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六麻;可"九佳(半)六麻"通押。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 【注释】: 1.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韵译】: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鬓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作者介绍】 吴激(?-1142),字彦高,号东山,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宋宰相吴栻之子,书画家米芾之婿,著有《东山集》、《东山乐府》。
【赏析】
作者先写在张侍御家宴会所见的伤心事。一个北宋宫庭里的小宫姬,竟然变成了金国官家的陪酒女。她在酒宴上唱着北宋宫庭中的旧歌曲,却掩不住她心中深怀的亡国之痛。这种情景不由得使词人感到“千古伤心事”。这“千古伤心事”更使怀念故国的词人,感到无比的耻辱和痛苦。接着转入抒情。作者从上面所见到之事,深切地感到这亡国沧桑巨变,不仅是山河变色,连养尊处优的宫姬也沦为异族的女奴,岂不是一场春梦么?尽管她依然美丽如昔,但地位、身份以及生活已经完全沦落了,心情更非昔比。接着作者由彼及己,自己原为宋臣,被强留在金国,也一样是沦落之人。北宋灭亡,这沦落的生活和日子更是没有尽头,不禁流下了泪水,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叹。既同情宫姬的遭遇,又伤心自己沦落异方、无国可投的身世。可见作者是通过此词来反映自己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刘祁《归替志》言:“诗人不宜用装腔作势语,若夫乐章则剪裁古人语亦无害,但要能使用尔。如彦高《人月圆》,半是古人句,其思致含蓄甚远,不露圭角,不就胜于宇文自者哉。”作者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心情。“犹唱后庭花”是化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加以精缩,既恰切表达自己的思想,又比之更为凝炼。“旧时王谢”三句、“江州司马”三句,也是如此。这种翻用成句,表己深情,既见新异,又含蓄有致。作者运用由此及彼的写法。先写所见,由所见之事写所感之情,由事及情;次抒所感,由宫姬遭遇身世感己遭遇身世,由彼及此。把事、情和宫姬、自己熔为一篇,形迹不露表达了自己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见出词人艺术的匠心。
《山坡羊 燕子》赏析 中吕·山坡羊 赵善庆 燕子
来时春社,
去时秋社①,
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
忙劫劫②,
春风堂上寻王谢③,
巷陌乌衣夕照斜④。
兴,多见些;
亡,都尽说⑤。
注释:
①春社:在立春后、清明前,相传燕子这时从南方飞来。秋社:一般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相传燕子在这个时候回南方去。
②喃喃:燕子的叫声。劫劫:犹“汲汲”。韩愈《贞曜先生暮志铭》:“人皆劫劫,我独有余。”
③王谢:代指高门贵族。刘禹锡《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④乌衣巷:在金陵城内,是王、谢等两家豪门贵族聚居的地方。刘禹锡《乌衣巷》诗:“乌衣巷口夕阳斜。”
⑤“兴,多见些”二句:言见多听腻了豪门大族的沉浮兴亡故事。
作者:
赵善庆(生卒不详),元代文学家。一作赵孟庆,字文贤,一作文宝,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县)人。《录鬼簿》说他:“善卜术,任阴阳学正”。著杂剧《教女兵》、《村学堂》八种,均佚。散曲存小令二十九首。《太和正音谱》称其曲“如蓝田美玉”。
赏析:
在人们迎春赛社的时候,燕子飞来了,在秋天来临的时候,燕子飞走了。燕子叫唤着,忙碌着,在高门贵族之家,筑了自己的巢。从前豪门贵族聚居的乌衣巷依旧是夕阳斜照,可这里现在却变成了百姓人家。燕子在这里目睹了高门贵族的兴起,也看到了不少高门贵族衰落。
本曲通过燕子这个意象,表达了兴亡之感。最后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