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渔翁》诗曰:“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这首诗,苏轼给了很高的评价。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不必亦可。”
第一,这首诗仅仅六句,按时间性顺序写了渔翁一日的常规生活。先从夜晚写起。第一句“渔翁夜傍西岩宿”,写渔翁打了一天鱼劳累之后依傍山边夜宿。第二句“晓汲清湘燃楚竹”,写渔翁休息一夜,第二天早晨起来汲水燃竹做些简便早餐。这两句是叙事。第三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是写景。暗示渔翁早餐后已离开宿处去打鱼,为下文做了铺垫。这三句中的“夜”“晓”“日出”几个字明确排出了时间顺序。第四句“欸乃一声山水绿”,最有生气,写出渔翁高歌消遣,自娱自乐,寄情山水的快乐。“欸乃”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行船摇橹之声;二是渔翁行船时的歌声。我以为后者更合于本诗的意境,这更表现了渔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独来独往,快意舒心形象。一个“绿”字给山水涂上色彩,使风景美丽,人心怡悦。后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究竟是写诗人所见,还是写渔翁所见,见仁见智。有这两句,用西山流水、高天飞云衬托渔翁的自由;“岩上无心云相逐”一句变用了陶渊明《归去来辞》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更使诗句增添了隐逸之意。没有这两句,诗意已足,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像,亦颇有诗意。总之,短短几句诗描绘了渔翁一天的常规打鱼生活,写出了渔翁的快乐。
第二,诗中描写了一个山清水秀怡然自得的桃源境界。柳宗元的《渔翁》诗给人描绘了一个似乎远离尘世的超凡脱俗的桃花源。诗中山青青,水绿绿,烟袅袅,竹声声,日冉冉,歌飘飘,人邈邈。眼前无尘杂,耳畔无喧嚣,风景幽美, 环境清静,渔翁在这里泛舟捕鱼,自食其力。这是多美好的世界呀!简直就是桃花源!这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简直就是一个神仙的世界!这里有的就是和平劳动与自由快乐,简直就是人类理想的伊旬园——极乐世界呀!
第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抑郁苦闷,憧憬有个理想的环境和前景。柳宗元这首《渔翁》写于永州,这时正是因为“永贞革新”被贬的时候。这时柳宗元已经过了三十岁,尚孑然一身;名为官员,实为囚徒;度日艰难,心情也就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创造了《渔翁》的形象和意境,委婉曲折地表达心曲和愿望就顺理成章,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渔翁》中所创造的意境何尝不是柳宗元向往的生存环境?那渔翁又何尝不就是他想像中的自己的自由形象呢?
第四,苏试说这首诗有奇趣,奇趣究竟在哪里呢?我以为有三点。第一点是第二句“晓汲清湘燃楚竹”写的是生活实事,但毕竟暗示了河流中的清水和附近的竹林。清水竹林,清幽高洁,有超凡脱俗之意。第三句“烟消日出不见人”,只写景,不见人,人哪能里面去了?出了一道谜题,为下一句做了铺垫,一句之中虚实结合,又起到以虚衬实的作用。第三,第三句“欸乃一声山水绿”,不论把“欸乃”理解为橹声还是歌声,都表现了渔翁的愉悦快乐,而且一个“绿”字,给整幅画面涂上了明显的绿色,一句诗中既从听觉写来,又从视觉写来,这应该是很奇妙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