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稍熟习北方情形的人,当然知道这三个字──青纱帐,帐字上加青纱二字,很容易令人想到那幽幽地,沉沉地,如烟如雾的趣味。其中大约是小簟(diàn 指竹席)轻衾吧?有个诗人在帐中低吟着“手倦抛书午梦凉”的句子;或者更宜于有个雪肤花貌的“玉人”,从淡淡地灯光下透露出横陈的丰腴的肉体美来,可是煞风景得很!现在在北方一提起青纱帐这个暗喻格的字眼,汗喘,气力,光着身子的农夫,横飞的子弹,枪,杀,劫掳,火光,这一大串的人物与光景,便即刻联想得出来。 北方有的是遍野的高粱,亦即所谓秫秫,每到夏季,正是它们茂生的时季。身个儿高,叶子长大,不到晒米的日子,早已在其中可以藏住人,不比麦子豆类隐蔽不住东西。这些年来,北方,凡是有乡村的地方,这个严重的青纱帐季,便是一年中顶难过而要戒严的时候。 当初给遍野的高粱赠予这个美妙的别号的,够得上是位“幽雅”的诗人吧?本来如刀的长叶,连接起来恰象一个大的帐幔,微风过处,干,叶摇拂,用青纱的色彩作比,谁能说是不对?然而高粱在北方的农产植物中是具有雄伟壮丽的姿态的。它不象黄云般的麦穗那么轻袅,也不是谷子穗垂头委琐的神气,高高独立,昂首在毒日的灼热之下,周身碧绿,满布着新鲜的生机。高粱米在东北几省中是一般家庭的普通食物,东北人在别的地方住久了,仍然还很欢喜吃高粱米煮饭。除那几省之外,在北方也是农民的主要食物,可以糊成饼子,摊作煎饼,而最大的用处是制造白干酒的原料,所以白干酒也叫做高粱酒。中国的酒类性烈易醉的莫过于高粱酒。可见这类农产物中所含精液之纯,与北方的土壤气候都有关系,但高粱的特性也由此可以看出。 为甚么北方农家有地不全种能产小米的谷类,非种高粱不可?据农人讲起来自有他们的理由。不错,高粱的价值不要说不及麦,豆,连小米也不如。然而每亩的产量多,而尤其需要的是燃料。我们的都会地方现在是用煤,也有用电与瓦斯的,可是在北方的乡间因为交通不更与价值高贵的关系,主要的燃料是高粱秸。如果一年地里不种高粱,那未农民的燃料便自然发生恐慌。除去为作粗糙的食品外,这便是在北方夏季到处能看见一片片高杆红穗的高粱地的缘故。 高粱的收获期约在夏末秋初。从前有我的一位族侄,──他死去十几年了,一位旧典型的诗人,──他曾有过一首旧诗,是极好的一段高粱赞:“高粱高似竹,遍地参差绿。粒粒珊瑚珠,节节琅(láng 指似玉的美石或青色的珊瑚)玉。” 农人对于高粱的红米与长杆子的爱惜,的确也与珊瑚,琅相等。或者因为这等农产物品格过于低下的缘故,自来少见诸诗人的歌咏,不如稻、麦、豆类常在中国的田园诗人的句子中读得到。 但这若干年来,高粱地是特别的为人所憎恶畏惧!常常可以听见说:“青纱帐起来,如何,如何?……”“今年的青纱帐季怎么过法?”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季,乡村中到处遍布着恐怖,隐藏着杀机。通常在黄河以北的土匪头目,叫做“杆子头”,望文思义,便可知道与青纱帐是有关系的。高粱杆子在热天中既遍地皆是,容易藏身,比起“占山为王”还要便利。 青纱帐,现今不复是诗人,色情狂者所想象的清幽与挑拨肉感的所在,而变成乡村间所恐怖的“魔帐”了! 多少年来帝国主义的迫压,与连年内战,捐税重重,官吏,地主的剥削,现在的农村已经成了一个待爆发的空壳。许多人想着回到纯洁的乡村,以及想尽方法要改造乡村,不能不说他们的“用心良苦”,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样枝枝节节,一手一足的办法,何时才有成效! 青纱帐季的恐怖不过是一点表面上的情形,其所以有散布恐惶的原因多得很呢。 “青纱帐”这三个字徒然留下了淡漠的,如烟如雾的一个表象在人人的心中,而内里面却藏有炸药的引子!
《甘蔗林——青纱帐》写于1962年的3月至6月。由于“大跃进”的错误和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6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同时又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这对全国人民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当时有很多作家用不同的文学体裁来抒发自己对时代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态度。诗人郭小川有着自己的艺术个性,他总是从革命战士应有的人生哲学和精神状态的角度回应时代的要求,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思考。在这首诗里,他表现出了乐观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豪情。
1962年春天,长期在北方战斗过的诗人来到祖国东南沿海,见到一片片浓荫密布的甘蔗林。也许是因为外观上的相像,他想到了北方的青纱帐。这本是南北两种普通的植物,但被诗人赋予了美妙的诗情。他从南方的甘蔗林想到了北方的青纱帐,又从北方的青纱帐想到南方的甘蔗林。它们分别是两个时代的象征。甘蔗林“香甜”而又“严峻”,是今天幸福生活的象征,青纱帐“遥远”而又“亲近”,是昔日艰辛的革命斗争岁月的象征。
诗作以设问开篇,赋予甘蔗林、青纱帐浓厚的感情色彩,展开联想和遐思。紧接着的三节比较了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点,将诗情推进一步,深化一步,为后面回忆昔日的革命斗争生活作好了过渡。下面用八个“可记得”的排比句铺叙,把读者带到了青纱帐里的革命斗争生活,回顾了老战友们在极其艰难的环境里乐观向上的革命气质,并且以“高粱秸比甘蔗还要香甜”,北京、上海“都不如这高粱地更叫人留恋”来突出战争年代那种不畏艰难困苦、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第九节和第十节,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托物咏志,点明主题,号召战友们“唤回自己的战斗的青春”,“驾驭任何险恶的风云”。最后一节重复第一节,但给读者带来和第一节不一样的感受。第一节主要是为了引起遐思和联想,最后一节是为了加强读者对诗情的体会,同时使抒情更含蓄有味,使结构更加严谨、统一。
这首诗与《厦门风姿》等诗作探索了一种被称为“新辞赋体”的形式。这是一种郭小川式的新诗体,采取了楚辞、汉赋的铺张、排比、复沓、对偶等手法。它以长句为基本句式,长句的好处是包含的信息量大,适于写政治性较强或所谓浩浩荡荡的内容;为了长句化短,不因为句子长而失去诗的节奏感,往往用标点符号隔开,有时还加上感叹词。这首诗重视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大致对称,每节四行,长短相近,句式和谐。在抒情方式上,铺张渲染,反复咏叹,取得了雄浑、热烈、色彩浓郁的艺术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