奢侈、专独 贤君必自择左右,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 上者尊严而危,民者卑贱而神(有神力) 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导以远,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困誓22 讲如何对待困境 休息的地方——死。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君子知道一个国家有不好的事就会躲避,因为怕遭到同样的对待。 夫内行不修,身之罪也;行修而名不彰,友之罪也。 虽有国士之力,而不能自举其身,非力之少,势不可矣。 弟子对孔子也并非一味的认同,孔子遭厄于陈、蔡之间时弦歌,子路不悦。 君子好乐,为无骄也(为了不骄傲放纵);小人好乐,为无慑也(消除畏惧) 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于是乎在? 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士慎此三者,则无累于身矣。 五帝德23 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采之辩,暗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宰我) 孔子对上古先王非常尊崇,但也没有神化,对“黄帝(治国)三百年”的解释是“民赖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教,百年而移”。 汝欲一日遍闻远古之说,躁哉予也。宰我答道:“小子毋或宿(有问题不要过夜)。” 这篇里有对黄帝、颛顼等人的描述。有些事神化的,比如帝喾“自言其名”。 帝喾:取地之财而节用焉,抚教万民而诲利之,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帝尧:富而不骄,贵而能降(谦虚) 五帝24 五帝和五行的关系,体现了孔子朴素的唯物哲学。汉代出现的“五德终始”说可能源于孔子。 太皞(音耗)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 木属东方,五行的运行从木开始 执辔25 以德、以法。德法者,御民之具,犹策马之有衔勒也。 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治。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专用刑辟。过失,人之情,莫不有焉。过而改之,是为不过。 乱→危→不和→不平→不义→贫。 季冬正法,孟春论吏,治国之要 本命解26 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 古人一般在冬天农闲时嫁娶。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农桑起,婚礼而杀于此。 匹夫之德/匹妇之德。 女有五不取:逆家子,乱家子,世有刑人子,有恶疾子,丧父长子 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僻、嫉妒、恶疾、多口舌、窃盗 三不去:有所取而无所归,与共更三年之丧,先贫贱后富贵 论礼27 敬而不中礼谓之野; 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巴结); 勇而不中礼谓之逆 给夺(混淆)慈仁。 礼者,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 礼者,理也。乐者,节也。无礼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 古之人也,凡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 五至和三无;三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五起 观乡射28 习射的同时教礼 郊问29 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 五刑解30 礼与法相比,孔子更重礼 上有制度,则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则不犯 贵贱有别,尊卑有序,则民莫不尊上而敬长 (人民的各种缺陷),刑罚之所以生,各有源焉。不豫塞其源,而辄绳之以刑,是谓为民设阱而陷之。 大罪有五,杀人为下:①逆天地者罪及五世;②诬文武者罪及四世;③逆人伦者罪及三世;④谋鬼神者罪及二世;⑤手杀人者罪及其身 刑不上于大夫,言大夫既自定有罪名矣,而犹不忍斥然正以呼之也。既而为之讳,所以愧耻之。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教使然也。所谓礼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礼,故不责之以备礼也。 刑政31 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 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 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 行刑罚则轻无赦。 有指无简(证据),则不听也。 附(量刑)从轻,赦从重,疑则赦之。 四诛者不以听(不必详加审理) 当时很注重休养生息之道,“果实不时,五木不中伐,鸟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 礼运32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是以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谓之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然而还)未有不谨于礼的。如有不由礼而在位者,则以为殃。到孔子时代,礼已经败坏了。“今之在位,莫知由礼。” 冠颂33 冠于阼,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冠而字之。 庙制34 天子立七庙,诸侯5,大夫3,士1,庶人0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设祖宗,乃为亲疏贵贱多少之数 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 辩乐解35 把音乐风格与世道兴衰和个人的气质修养联系起来看 君子之音,小人之音 从琴曲中还能听出描述的这个人“黮(音但,上声)而黑”,orz 问玉36 玉之德,君子之德:11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通过人民的表现,看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教化,及各书的不足) 屈节解37 能屈能伸 富贵不能有益于物;处贫贱之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则不足以论乎人之域矣。 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 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 七十二弟子解38 原宪:吾闻无财者谓之贫,学道不能行者谓之病 子夏故事:三豕渡河,实际为“己亥渡河” 曾参:出妻的理由是藜蒸不熟;不再娶的理由是自己不能“免于非” 南宫子容:以智自将(自己保全),世清不废,世浊不污 孔子喜欢不想做官的人 本性解39 孔子的家世 从孔父嘉之后,后来有一支以“孔”为姓氏 其母私祷于尼丘之山而有孔子 素王 孔子不认为“天祚”:乱而治之,滞而起之,自吾志,天何与焉? 终记解40 有生必有死,对死处之泰然。但担心他的治世之道不能被后人采用。 生不能用,死而誺之,非礼也。 正论解41 赵盾和董狐(史官)的故事。古代有奇怪的法律。子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讨贼,就相当于弑君了。如果越境则免。 天良史者,记君子过,扬君之善。 我闻忠言以损怨,不闻立威以防怨。防怨犹防水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弗克救也。不如小决使导之,不如吾所闻而药之。 曲礼子贡问42 春秋笔法(与上章所谓良史不矛盾吗?) 富而不好礼,殃(招致祸患)也。 凶年贤君自贬以救民 孔子并没有提倡厚葬,“称家之有亡焉”,而且不能超过礼的限度。祭祀也同意,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曲礼子夏问43 待人接物,丧葬礼制 对待父母之仇、昆弟之仇、从父昆弟之仇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仇人的态度和自己是否做官都不一样) 出席葬礼如果动情哭的话,就要赠送礼品。孔子是一个对情非常重视的人 反对用珠玉等陪葬。其示民以奸利之端,而有害于死者。孝子不顺情以危亲,忠臣不兆奸以陷君。 因为子路遇难被剁成肉酱,就让身边的人把醢都倒掉,不忍心吃 曲礼公西赤问44 丧葬礼中的具体礼仪 古者(相对于孔子)不祔葬(合葬),为不忍先死者之复见也。自周公已来祔葬矣。 反对明器:盟器,神明之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不殆而用殉也? 反对殉葬,也反对用偶人陪葬:为刍灵(涂车刍灵:泥车草人草马)者善矣,为偶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