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话可说,不说什么。这就是我对这部电视剧的评语。你看过我的书吗?我相信这句话你能理解。别人有别人的思路,我有我的思路。
其实,就在不久前,围绕二月河,一则“千万富翁”神话般的传闻也被炒得沸沸扬扬。因为不是事实,所以二月河对此只能是一笑了之:“过去穷的时候,最大的愿望是能攒上2000块钱,这样有病能看,有了急用也可以支付。而如今,这个理想早已大大超过了,所以已很知足,也就没有了更多的欲望和追求。”
短期内在同一个人身上却出现了两条性质迥然有别的新闻,那么,真实的二月河是怎样的?他有着什么样的志趣和追求呢?
二月河:本名凌解放,1945年生于山西省昔阳县。1968年入伍,1978年转业到南阳市工作,现为南阳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河南理事。近年来,创作出版有系列长篇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
闯入文坛声名远播
高中文化,当过10年工程兵,30岁之前读完了二十四史,37岁才立志写小说,44岁方始成名……经历传奇的二月河就这样风风火火地闯入了文坛,颇似一位“草莽英雄”,一如他粗放不羁的外表。然而不经意间,他却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洋洋500万字巨著的《落霞》三部曲,即《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十三卷系列历史小说。自16年前,《康熙大帝》第一卷《夺宫》出版以来,二月河的历史小说连年再版,已经深入广大读者心中。
这些年来,作家一直偏居豫西南古城南阳,他的书却正在走向世界各地华人聚居的地方。而借助电视这一现代传播手段,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从两年前的《雍正王朝》到眼下正在热播的《康熙王朝》更是吸引了无数观众。
“写历史小说最容易犯两个毛病”
历史上的康熙皇帝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二月河笔下的历史真实吗?对这一问题,二月河的回答是:作为历史小说作家,要想着读者是来读小说的,而不是来学历史的;如果读者通过读小说而对历史发生兴趣,引起对社会对人生的思索,写小说的目的就达到了。
他说:“写历史小说最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无一笔不考证,因而写成了枯燥的纯历史著作;二是捕风捉影,过于相信传说,而成了传奇。”据他介绍,在“落霞系列”中,重要人物在重要事件中的立场、观点与历史都是相符的,其余的一颦一笑等就由作者来决定了。比如康熙北巡,遇见有人拦驾上书,尽管所言也有值得采纳的部分,但还是下令把那人杀了。此事小说没有采用,因为这决不是康熙性格的主要方面,温和人也有暴跳如雷的时候,如果写了会影响人物整体形象。“只要大体历史走向和重要人物个性命运不出大的差错,也就罢了。”
最注重普通读者的感受
二月河曾多次讲起他偶尔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幕情景:一位青年捧着他新出版的小说在认真翻阅,一会儿放下,一会儿又恋恋不舍地重新拿起,看看书后的标价,终于又遗憾地离去。这位年轻书生的窘迫之状,让二月河好一阵苦涩。他坦承,比起专业评论家,自己更加看重普通读者的意见。不是说忽视专家的意见,只是“工薪阶层自己掏钱买书,更值得尊敬和重视”。
有一位台湾的女大学生在来信中说,为了买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她利用空闲时间打工挣钱。并说,如果别的书损坏了,她可能哭一场,而这本书一旦损坏,她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事来。作家看后十分心疼,满含热泪给这位大学生回信,嘱咐她不要再为了买他的书去辛苦打工,像她这样的年龄该有更多时间去多读书、读好书,还马上寄去自己的小说一套,同时答应以后每出一本就寄给她一本。
坚持不用电脑写作
正是这来自广大读者的厚爱,使得二月河在写作中不断要求自己要拿出一流的东西。为此,他甚至固执地坚持不用流行的电脑写作。他解释说,一度他也想尝试学学电脑,就从废纸篓里拿出几张废稿,让一位打字员帮助打出来看看。结果他发现,电脑打印的文章看起来非常漂亮,容易给人一种错误的视觉效果。他一下警醒了,从此不再用电脑写作。他把用钢笔写字比做手擀面:“爱吃面条的河南人都知道,手擀面可比用机器压出来的面条要有味道多了。”“写书是干什么的,好比是给自己的情人写情书,你要让人家感觉到你是真心地爱她,就要处处替她着想,看她喜欢什么。但这绝不是要你曲意逢迎、媚俗。”二月河坦言说,沉浸在写作状态中时,他完全是目空一切的,甭管你是什么人物,都由我来调遣。而一旦把书呈现在读者面前时,他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虔诚的臣民,诚恳地接受读者的评判。
厚积薄发的二月河,其文学才能向来不太被人看好。曾是一名抗日英雄的父亲对二月河后来的成功更是十分意外。但正是这个长子带给了他晚年莫大的安慰与自豪。不等书印出来,老人就拿过出版社寄来的清样,除了字字细读外,还要亲自用线绳把它们分别钉在一起,做成了一部部“线装书”,整齐地摆在自己床头。今夏,老人去世后,这些“线装书”就成了二月河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他大门开着,谁都能进去”
“这些年,我一直就像是在激流中游泳,始终靠不了岸。”这是前不久电视剧《康熙王朝》刚开始播出时,记者打电话问候二月河时,他说的一句让人颇觉意外的话。日前,当记者赶赴南阳古城,再次推开那扇简陋的小木门时,才真正体会到了其中之意。
穿过二层小楼前一畦小菜地,来到楼下显得乱糟糟的客厅,一角的餐桌前已围满了人,二月河正埋头在这些人拿来的他的作品上签名:“某某雅正,二月河”等。好不容易打发走了这批人,刚同记者一起坐下还没说上两句话,又来了几位,抱着一摞连包装纸还未打开的书就又进来了。一边手忙脚乱地撕扯着牛皮纸包装,一边递过来一片纸,上面写着要求签名者的大名。看到这个情景,记者想起了一位香港记者写二月河的一句话:“他大门开着,谁都能进去。”
现在简直成了“南阳一宝”
随着名声大振,二月河现在简直成了“南阳一宝”。许多到南阳的人,上至高官名人,下到一般读者,都想见一见他,请他在书上签个名或是聊聊天什么的。对此,二月河颇能随和地处之。特别是那些普通读者索要签名,他更是来者不拒。但受不了的是,还有许多不相识的人没啥事,就是来“看看”的,或是问作者“某位大臣的原籍是不是某处,那是我们的先人,请提供材料”的等等,不一而足。二月河的字写得并不好,间架结构也谈不上,但因为出了名,上门求字的人也来了,还说他的字有一股大气,自成一体。“我的字好吗?这符合事实吗?”
眼前的这番热闹景象很容易让二月河想起他刚开始搞创作时的寂寥。那时是焦虑作品没地方发、没人认可,再一个“暴露”了以后,别人还会说他是不务正业,但现在又太过了:“就像走钢丝,从左边掉下去和从右边掉下去结果是一样的。”什么东西都不能太过分。一个作家的位置不应该是这样,他就是个写东西的,不是个社会活动家,社会应该允许作家安静下来。
老老实实做个写书的人
南阳卧龙岗上有块石碑,上刻十字“务外非君子,守中是丈夫”。二月河还在上高中时从庙里看到了这10个字,多年来就一直牢牢记住,用以检讨规矩。如今,虽然总是不停地遭到“外”的袭扰,但二月河毕竟心里有数。
“我还是要努力的。除了弄点小稿子,原本的计划也开始实施了。”因为脑栓塞,已经“休息养生”两年有余的二月河正在努力地调整自己的创作心态,根据朋友的建议,他现在正着手《乾隆之死》的创作,其中有擒和等重要情节,也算是《落霞》系列的附录。
回想起来,二月河感到他最好的时候是写《康熙》第三卷那会儿,一是写书不愁无处印;二是有稿费可拿,衣食无忧;三是名气不大,社会、朋友把他当“人”看待。
正在进行的心态调整工作虽然相当艰苦,但面对严厉的读者,二月河说他必须找到这样一种心态,如履薄冰、如临深谷。“我不想‘务外’,只想老老实实做个写书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