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只有愿意为文学卖命的人才能干这一
 
从陕北高原到关中皇甫村,从《铜墙铁壁》到《创业史》,他以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气势磅礴的劲健笔触,勾勒出新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历史画卷。一部反映一个时代的作品可以有历史局限性,可以有争议,但是,一个“终身保持心灵纯洁”的人,一个热爱事业胜过生命的人,他留给后世的精神力量,却是无限的。
  “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只有愿意为文学卖命的人,才能干这一行。”这是著名作家柳青生前说过的最著名的一句话。
  一部《创业史》,奠定了柳青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转眼间,柳青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整整30个春秋,但是,他一生“为文学卖命”的精神,却成为陕西文学不断走向新高度的恒久推动力。
  陕北汉子黄土根
  柳青,原名刘蕴华,1916年7月2日出生在陕西省吴堡县寺沟村一户耕读之家。寺沟村位于绥德、佳县、吴堡三县交界处,像散落在黄土高原沟壑皱褶间的所有村庄一样,土地荒凉而炙热,却养育着一代代纯朴而不乏烈性的子民。从那里走出来的人,无论到哪里,大多数毕生都携带着那一片热土的性格烙印与精神因子。柳青和路遥,应该说是当代作家里面陕北精神的代表人物。
  柳青的创作生涯与革命活动都始于学生时代。
1951年5月,《中国青年报》创办者之一、编委、副刊主编刘蕴华(柳青)突然离开了首都北京,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踏着最后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直到1967年被强行“赶走”,这位曾经的“团中央高级干部”在镐河畔神禾塬上的古庙里,像一个农民一样住了十四年。
  “脚上穿着烂皮鞋,裤腿上满是泥点子,手里拿着哮喘喷雾器,没日没夜在村里和田里转”,柳青给皇甫乡人留下的印象,使人想起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个传奇人物:上世纪五十年代,古巴革命者切·格瓦拉舍弃了在古巴青年团和中央银行的领导职位,悄然离开哈瓦那,奔向艰苦的丛林游击战,在一个也许并不适合他肉体生存的地方,把自己熬成了一个丛林中的“野蛮人”。——而巧合的是,柳青与切患有同样的疾病:严重的哮喘,他们甚至都要依靠哮喘喷雾器才能维持生命。
  著名的“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其实就来自柳青本人。1956年,柳青用自己的稿费和积蓄换来了日本良种稻——矮杆粳稻,在小范围种植试验成功之后,第二年秋天,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胜利合作社的一千多亩水稻获得了平均亩产710斤的大丰收,创造了陕西地区历史上最高的粮食生产纪录。1960年,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前的一个月,柳青就将所有的稿费16065元捐给胜利人民公社,作为公社的工业基建费用,公社用这笔“巨款”修了一座农业机械厂,后来又建了王曲卫生院。

在3月8日的《文艺报》2版上部,分别刊载的是刘锡诚的《送浩然上路》及阎纲的《纪念柳青》。这两篇文章,分别配发了浩然的照片及柳青广场柳青塑像照片。看后,使我忽然想到臧克家讲的话。
  1990年8月2日下午,我和当时北京武警部队的诗人殷德江同志一起,到东单赵堂子胡同15号那座幽静的小院,去看望我国文学界的老前辈、86岁的著名老诗人臧克家。聊天儿中,在谈到文学创作源泉问题时,他提到了柳青和浩然。他非常称赞浩然同志在京东三河县一带深入生活,从而写出了深受读者欢迎的反映农村改革开放题材的长篇小说《苍生》的做法,认为作家就应该深入生活。他说:“我佩服两个人,一个是浩然,另一个是柳青。柳青同志深入农村,完全像一个农民。”他对某些作家很不满意,他们有一点看法,写出一两部好作品,出了名,就不再深入生活了,而用那一点点生活瞎编乱造,再也写不出好的文学作品。他认为,作家应当像浩然、柳青那样,不断地深入生活……
  柳青和浩然这两位大作家,有不少共同之处。他们都长期深入农村,都是写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高手,都写出了不少反映农村题材的优秀作品,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西安,流传着作家柳青许多风趣幽默动人的故事。譬如,在他以中国作家和中国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的身份接待外宾时,总是把布鞋带在车上,下车换皮鞋,上车就是穿布鞋;一年四季都是农民式的布衣,叼个烟斗,走起路微微地弯着腰,活像个“小老头”,可他讲起话来却神采飞扬,两眼炯炯有光。在省委的一个座谈会上,他把赫鲁晓夫比作是一个“骑自行车下陡坡不拉闸的人”,引来满堂喜笑和赞赏,在一次小型文艺座谈会上,说自己像“一个挑着鸡蛋筐赶集的人,我不敢碰人,人敢碰我”。表现了一个有正义感作家对极左路线的幽默质疑,他的才华出众,连读外国名著都是只读外文原版……。
  我知道柳青的名字是从在大学里读他发表在《延河》上的《创业史》开始的,后来西北大学中文系编写现代文学史,我负责小说散文部分的撰写,曾经访问过王汶石、杜鹏程也访问过柳青。那时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学生见到这些大作家像见到一座座山似的,只有仰视和聆听。我真正与柳青认识和熟悉是在1963年到省委工作以后。他是作协的领导,却不在机关,兼长安县委书记又不在县上食宿,而是住在皇甫村外的一个古庙改成的宅子里。只有在开重要会议或传达重要文件时才会偶尔见到他,见了也只是点点头,问问好,具体接触不多。

2005年国庆长假,我和陕西师范大学的刘九生夫妇到西安城南的长安县玩了一遭。我们在常宁宫下车,沿着滈河边信步闲逛。中午,在常宁宫外边的一家小餐馆用过午饭,刘九生依然兴致不减,提议再到常宁宫东边的村子转转。站在神禾塬的一个土崖上,我们突然看见塬下一个美丽的村庄,像熟睡的婴儿躺在土崖围成的几字湾里。
  就在我们立于塬上叹赏这一处绝佳的风景时,背面的山坡上走来两人,一男一女,男的说,这就是皇甫村。我们虽然早就知道皇甫村在长安县,但听了他的话,仍然吃惊不小。我们品评鉴赏了半天的村子,竟然就是柳青创作《创业史》的皇甫村。皇甫村找到了,柳青墓应该就在附近吧?那男的说,就在你们身后。急忙转身,来到一座砖墙围成的园子前,却发现大门紧锁,喊了半天,也不见人来,就知道这是一座常年无人看管的墓园,也无人前来参观。
  我们爬过铁栅栏,跃入墓地,踏出一条可勉强通过的草径,来到墓碑前。碑上用楷体大书“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作家柳青同志之墓”,背面有文字简单记录了柳青的生平事迹,碑文潦草,只有柳青卒年,没有生年,更令人奇怪的是,碑文中竟然只字未提他的小说创作,甚至连《创业史》也未著一字,不厌其详地罗列的倒是他曾担任过的政协委员、文联委员等官名。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