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孙万福,环县曲子镇刘旗村人。188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家境贫寒,未入学读书,然其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即景吟唱,出口成章,在曲子一带很有名气。
1929年大旱,他家地产典当一空,全家人生活无着。1936年6月,红军西征解放了曲子县。党领导人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活动,他家分得川地20余亩。他高兴地吟唱道:“毛主席,他一来,衙门大敞开。谁有苦来谁有冤,一起吐出来。打倒土豪大恶霸,穷人把头抬”。
从此,他成了新社会的主人。
1939年,孙万福被村民推选为“优抚”代耕队队长和小学名誉校长。他以身作则,连续5年为本村4户抗日军烈属义务耕地250余亩,受到曲子县政府的表扬。他经常到学校修理课桌椅,曾用自家的木椽、木板在环江架起桥8座,方便两岸学生渡河。他上门动员辍学的儿童入学,用自己的钱给困难学生买笔买纸。学生们亲切地叫他“孙爷爷”。《解放日报》为此发表文章,介绍了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先进事迹。1940年夏,他经马锡五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大生产”运动中,孙万福十分积极。他把自己40余年的农作经验介绍给乡亲,千方百计多增产、多打粮。他自己两年开荒50余亩,全家共种粮田180余亩。为了多施肥,他一年拾精肥500余担,加之精耕细作,他家的粮田肥足苗壮。是年,产粮20余石,达到“耕一余一”。1943年,产粮60余石,达到“耕一余三”。为了报答党的恩情,他家连续两年超交公粮700余斤。
孙万福翻身后,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在党和边区政府的支持下,于1943年3月组织了全县第一个刘旗变工队,增开荒地400余亩,多产粮60余石,使一些缺劳少畜户都有饭吃。
孙万福热爱劳动,热爱八路军,堪称拥军模范。他把自己的20亩川地长期借给三八五旅种粮种菜。他还充当义务“老师”,帮驻地部队开荒种糜子,年终收获百余石。三八五旅旅长王维舟还号召战士向他学习农作方法。
1943年11月,孙万福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光荣地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
在劳模会上,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他的农作方法。《解放日报》以《孙万福讲农作法》为题,向全国介绍了他的经验,著名作家吴伯萧等不少人从他那里学会了种菜、种瓜、种烟等方法。
12月9日,孙万福与其他16位劳动英雄,在杨家岭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当毛主席与英雄们亲切谈话时,孙万福激动地用两手紧紧地抱住主席的肩膀说:“大翻身哪!有了吃有了穿,账也还了,地也赎了,牛羊也有了,这都是您给的。没有您,我们这些穷汉子爬在地上一辈子也站不起来。”他越说越激动,即兴编唱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与会英雄们都惊喜万分。毛主席拍着孙万福的肩膀问他是不是个秀才。他望着毛主席回答说:“我一字不识啊!”,毛主席听他一字不识,对这位农民诗人的天才和气质大为惊叹!后来,这首诗被谱为《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的歌曲,唱红了边区,传遍了全国。人们都称他为“农民诗人”。
时任延安鲁艺学院院长的周扬得知这个消息后,亲自到延安大学欢迎劳动英雄的大会上接见了孙万福,叫他即兴朗诵诗,他又一连吟诵5首。周扬听后,说:“孙万福算得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之后写了《一位不识字的劳动诗人———孙万福》,1943年12月26日发表于《解放日报》。在这次大会上,孙万福荣获边区特等劳动英雄称号,获得奖金2万元。
这次劳动英雄大会后,孙万福又创作了许多发自内心的歌曲。其中有颂扬毛主席丰功伟绩的《歌唱毛主席》,颂扬边区美好生活的《边区人民要一心》、《我们边区像清泉》、《我们边区团结得像铁桶》等,颂扬边区党政军干部的歌有《马专员》、《王旅长》、《赵县长》、《自卫军》等,配合政治运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歌有《二流子要转变》、《抗战剧团》等。孙万福的诗歌在延安《解放日报》、《陇东报》等报刊发表后,引起了延安文艺界的热情关注。贺敬之同志亲自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这首民歌作了精心的修改和润色,并推荐在《解放日报》上发表。
1944年1月29日,孙万福从延安回到曲子,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同年2月7日,孙万福参加了陇东地委、专署及八路军三八五旅召开的800人欢迎大会,他向乡亲们讲述了延安所见所闻,激励大家干出新成绩。是年7月13日,孙万福在曲子街为刘旗变工队买油返回涉水渡环江时,不幸被洪水夺去了生命,终年61岁。孙万福逝世后,《解放日报》发了讣告,曲子县民众近千人自发地参加了追悼会。庆环分区、陇东专署,中共曲子县委、县政府和当地驻军送了花圈和挽联。
孙万福的口头创作很多,今天能够收集到的发表在报刊上的仅20多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