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戎原名席诚正,一九二二年生于山西省蒲县。一九三八年参加革命,一九四○年冬到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附设干部班学习,1944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一九四二年开始发表作品。历任保德县第四区抗日联合会文化部长、《晋绥大众报》编辑科长、中央文学研究所学员、《川西农民报》编辑部主任、《川西文艺》主编、山西省文联副主席,《火花》、《汾水》主编。是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主席、名誉主席,山西人大常委会第六、七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名誉委员。1992年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其“人民作家”荣誉称号。著有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合作),短篇小说集《宋老大进城》,散文集《寄语文学青年》,电影文学剧本《叔伯兄弟》、《扑不灭的火焰》(合作)、《黄土坡的婆姨们》等。 一九七九年,西戎又选出以往发表过的部分短篇,辑成《宋老大进城》一书出版。 作为“山西派”的一位重要成员,西戎既十分看重文学的教育作用,也“深知文艺作品离开了生活的真实,也就没有了它真正的艺术生命”。因此,他基本上是从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中发现有积极意义的题材,提炼出富有现实针对性的主题思想。在过去的年代里,他没有对“左”的一套做过激的赞颂和对“阶级斗争”做放大式的渲染。他的作品重点在于表现由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中,农民与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意识作风和道德风尚方面发生的变化和旧思想、旧习惯的克服过程。 在以农村干部为主角的作品中,西戎更多关注的是思想作风问题。主观、粗暴、自负;不善启发群众,单凭行政命令的生硬做法;狭隘的本位主义;循私情不讲原则……分别在《冬日的夜晚》《盖马棚》《老好干部》等小说中成了嘲弄和批评的对象。《行医事件》则更是透过官僚主义现象,对极左观念在看待家庭成份和中医偏方问题上的危害进行了抨击。《丰产记》展示了某农业社干部们在种“金皇后”玉米过程中经历的思想斗争,突出表明,搞生产不能只迎合上级的高产号召,不能不考虑“一个社有一个社的实际情形”而光“凭干劲”蛮干。写于一九六三的这篇小说所显示的求实思想,无疑是对早几年发生的“大跃进”狂热的反思。 农民群众在建国后对新生活的追求及其欢乐的心情,常常被西戎借助寻常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来。这些是西戎最为受人称道的作品。如:妇女们对同工同酬的据理力争,透露出挣脱封建思想羁绊,解放妇女生产力的时代气息(《纠纷》);在充满生活情趣的氛围里,为了扯一块“厚墩墩、红艳艳”的布料,夫妻、亲家、子女之间,演出了动人的喜剧(《灯芯绒》);《宋老大进城》写得尤为精彩。一个赶车的老农民,受农业社委托,进城卖了麦子,再把添置的一些生产资料拉回来,事情不多,也不大,但是,一个为集体力量的强大而自豪,为新生活的美好而陶醉,乐观实朗、乐于助人、爱管闲事、多嘴多舌、幽默风趣的人物形象却站立起来了。 一九六二年四月《赖大嫂》问世,八月,该篇在中国作协召开的大连会议上因其勇写人民内部矛盾、“中间人物”而备受赞扬。但很快又受到极“左”文艺思潮的批判。 这篇小说在人物塑造和思想内涵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赖大嫂这个唯利是图、“无利不早起”、损公利己、撒泼耍赖的落后妇女典型,已为公众所承认。通过这个人物,作家在鞭挞自私心理的同时,也涉及到了政策多变的弊病,指出了调整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问题。赖大嫂两次养猪流产,固然有她私心重、怕吃亏的原因,但是,她用不信任的口气对队长说的话也发人深思:“鬼才信你们所说的话,到时候猪喂肥了,卖了钱要交公,还不是白白操劳一场!”政策若不兑现,怎能取信于民?只讲集体利益,不顾及群众个人利益的需要时,一个人的私心非但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加极端地表现出来,赖大嫂正是如此。最后使赖大嫂“惭愧地”笑着又养猪时,促使她转变的不是干部讲大道理,而是事实:立柱妈卖掉一口大肥猪,给儿子娶媳妇所需置办的零碎东西“一下子就应有尽有”了。 由于注重表现农民改变旧思想、旧习惯,由旧到新的转变过程,并考虑到农民读者的欣赏口味,西戎的短篇故事完整,来龙去脉清晰明了。但有时因交代事件过程过多而显得冗闷。 西戎小说的语言自然洗炼,清新活泼,对话个性化,善于选用乡谚、歇后语,使小说很具北方农村生活情趣。 一些反映农民逐步走上互助合作道路的作品(如《麦收》、《在前进的路上》等),促使农民最终转变的原因,不是单于遭到破产,就是富农的被揭露,这就显得简单化、公式化了。这说明,西戎在那个时代同样不能不受到当时创作思潮的影响。 1992年5月,中共山西省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于西戎“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2001年1月,西戎因病医治无效逝世,终年79岁。
目录 我这样走向生活(代序) 漫谈写作 文艺创作的中心是写人 语言问题漫谈 从“因为它是文艺”说起 也算创作经验 也谈深入生活问题 学习老赵,为农民写作 读两届获奖小说有感 走向广阔的道路 一 篇作品的思索 老话重提 自学杂谈 再谈作家的责任 下乡生活漫忆 我迈出的第一步 《吕梁英雄传》写作前后 期望于广大青年作者的 介绍一点我们的文学创作概况 “出书、出人、走正路” 艺术贵在创新 拨出时代的最强音 《宋老大进城》后记 《猪的喜剧》序 《镢柄韩宝山》序 《成名之前》序 《在九曲十八弯的山凹里》序 《耧铃丁当的季节》序 关于《喜事》的写作答友人 与南志中谈《农妇》 复文学青年陆明光 和青年读者党庆波谈作家的责任 给青年作者刘世同来稿的复信 给文学青年李长明的信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