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杨绛《钱锺书手稿集》
 
杨绛先生曾称自己是“钱办主任”,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年过九旬的她用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将钱先生留下来的零散而残破的手稿,一张一张精心拼贴起来,才有了这部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钱锺书手稿集》。

  睹物思人。在拼贴书稿的日子里,杨先生是怎样的心境,无人知晓。有一天,作为《钱锺书手稿集》的责任编辑,到杨绛先生家取资料,看见临窗的桌前摊满了钱先生的残破的手稿,旁边还摆放着剪刀和胶水。杨先生的眼睛异样地红肿,她说正在拼对钱先生的手稿呢。每天,她就这样仔细辨认那些因年久而模糊的蝇头小楷,并把它们准确地粘贴起来。这只能是一个学者,一个真正爱书的人,一个了解并尊重钱锺书先生真正价值的人,也是一位深情的妻子的唯一选择。于是,笔者和杨先生有了一次对话。

  关于读书笔记

  问:杨先生,您还记不记得钱先生是从什么时候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的?他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曾中断过吗?

  杨:他小时候就爱读书,他是有书都要读。他一直喜欢“胡说乱道”,做文字游戏。做笔记他一直做的,一面看书一面做,看完一本书做一本。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那里的图书向来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锺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

  问:你们自1937年回国后,哪段时间做笔记最多?抗战、文革期间也做笔记吗?

  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就看马恩列斯的原著,看了他也做笔记。《管锥编》就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写出来的。在干校生活的时候,我们女儿钱瑗每个月都给他寄各种外国报纸,其中凡有好的,有关于文学的、学术性的,他看完了就做笔记。他的笔记一直到住进医院才停止。

  问:对于钱先生来说,这是他的日常生活。并不是说他要写什么才读书,而是读书是他的生活和享受。

  杨:没错,读书就是他的日常生活,读书也是他的休息。有一段时间,他不能走路,走路跌跌歪歪,歪来倒去的,那时他写的笔记(字)都飞出来了;将来在书里可以看到,(写的字)都飞到格子外头来了。

  关于外文笔记

  问:他的外文笔记量最大,有211个本子共计4万多页。钱先生读这么多外文资料,是不是有什么计划?他的外语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杨:他最好的是英文,第二是法文,第三是德文,然后是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是跟我学的。他差不多是中文、英文每天都看的,一、三、五看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有客人的话,也是一有工夫就看。锺书在国内和国外大学攻读的都是外国文学,在大学教书也教外国文学,“院系调整”后,他也是属于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别的工作,以后又借调到中国古典文学组,始终未能回外文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写一部论外国文学的著作,也始终未能如愿。

  关于整理笔记

  问:手稿里的文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眼神不好的,会看不清;学问不够的,又看不懂。整理的过程是不是很艰苦?

  杨:真是很艰苦!他摆得一摊一摊的,他的乱虽然乱,但他自己知道什么东西在哪儿,一拿就有。等到我去弄,我就不知道了。抽屉里是一堆,有的搁在封套里是一堆,有的乱的是一堆,有可能乱的那一堆是要扔的,我就分不出来了。

  问:后来那些东西是您给拼在一起的?

  杨:对,有的东西拼得对上了,有的对不上。比方说,这个纸的条条是一样的,大概是一起的;每读什么有个头,我就找它的尾巴。有的尾巴找头,有的头找尾巴,这样接起来费了不少时间。

  关于主要成就

  问:您觉得钱先生最主要的成就是在什么方面?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他,您说诗人、学者、作家等,哪个更合适呢?

  杨:我觉得他既是学者也是作家,是双重的。他还是诗人,他爱诗,非常爱诗。他不是那种豪放的,但他自诩自己顶多是个名家。不过他自己最喜欢读诗,中文的、外文的,他都喜欢。他是一个学者,但是爱诗。

  问:在准备出版的整个过程中,不时地有人来问我:《钱锺书手稿集》对普通人有用吗?

  杨:它首先是一种资料性的。比如,锺书看的时候并不是说当时就要钻研《楚辞》这个题目,他下次看见的时候,发现这可以归为这个题目,就又把它们放到一处。所以它们才会重重叠叠,归类到一个地方。研究有关题目的人到这里去查,这是一个宝库。

  六十四年的风雨同舟,杨绛先生见证了钱先生全部的读书生活。她曾说,《管锥编》《谈艺录》的作者是个好学深思的锺书,《槐聚诗存》的作者是个“忧世伤生”的锺书,《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个“痴气”旺盛的锺书……如今,杨绛先生把自己对钱先生的全部理解和爱都融入了这部“手稿集”中了。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