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作家刘先平 大自然作家刘先平:大自然文学,是热爱生命的文学。
当今社会,孩子们最缺的是什么呢?著名的评论家张小影说的:“最缺的是对孩子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创新品质,探险精神。在幼小的心灵就注入这种精神。”人类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成长,在科学文化艺术探索中发展。青少年应该明白,探险精神、创造精神和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凝聚力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就有徐霞客,他就是位伟大的探险家。现在有漂流长江、黄河的勇士,包括秦大河去北极。他们凝聚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中国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刘先平,是热爱大自然、投身于大自然中的“勇敢的探索者”,他“用青春和生命写出作品。”他说:“我热爱大自然犹如我的生命。”有30多年野外科考和探险经历,推出了一系列介绍中国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的文学作品,是2010年唯一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他的系列卷本《我的山野朋友》,唤醒人们关注大自然物种和正在加剧的生态危机。刘先平说,“我要写的是原旨大自然文学,因而把考察大自然看作第一重要,然后才是把考察、探险中的所得写成大自然探险文学。”
今年已经70岁的刘先平老师,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就跟随中国野生动物考察队,走向更为广阔的动物和植物世界。
(录音)
刘先平老师曾独自在山野跋涉,深入雪山冰川、大漠戈壁、崇山峻岭、江河湖海,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写出 “大自然在召唤”系列丛书,以自己在大自然探险中亲历的所见、所闻,描写东西部异彩纷呈的野生动植物世界,展现了一幅幅魅力无穷的自然画卷。被文学界誉为“大自然文学之父”。
(录音)
人类社会是自然万化的缩影——大自然才是人类的本源。日月星辰、草木虫鱼、风雨雷电及人类都来源于自然,人与自然原本是血肉相连的整体,所有的生命也都来源于一个整体。正是在与大自然的相融、相互的倾诉中,刘先平老师感悟到了人与自然的血肉相连,感悟到生态道德是维系人与自然血脉相通的纽带,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迅速地走出“大自然属于人类”的误区,到达了人类属于大自然的境界。他说,正是人类的贪欲,切断了人类与自然的本源联系。人类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最终使生态失去平衡,威胁到人类自身生存,人类才开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制定了一系列在废墟中成长的生态法律。
作为大自然的儿子,刘先平坦言,“我在大自然中跋涉了三十多年,写了几十部作品,其实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唤生态道德——在面临生态危机的世界,展现大自然和生命的壮美。因为只有生态道德才是维系人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纽带。我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刘先平认为,正是缺乏生态道德,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他指出了根本问题,即“生态道德的缺失”。
他用文学作品,向人们发出珍爱大自然的呼唤。“感谢大自然的召唤!三十多年在山野的跋涉中,她给予了我最生动、深刻的生态道德教育,因而无论是我的描写在大熊猫、相思鸟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或是在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的奇遇,都是努力宣扬生态道德的伟大,呼唤着生态道德在人们心间生根、发芽。”法律终究是强迫性的外在的力量,只有人心灵深处的道德呼唤,才能每时每刻地监督、约束自身的行为。刘先平坚定地认为:只有生态道德的建立,人们有了生态道德的修养,以其自律,才有可能达到生态文明。
我想接通孩子们与大自然的血脉:
刘先平告诉记者,大自然才是一切知识的源头,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钢筋水泥几乎切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让孩子们认识大自然显得无比重要。他先后走进北京、广东、山东的十几所学校,作报告、办讲座,宣讲他的生态道德理念,希望他的努力能够促进大自然文学走进校园,让学校的学生走进大自然,使更多的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自然,自觉地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刘先平的作品激活了人的一种道德力量、责任力量。他把对大自然的领悟和感受,用文学的形式来表达。走进生态道德课堂,刘先平更加关注孩子。在童年时期对花草虫鱼自言自语,担忧在冷风中瑟瑟发抖的小树。常常看到一个孩子因为一朵花的绽放欣喜不已,这是属于童年的孩子式的欢乐。如果成年人无法发现也无法领略儿童眼中的美和快乐,可能就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对自然的好奇和热爱。只有热爱,作为一种精神上的能力,才能创造出美丽的心灵。然而当童年失去自然、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会怎么样呢?
“我的山野朋友”系列,有6本是讲述野生动物的故事,2本是讲述珍贵植物的故事,图文并茂,适合全国中小学生阅读。他的夫人李珍英一直伴行他探险,在野外拍摄的照片,已积累数万张。刘先平说,“如果一个人失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他很难健康成长,很难成为真正的人。我希望所有人都能通过阅读大自然文学作品爱上大自然,进而能够走进大自然,亲身领略和体验大自然的壮美,更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大自然中找到故乡。”
他的作品洋溢着高昂的爱国主义、崇高的生态道德精神,是“大自然在召唤”的鲜明特点。刘先平说:希望孩子们能热爱祖国的每片绿叶、每一座山峰、每条小溪;以自己的作品为祖国的山河谱写壮美的诗篇。因而他笔端描绘的雪山、大漠、山川、森林无不具有诗的韵律、美的灵性,生命的尊严、美丽,他将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生态道德的主旨融进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如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的胸怀。刘先平坦言,“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为了使更多的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自然,自觉地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我要努力‘让大自然走进校园,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他将保护自然的希望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在那时就关注对孩子们进行崇高的生态道德教育,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是具有深刻而长远意义的。
巢湖,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我就生长在那里。我从小没有父母,一个野孩子除了在学校读书以外,就在巢湖的边上,那样一个丰富的生物世界,那个美丽的世界走来走去。现在想起来,可能我是在那里寻找失去的父爱和母爱。大自然就是我们人类父母。1972年,我到了杂志社工作,我主动要求编皖南地区的稿子,因为古代的一些大诗人李白、杜甫、陶渊明也在那里生活了很长时间。我们就很想去寻找当年他们的行踪。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碰上了一支科学考察队,他们是考察野生动物的,是国家林业部组织的针对野生动物的调查的队伍。中国真正的野生动物保护,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当时,我和这些人的年龄差不多,经历也差不多,很多是大学教师,思想很容易沟通,就是他们给我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就像爬上了一个山头,回过头来一看,整个的大自然变化了,她不仅养育了人类,整个自然是科学的,她不仅养育了人类,也是人类的知识来源。那时,看到的自然景象是水土流失很严重,森林被乱砍乱罚,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河流淤塞了,野生动物被滥杀。当时,对我的触动很大,于是,从这个时候,我在科学家的引导下,走向了另一个境界。过去,我们一直说,大自然是属于人类的,这是错的,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中的千万分之一,应该是人类属于大自然,这句话的颠倒,恰恰表明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的进步。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可我们现在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最根本的关系,从来没有人去规定人与自然应有的相处的规定,因而造成了生态失衡。我在大自然中,发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今天的社会只是写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故事,反映他们的生活,很少用文学来写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歌颂人与自然的和谐。我所做的就是用文学的笔,来描写人与自然的故事,来歌颂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大自然文学有别于其它文学,最根本的一点就在这里,我给我后来写的书,起了一个名字,叫《我的山野朋友》,所有的动物、植物包括山川河流,她们也是有生命的,都是我们的朋友,从这个角度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我觉得,造成世界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去,我们把大自然当成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可以永无休止的,去贪婪地索取大自然,破坏大自然,而没有想到,大自然也是有限的,资源也有枯竭的时候,危机和会来的。每当人类庆祝自己胜利征服自然的时候,别忘了大自然会以十倍的力量来惩罚人类。污染、疾病、地震、洪涝、旱灾等,就是对人类的惩罚。美国作家写的《寂静的春天》,关于农药和沙虫剂使用的问题,科学发展如果没有监测,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没有社会和科学的监测 ,也会给人类带来危机。过去《辞海》对道德的解释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但是,从来没有说要调整和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道德的意思,就是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如果孩子们没有生态道德的话,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的文明有两个大的支柱,一个是法律,一个是道德。法律是强制执行的,道德是一个人的修养,是自觉的,道德的力量如日月星辰,她是伟大的。所以,我们要建立生态道德。在我的作品里,无论是写金丝猴,还是写大熊猫,我都是在生态面临危机的世界,展示生命的壮丽,生命的悲壮,让我们认识自然,体验自然这也是生态道德启蒙的过程,进行生态道德的故事。大自然文学工作室,是201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和授牌的,主要是承担大自然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国际环境日的时候,北京举行了一个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发布会和绿色环保启动仪式,希望在孩子们当中,启动绿色文学阅读活动,让孩子们去阅读有关大自然的书籍,让大自然走进校园,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我在北京、济南、烟台等地都做过报告,就是唤起孩子们对自然的认识。最可怕的是让自然失去了自然,让孩子们失去自然。现代的钢筋水泥,切断了人与自然的血脉相连,使孩子们不知道自然是什么,我的小孙子看到蚂蚁大呼小叫,这种人与自然的脱节很可怕。无论是哪个国家,从孩子一下生,就开始告诉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现在的教育却把这一部分去掉了。我们的教育有了很大的提高,却忘记了最根本的问题,这也是生态的失衡,我不仅要作品用呼吁真实的大自然世界,也希望接通孩子们与大自然的血脉。
当一个孩子在生活中,有了感受,每天在感受天地之美的时候,他就会热爱自然,热爱一切生命。自然给予了我们灵感,我们的文学作品也都是
让孩子们认识自然是养育我们的母亲,很多人忘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大自然也是所有知识的来源,我们哪一样知识,不是从研究自然的奥秘中得出来的呢?你揭开了大自然的奥秘以后,解开世界三大难题,生命的起源,天体演变,物质结构,这哪一个不是自然的呢?你把大自然研究透了,你会发现不管哪一个问题得到解决,都是人类科学进步的巨大革命。生命究竟从哪里来?人类揭开了人体的秘密。宇宙大爆炸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生的?科学计算是137亿年,这都是最尖端的科学。很多人忘记了这一点,我们都是来源于自然。所以,我很希望我们的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如果没有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你怎么可能产生感恩,怎么能感觉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惠呢?这是不可能的。感恩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感觉到的恩惠,为什么大自然如此奇妙,有了这么多粮食、水果、蔬菜,来养育人类呢?感恩就要有责任感,因为你得到了恩惠,你就赋予一种责任。你必须去保护她。很多家长反映小孩子不知道孝顺父母,孝顺长辈,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还没有认识到,我们从哪里来的。如果一个孩子不知道感恩自然,他就不可能孝顺父母,这个道理是非常明白的。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不知道生命的宝贵,他也就不会保护自己。尊重生命,包含着很多内容啊!孩子们要学会爱护生命,爱护自己,尊重其它的生命。这个非常重要。大自然文学,是热爱生命的文学。
我三十年在野外,青藏高原去了五次,我去了帕米尔高原,去探索生命的奥秘、生命之源。我的作品对孩子们认识大自然是很有益处的。
我要孩子们去思考,人为什么要去寻找一种东西,人和自然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关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殿堂,是一个身神圣的地方,为这个心中的殿堂而付出。不光是了解动植物世界,而是,我们的科学家在如何研究他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孩子们勇敢、坚毅、坚忍不拔的精神。
有的果子是结在果实上的,有的果子是结在树干上的,树根上的,她的花也是结在树干上的,也是结在树根上的。李老师用镜头把她拍下来了,她展示了一个很真实的自然,你很难想象,有的花是在树叶上开花。我在想怎样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去读一读有关大自然的作品,不光是我的作品,所有介绍大自然的书,希望孩子们热爱。我们想组织一次征文活动,我在山野里所见的朋友,我希望小朋友都能成为热爱大自然的志愿者,通过我爱大自然的志愿者活动,让孩子们接触大自然,哪怕认识一棵白杨树也好,一朵梅花也好,一棵松树也好,用孩子们自己的眼睛去看,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去查资料,一个星期认识一种山野朋友,一年认识几十种动物、植物,这不是一件最好的事情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