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诗歌特有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苦难的体悟,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她的诗善于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著名台湾诗人席慕蓉22日晚参加了在福州举办的“和谐之声——席慕蓉诗文朗诵会”,并饱含深情地朗诵了自己创作的3首思念故乡内蒙古的诗,感动四座。
席慕蓉在现场讲述了自己与故乡的种种渊源,诗人是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人,1943年生于重庆,童年在香港度过,1953年赴台湾。 小时候,她对故乡的了解仅仅是父母对那片草原的描述,在诗中,对遥远故乡的向往成为一首《出塞曲》:“请为我唱一曲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1989年诗人第一次回到故乡,那时的思乡之情凝聚成眼前陌生的山河景色,她缓缓写出《旁听生》:“是的/父亲/在"故乡"这座课堂里/我没有学籍也没有课本/只能是个迟来的旁听生/只能在最边远的位置上静静观望……”
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哈达齐·刚说:“从那年开始席慕蓉年年都要来故乡看看,有时甚至一年回来三四次,我们没把她当作客人,而是当作内蒙古的一员。”
渐渐地,席慕蓉对这片热土的了解越来越多,融入了大草原的文化,她在《蒙文课》中写道:“鄂慕格尼讷是悲伤/巴雅丝纳是欢喜/海日楞是去爱/嘉嫩是去恨/如果你们是有悲有喜有血有肉的生命/我们难道就不是/有歌有泪有渴望也有梦想的灵魂……”
谈起自己的家园情结,席慕蓉说:“我原来心里有个火种,踏上故乡之后,这个火种烧起来了,烧了十几年,现在还在烧,我不晓得要烧到什么时候,我感觉我是个燃烧的蒙古人。事实上,世界上的人类对他血脉所来的地方都有依恋的。”
在朗诵会上,席慕蓉诗歌的爱好者们就“爱情·青春”“时光·生命”和“亲情·乡情”3个主题深情朗诵了席慕蓉的19篇诗文。
“在我第一次拿起笔开始写诗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想到会有这样一天让我站在这里,谢谢你们,真的谢谢你们!”说到这里,席慕蓉声音哽咽,停顿了很久。她说:“我没想到这里会有这么多人喜欢我的诗,饱含深情地朗诵我的诗,我很感动,刚才在台下哭得稀里哗啦的。”
诗会结束时,朗诵者王咏梅紧紧拥抱席慕蓉,二人久久没有放开手,是那些温暖的诗歌将素未谋面的诗人和读者紧紧联系在一起。
席慕蓉,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和《时光九篇》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席慕蓉诗歌深受大陆读者喜爱,并在世界华人中影响广泛,享有盛名。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席慕容的诗,淡雅剔透,抒情灵动,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而昨天,席慕容出现在上海书展上,却不是为诗集而来,而是为《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吆喝,掀起一股怀旧热潮。 蒙古族的席慕容并非生在内蒙古,少时颠沛流离,辗转上海、香港、台湾,直等到1989年,年届不惑的她在踏足内蒙古草原的那一刻感受到一种震撼的力量。17年“行走”草原之后,《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出炉了。
不过,看到席慕容,似乎就不能不提诗歌。如今,虽已年过六旬,她还深情款款地说:“爱情不只属于少男少女,我现在还在写情诗呢,我不知道为什么别人年纪一大就不写了,我可是要写到80岁呢!”掩饰不住甜蜜的她还告诉记者,“爱情是要碰运气的,我的运气很好,在一本书里我还特别花了4页来巴结我丈夫呢,我要多说一些甜言蜜语给他听。”快报特派记者史丽君
谁说诗歌已没落,谁说当下无诗人,昨日,当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老师出现在“华西读者节·名人演讲”之四川大学讲堂时,能容纳数百人的礼堂座无虚席,不少学生只能席地而坐,而礼堂外面,还聚集着数百来至本土甚至南京的诗歌爱好者,还有数家无法进场的媒体记者……尽管“梨花体”成闹剧,尽管现在真正能打动人心的诗已不多,但并不能说,一些在生命中曾经打动过我们的诗,已经被忘却———
“请容我自我介绍:我出生没多久就跟随父母离开四川。 余光中曾说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传说时代,四川就是我的传说时代。在这里,我是一个迟到的旁听生……”昨日下午,在四川大学近千名学子夹道欢呼声中,挟带着大漠风沙的苍茫,一袭绒呢长衣的席慕蓉不疾不徐地道出了对故乡沉甸甸的情感。走上川内最著名高校的讲台,席慕蓉的姿态从容真诚。在接近2个小时的演讲中,话题锁定为“心灵的疆域”,60余年生活的沉淀,其话语如同东方古老“开满了鲜花的树”,让在场学子触碰到诗之绚烂。
“旁听生”诉衷肠
吟诗
大学讲课,让当过老师的席慕蓉备感亲切,提前15分钟就来到约定地点。不过从一楼一直绵延到三楼的密密麻麻“朝圣”人群却让学校主办人员感到无所适从,设置的几个进场计划,都被大量涌入的人潮所“推翻”。“太恐怖了,至少有几百人还守候在会场外,根本挤不进去?要不再等等?”负责安全的人员焦急地建议。“我就干脆从正门进吧!我相信孩子们都是有礼貌的,不会怎样!”率直的席慕蓉力排众议提出解决之道。奇迹发生了,当诗人从容步入人海时,所有的学生都热烈鼓掌,并自动让出了一条通道。不少学生还自发地手拉手环护自己的偶像。面对这样的情形,席慕蓉老师感动之余也充满了歉意,连连对无法进场的同学们说着“对不起”。
在席慕蓉演讲之前,本报首席记者朱建国发表了讲话并致欢迎词,在现场掀起了第一波高潮。席慕蓉登场时,面对学生一张张稚嫩的面孔,面对眼前许多席地而坐的学生,她很有感触地说:“很高兴,华西都市报让我有这个机会来到四川,我的传说时代。这里的所有故事都是听爸爸妈妈姐姐讲给我听的,眼下,我的身份只是一个迟到的旁听生。”
诗人唇齿轻启,一首《旁听生》伴随万般感触流淌而出:“没有山河的记忆等于没有记忆,没有记忆的山河等于没有山河,山河间的记忆才是山河,记忆里的山河才是记忆,我可是两者皆无了,在故乡这个学校里我既没有书本也没有学籍,只是一个旁听生。”末了,她解释:“作为旁听生,我这次就是把我旁听的和大家分享。”只是那么简单数语,台下一片寂静。
三星堆神树改变观念
谈悟
首次回川,席慕蓉先后参观了三星堆、杜甫草堂、金沙、武侯祠等博物馆,如同每一位善感的诗人,席慕蓉有了很多新感悟。
“我以前认为考古是最让人心痛的事业。因为我听说,很多时候刚刚挖出来千年前鲜艳夺目的宝物,两三分钟所有颜色就变为灰白。一些器物甚至一碰就碎掉。不过当我在三星堆见证了生命之树时,我突然意识到考古也可能是很欣慰的事情。”
“青铜制造的弧度上,一只鸟静静地停靠。我体会到的就是那种天雨谷、鬼夜哭的震撼!”对于金沙遗址中标志性的“太阳神鸟”图案,席慕蓉道出了作为诗人独特的见解:“图案中太阳在顺时针旋转,而四只神鸟则在旁边逆时针飞翔,我解读的寓意是:我们的时间跟着日子的光芒一起消逝,而四只神鸟代表的四季却一直随着记忆重新回来……”
诗人充满诗情的妙解,犹如一首美丽的诗歌,让人感受到了别样的灵动,让大学生热血沸腾。一大学生现场写下纸条,要求传递给诗人:“世事无奈,我如果我能早点遇到你,我一定选择读文科!”
宛如“大漠”的境界
读心
为了准确地说出自己对“心灵的疆域”的定义。现场,大量的时间里,席慕蓉是给学生们展示她所拍摄的蒙古风光。
“谁知道贝加尔湖?请举手告诉我!”“我真诚地建议大家的毕业旅行就放在呼伦贝尔草原!”从苏武牧羊之地到巨树的故乡,色彩斑斓的照片上,4万多公顷的草原跃然眼前。席慕蓉用心描述心目中的圣地:“在草原,你得在圆周上转12次才能拍下四周的美景。现实中,人们都喜欢成为中心、焦点,但在这里没有成就感。因为你永远都是中心,而这对于赶路的人来说是无奈甚至痛苦的。在无边的空茫中你只想寻找到边缘,或者一顶牧民的帐篷。在那里我知道了什么是天荒地老!”
作为一个蒙古族人,席慕蓉将1989年前从未到过的内蒙古当作原乡。说到兴起,席慕蓉诗兴大发:“草原无法用文字语言来形容其广阔,除非你就站在草原的中间。那么年轻的朋友,你们也可以换句话说:我的心灵疆域是无法描述的,除非你站在我的心灵中央!”台下学生立刻奋笔疾书,席慕蓉却调皮地补充了一句:“这句话我不收版权费,送给你们。你们可以免费拿去对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说!”诗人可爱的“慷慨”让所有人会心大笑。同时,对于自己的名字,席慕蓉也可爱地进行了解释:“我的名字是根据蒙文音译过来的,慕蓉在蒙古语中是大河大川的意思,所以如果直译,大家可以叫我席大江、席大川,不过我还是希望大家叫我席慕蓉。”
一席话,“心灵的疆域”有了最好的诠释,台下掌声雷动。
下本诗集作答“未了情”
结缘
“跑野马”,是席慕蓉给自己昨日演讲的定义,学生也跟随诗人的心灵自由奔跑着。
让学生最为激动的是,诗人向学生传授了自己幻化的“绝招”。席慕蓉举例,物理学家常说人向周围的人招手、舞动双臂,都会带动一种场。她就想成这些场中的各种“力线”幻化成无数蝴蝶的翅膀,身后是锦绣织成的披风。“那么请想像这一奢侈动人的场景,当我离开时,向你们挥手道别,那么我们之间就有无数的蝴蝶翅膀,身后,都有锦绣织成的披风,那是多美的一道风景。心理的疆域是没有限制的……”席慕蓉的大师风采彻底折服了大学生们。当主持人宣布演讲结束,学生们可用小“纸条”与诗人对话15分钟,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写下自己的想法。小山般的小纸条,让席慕蓉数次因为不能全部作答而落泪。最后,在学生集体起立欢送中,诗人离去。她承诺,孩子们的纸条她将回去一一细读。她真诚地说:“在我的下一部诗集里,你们将看到我的回答!”
川大文新学院硕士生导师、诗人干天全,在台下激动地双目发光,他用微抖的语调说:“诗歌需要地气和灵气,之所以她的诗歌如此受读者的欢迎,是因为席老师能写出真情诗感。现在太多远离生活、故弄玄虚把诗歌当文字游戏的写作了。她的讲解重塑了诗歌的品德。”
本版采写记者范东波谢梦实习生李佼姣摄影朱建国
精彩瞬间
最感人 感谢读者当场洒泪
演讲结束,现场提问。大家纷纷将问题写在纸条上,几分钟的时间就堆成了厚厚的一摞。面对读者的热情,席慕蓉被感动得有些“不知所措”,说话开始变得哽咽。眼泪,从眼角涌出……现场响起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我要说的是,我要感谢我的读者,几十年来,有这么多读者给我温暖的回馈,这是我生命里没有料想到的……”一边坦陈心迹,席慕蓉一边拭泪,“现在很多人不相信世上有真诚,不相信可以爱一辈子,不相信能信守承诺,不相信人与人可以成为永远的朋友。但是我相信,我敢于写出我的相信。如果大家都排斥美,放弃对美的信仰,这样或许会避免受伤害。但是如果我们都不珍惜美,这辈子除了不受伤害,我们还有什么?”这番真情流露,让台下很多人都感动得泪流满面。
最热烈 亲诵《一棵开花的树》
“你如何在诗歌中保持青春不老?”看过这个问题,席慕蓉仿佛喃喃自语地解答说:“身体可以老,心可不可以不老呢?”精彩的回答马上获得掌声一片,“现在我给大家朗诵一首我的诗,《一棵开花的树》,我朗诵两遍,看大家能否听出不同的感受。”现场热烈的氛围顿时达到了顶峰,欢呼声和掌声响彻大厅。“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随着诗人深情的朗诵,所有人都徜徉在了美丽浪漫的诗境之中……
最痴情 南京读者千里送花
席慕蓉首次回川并参加华西读者节在全国各地引发了震动。昨日四川大学“文华活动中心”门外,一位女子捧着一大把美丽的百合花着急不已。原来她专程从南京赶到成都,想一见偶像,但现场被围得水泄不通,她无法入场。正焦急万分,恰遇本报记者冲进人潮艰难挤向演讲会场,该女子请记者代为转交这千里之外的鲜花,然后,默默离去。席慕容闻讯非常感动,为没有向这位读者表示感谢而内疚。
最投入 马薇听讲边听边哭
前来听讲的读者来自四面八方,连本土青年歌唱家马薇也成为了听众中的一员,她在讲台边席地而坐,一边聆听一边记笔记。马薇透露,她是席老师的忠实读者,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看席慕蓉的诗歌,一直到现在,所有的诗歌她都读过。当席慕蓉亲自朗诵《一棵开花的树》时,马薇的眼泪就一直不断;随后看到席慕蓉当众落泪,马薇更是成了泪人。
大年初三(2月20日)上午9:30-11:30,讲座带你“走进西藏”。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葛剑雄教授通过亲身感受解读西藏散发着的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
袁裕陵:“春节说春联”
大年初五(2月22日)上午9:30-11:30,“春节说春联”讲座。《江苏楹联》杂志副主编,南京民俗博物馆诗词楹联顾问袁裕陵主讲春联的产生及其社会作用,如何欣赏和创作对联,以及对联的分类。
原乡与我的创作”讲座。作家席慕蓉讲述她的原乡,她的内蒙。
陶思炎:大中国年俗符号
大年初七(2月24日)上午9:30-11:30,“中国年俗符号的文化解读”讲座。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炎主讲,从年俗的错乱说起,以及年的名称、年食的符号意义、新年节物的象征、新春习俗、略说年神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