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秦牧:在文学沃土上勤奋耕耘
 
秦牧,原名林派光,又名林觉夫(东亚病夫觉醒之意)、林顽石,乳名阿书(小时候很喜欢读书)(1919.8——1992.10),男,祖籍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县东里樟林。我国著名文学大师,散文家,作品集有《秦牧散文选》,散文集《花城》《潮汐和船》《长河浪花集》,中篇小说《黄金海岸》,文艺理论集《艺海拾贝》,童话《巨手》等。

  秦牧于香港出生。3岁时随父母移居新加坡。1932故乡樟林。青少年时期曾就读于新加坡端蒙学校、樟林萃英学校、汕头一中等学校。1938年春到广州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辗转于粤桂两省。1941年曾在桂林的中山中学教书,并从事写作,开始涉足文坛。历任《中华论坛》、《再生》、《中国工人》诸杂志编辑。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区纵队,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文教厅科长、中华书局广州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主编过《广东教育与文化》、《中华通俗文库》、《作品》诸杂志。曾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糸主任。历届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联执行主席,并任《四海》杂志主编。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美国,以作家身份访问过蒙古、古巴、新加坡和泰国。
  1992年10月14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杰出的散文家、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秦牧因心脏骤停抢救无效,不幸于11时在广州逝世,享年73岁。

  半个世纪以来,秦牧孜孜不倦地在文学沃土上勤奋耕耘,他把个人的文学创作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表和出版了大量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和文学论著。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感人,充满了时代精神,深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
  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散文一绝”。小说、童话、戏剧、诗歌、文艺理论等都有著作,故又被喻为“一棵繁花树”。
  他主张独创一格,“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独特的创造”。他提倡扩大题材的范围到海阔天空和多方面发展文学的功能,包括教育、形像欣赏、审美、文娱方面,使作品高于幽默和情趣,“寓共产主义思想于闲情趣谈之中”。

土 地

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自然景物也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象!

这里我想来谈谈大地,谈谈泥土。

当你坐在飞机上,看着我们无边无际的像覆盖上一张绿色地毯的大地的时候;当你坐在汽车上,倚着车窗看万里平畴的时候;或者,在农村里,看到一个老农捏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想鉴定它究竟适宜于种植什么谷物和蔬菜的时候;或者,当你自己随着大伙在田里插秧,黑油油的泥土吱吱地冒出脚缝的时候,不知道你曾否为土地涌现过许许多多的遐想?想起它的过去,它的未来,想起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为要成为土地的主人,怎样斗争和流血,想起在绵长的历史中,我们每一块土地上面曾经出现过的人物和事迹,他们的苦难、愤恨、希望、期待的心情?

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然后,才又收住缰绳,缓步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中来。

我想起了二千六百多年前北方平原上的一幕情景。

一队亡命贵族,在黄土平原上仆仆奔驰。他们虽然仗剑驾车,然而看得出来,他们疲倦极了,饥饿极了。他们用搜索的眼光望着田野,然而骄阳在上,田垅间麦苗稀疏,哪里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一个农民正在田里除草。那流亡队伍中一个王子模样的人物,走下车子来,尽量客气地向农民请求着:“求你给我们弄点吃的东西吧!你总得要帮忙才好,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吃的了。”衣不蔽体、家里正在愁吃愁穿的农民望了这群不知稼穑艰难的人们一眼,一句话也没说,从田地里捧起一大块泥土,送到王子模样的人物面前,压抑着悲愤说:“这个给你吧!“王子模样的人显然被激怒了,他转身到车上取下马鞭,怒气冲冲地想逞一下威风,鞭打那个胆敢冒犯他的尊严的农民。但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大臣模样的人物上前去劝阻住了:“这是土地,上天赐给我们的,可不正是我们的好征兆么!”于是,一幕怪剧出现了,那王子模样的人突然跪下地来,叩头谢过上苍,然后郑重地捧起土块,放到车上,一行人又策马前进了。辘辘大车过处卷起了漫天尘土……

这是《左传》记载下来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在亡命途中发生的故事。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奇怪的事情?除了因为这群贵族是在亡命途中,不得不压抑着威风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在他们心目中,土地代表着上天不可思议的赏赐,代表了财富和权力!他们知道,只要掌握了土地的所有权,就可以永不休止地榨取农民的血汗。

古代中国皇帝把疆土封赠给公侯时,就有这么一个仪式:皇帝站在地坛上,取起一块泥土来,用茅草包了,递给被封的人。上一个世纪,当殖民主义强盗还处在壮年时期,他们大肆杀戮太平洋各个岛屿上的土人,强迫他们投降,有一种被规定的投降仪式,就是要土人们跪在地上,用砂土撒到头顶。许许多多地方的部落,为了不愿跪着把神圣的泥土撒上天灵盖,就成批成批地被杀戮了。

呵!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的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具有强烈的感情,把它当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的母亲。谈到这里,我想起了好些令人掀动感情波澜的事情。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秦牧的故乡情(转)
1985年元月,秦牧大师为《澄海风光》画册作序中说:“稍为跑过一些地方的人,我想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每一个县,每一个乡,都是各有各的风采的,一个旅人在外边久了,往往会想起自己的故乡来,尽管任何地方在历史上总难免有过艰难曲折的历程,但是故乡的田园风光,美好事物,总是令人萦回心头的。‘莼鲈风味’一类的掌故,‘孤舟一系故园心’一类的诗句,‘故乡水,美不美’一类的谚语,就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辗转流传,而为世人所熟知的。”这是他对旅外乡亲共有的深厚故乡情的概述,也是他自身真切情感的写照。诚如他赠诗给海外朋友所云:“万里穿云燕,归巢恋旧枝,家乡甜井水,何处不相思。”
秦牧爱乡、思乡的感人事迹甚多。现据其自述和亲属撰写的文史资料,辑录几则,与读者共学、共勉。
(一)牢记故乡。秦牧大师原名林派光,学名林觉夫,又名林顽石,乳名林阿书。“1919年,秦牧出生于香港,但在人事表格的‘籍贯’一栏里,他向来都是填上‘澄海’二字,名义上,他是广东澄海人,但实际上在70多年生涯中,他在乡间居住的日子不足5年,其它60多年,不是在海外,就是在国内各地度过。”(引自秦牧夫人紫风撰写的《寻梦者的足印——秦牧传》)据各史料记载,他的先祖,过去世居澄海樟林,自其曾祖父后,他的家变成“动荡之家”,先是他曾祖父坐红头船到暹罗建家立业,后又携家眷回故乡。到他父亲林运三时,他的家分两半:一半在澄海樟林老家;一半在海外。秦牧3岁时就随父母到新加坡,至 12岁时又随父母回故乡。在故乡,他就读于樟林萃英小学两年,毕业后,考入汕头一中读初中约两年就转学到香港。这样,他在故乡的日子确实“不足5年”。然而,可贵之处,这“不足5年”的故乡生活却给了他极为深刻的印象,产生了十分浓烈的故乡情。正如他自己所说:“到了稍为长大一些,在故乡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数十年来,我虽然经常远客外地,但是,少年时期的生活印痕,却始终清晰如昔。像陈年名酿似的,越老味道越醇”; “我的家乡在澄梅樟林乡。少年时代,当我从海外回到乡间的时候,这里有许多事物吸引着我,除了大鹅、小食、许多人家门楣上的牌匾、溪流里的鱼虾外,还有一些神庙也使人觉得情趣横溢”;“一个人,少年儿童时代亲身的经历,有些印象是终生也磨灭不了的”。(引自秦牧《澄海风光》画册序和《故乡的女神庙》)正因为他对故乡的印象终生磨灭不了,所以,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时常流露。如《愤怒的海》和《黄金海岸》等名作,里面就反映出一幅幅故乡风情画,连语言文字,也有许多乡音潮语,如“三衰六旺”、“做盐不咸,做醋不酸”、“落力”、“埠头”和“乞食”等。
(二)他的客厅独挂故乡林檎图。秦牧大师浓烈的的故乡情,突出表现在他对故乡非常眷恋,而眷恋之源是对故乡无限热爱。据其亲妹林玉峦和妹婿陈亿琇为纪念秦牧大师逝世一周年的文章记述,很感人的一件事是,秦牧大师生前,家中有许多名画,但都只藏不挂,唯有澄海为庆祝他创作50周年盛会送去的由书画名家蔡仰颜作的《林檎满枝图》挂在客厅里。因其家乡樟林盛产林檎,这说明他对家乡的真诚怀念。对于樟林,他在《故里的红头船》中说:当年,他随父母从新加坡回国,初抵故乡家门,就觉得樟林有许许多多的特殊事物吸引着他,最使他感到奇异的有两个问题:一是樟林当时是一个内地小镇,竟有那么多夸耀门第家声的人家。这些人家大门上挂着“大夫第”、“陇西世家”、“种玉世家”、“颍川世家”之类的牌匾,不知为什么?二是故乡没有多少船民和渔民,为什么有一个香火鼎盛的“天后宫”?后来,他长大了,读了一些书,又看了一些史料,才使他豁然开朗,明白那是“历史的流风余韵”。他撰写的《樟林古港碑记》,就是樟林光辉历史的赞歌。他写道:“在历史上,它曾经是粤东第一大港。早在汕头开埠之前,清代康熙年间,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群众梅外移民的需要,澄海的这一滨海村寨,渐渐发展为一个海运港口。那时它帆樯云集,货栈成行。红头船从这里装载着旅客和货物,乘风破浪,扬帆远征,北上直达上海、天津、青岛等地,南下出航暹罗、交趾、新加坡诸邦。樟林作为一个繁盛的港口,历时长达一个世纪以上,那时,它曾被喻为‘通洋总汇之地’、‘河海交会之墟’。……天后宫等庙宇,就是那个时期在这里陆续建成的。”
(三)他的绝笔是《故乡的女神庙》。秦牧大师热爱故乡,为故乡办了许多事,尤其是乐于支持故乡的文化教育事业,更令人钦佩。自改革开放以来,他除了撰写《樟林古港碑记》外,还先后为澄海中学写校歌,为《澄诲文史资料》创刊号题词,为《澄海风光》画册、新编《澄海县志》和《潮灿风采文丛》等作序。在序中,他尽情讴歌故乡的历史和现实。对澄海,他说:“北回归线横贯澄海而过,我们这个县也是得天独厚的地方”;“澄海应该算是最有特色的一批县邑中的一个了。首先,它是极其著名的侨乡”;“再说……作为岭东重要县份之一的澄海,在历史上,名人辈出,到了现代,又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引自新编《澄海县志》秦牧序)对潮汕,他说“广东,是中国大有特色的省份;潮汕,又是广东大有特色的地区。每一个外地人到潮汕来,都会感受到这个区域风味之独特与浓郁,这不仅因为潮汕地区的民众讲着特殊的方言,形成了独异于人的风俗,而且,也因为它文化比较发达,历史上人文荟萃,久有‘海滨邹鲁’之誉”;“贯彻了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潮汕地区和全国广大区域一样,出现了经济迅速增长,欣欣向荣的局面。这是大家所有目共睹的”。(引自《潮汕风采文丛》秦牧总序)
秦牧与故乡,可谓心连心。为了故乡美好的明天,他竭力帮助对外宣传,以提高故乡的知名度。1992年秋,广州海外潮人联谊会要编辑“澄海专刊”,澄海政协文史委特约他撰写介绍故乡的文章,是时,他痼疾缠身,有生命危险,但他欣然答应,于8月18日写就《故乡的女神庙》寄给澄海政协。不久,他又将此文改名为《国际女神的光圈》送给《文汇报》发表。他对故乡热爱到何等程度。这篇文章在两个刊物发表,就是祈望让故乡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故乡。可惜的是,当他于10月13日下午将文稿寄出后,仅隔10多个小时,就与世长辞。这篇文章也就成了他的绝笔。10月25日,《文汇报》将此最后遗作和他给报社的信件一并发表,以志追念。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