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郑振铎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应“为振铎兄写一部传记。这对帮助人们了解‘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大有好处”。 叶先生还说:“写振铎兄的传记用不着什么夸张的手法,只要求内容翔实,他那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品格就足以使读者受到感染了。”

  陈福康的《郑振铎传》就是这样一部没用“什么夸张的手法”,“内容翔实”的传记,记述了这位“对新旧文化都有相当的建树,集作家、翻译家、编辑出版家、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文学史家、版画史家、大学教授、政府官员诸多身份于一身,堪称二十世纪的文化大家”的六十年人生。

  郑振铎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传记中写道:从学生时代起,郑振铎就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曾与瞿秋白等人一起编辑旬刊《新社会》,他起草的《发刊词》中说:“中国旧社会的黑暗,是到了极点了!他应该改造……我们改造的目的就是想创造德莫克拉西的新社会——自由平等、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新社会。”

  传记详细介绍了郑振铎作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倡导现实主义文学,是中国儿童文学领域的拓荒者,也是民间文学和俗文学研究的最早倡导者。传记写道:1920年,郑振铎在北京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利用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作为代会刊。1921年,郑振铎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白天在南站为车厢挂钩,晚上为《学灯》编稿,他在《学灯》上新辟了“儿童文学”专栏,这是中国现代报刊史上第一个儿童文学专栏。半年后,他又创办了《儿童世界》旬刊,这也是我国最早的真正的儿童文学期刊。

  从1923年开始,印着“编辑者郑振铎”的《小说月刊》整整出版了九年,直到日本侵略军轰炸上海商务印书馆才停办。郑振铎通过《小说月报》发现和培养了大批青年作家。巴金的第一部小说《灭亡》就连载在1929年1至4月的《小说月报》上。小说连载完后,郑振铎在刊物最后一页上写道:“有好些人来信问巴金是谁,这连我们也不能知道……将来当更有受到热烈的评赞的机会的。”舒庆春在伦敦东方大学教汉语,业余写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他将写在作文本上的小说“马马虎虎地卷一卷”寄给了郑振铎。郑振铎读后立即给他回了快信,说稿子已经录用。舒庆春回信提出小说发表时署名“老舍”。于是,文坛上便有了 “老舍”。

  在主编《小说月报》的同时,郑振铎自己创作了不少的小说、诗歌、童话和翻译,1926年底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早年他翻译了列宁的作品和《国际歌》歌词。研究和译述古希腊神话,先后译述了二十八篇,结成《恋爱的故事》出版。还翻译过泰戈尔的《新月集》和《飞鸟集》,撰写《太戈尔传》,是中国第一位介绍泰戈尔作品的人。他的《俄国文学史略》是第一部系统介绍俄国文学的专著。他更是用了四年的时间撰写了八十多万字的《文学大纲》,全书记述东西方文学各一半,中国文学占四分之一。陈福康评述:“此书彻底破除了陈腐荒谬的‘欧洲中心论’,我们有理由称它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世界文学通史!”

  郑振铎是著名的文献学家,整理、研究、发现了大量古代文献。陈福康在传记中介绍: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郑振铎处境危险,被迫赴欧洲躲避,借机查阅和研究被外国侵略者掠走的中华文献。他查阅了巴黎国家图书馆馆藏的中国小说与戏曲书,写成长篇研究报告,介绍了四十几种书籍。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他天天去看“变文”和其他罕见汉籍。当时,博物馆有规定,只准看不准抄录。他只得默默背一段,然后走到外面吸烟室记下来;他还请来同在伦敦的老舍、朱光潜等前来帮忙,轮流背诵默写。与此同时,他还孜孜不倦地做着中国古代剧作家的索引,撰写中国第一部介绍百年来国外重要田野考古发现的专著《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他还翻译了英国著名民俗学家的《民俗学浅说》一书。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郑振铎到燕京大学中文系当教授,兼清华大学教授。他与鲁迅、沈雁冰等人发起创办大型期刊《文学》杂志,不久又在北平与章靳以创办《文学季刊》,还在北平和上海参与创刊、编辑了《太白》半月刊、《水星》月刊。这四个刊物是三十年代文学运动的重要阵地。当时,北平与上海、学院与文坛,有一道无形的鸿沟。陈福康评说:“郑振铎就是两者间的一座桥梁。他分别参与南北这几个刊物的编辑活动,无形中就联结、团聚了南北作家。” 他还在两年内完成了经长期准备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陈福康称,鲁迅和郑振铎“他们都是中国现代木刻运动的导师”。他与鲁迅合作编印了六大册的《北平笺谱》,堪称民国时期艺术水平最高的传统版画集。他还编印了《十竹斋笺谱》,编纂了《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等重要作品。

  1935年,在燕京大学横遭妒忌和排斥的郑振铎,南下上海在暨南大学任文学院长。他主编了《世界文库》,在两年的时间里,先后选编了六十九种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七十三种外国文学名著,其中有鲁迅翻译的《死魂灵》第一部、郭沬若翻译的《华伦斯太》、梁宗岱翻译的《蒙田散文选》、傅东华翻译的《吉诃德先生传》、周扬等翻译的《安娜·卡列尼娜》等等。

  郑振铎先生痴迷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在国家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他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神圣使命。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许多著名藏书楼成为日军轰炸目标,珍贵典籍散失或遭受侵略者掠夺。没有撤离的郑振铎,不顾个人安危,发起组织了“文献保存同志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收购了四千多种高标准“善本”,“抵得上当时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北平图书馆的善本库”,正如他后来所说:“我们创立了整个国家图书馆。”留守“孤岛”的四年里,他还与胡愈之等人翻译出版了斯诺的《西行漫记》,编辑出版了二十卷的《鲁迅全集》。

  郑振铎是官员。传记介绍了他作为新中国第一任文物局局长,后又为文化部副部长,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法令,禁止文物和善本流失国外。在他的努力下,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傅增湘双鉴楼、李氏宣荫楼等珍贵藏书化私为公。他还成立秘密收购小组,赴香港收购珍贵文献,促成了许多珍贵图书的回归。他到苏联访问,通过摸底、交涉,促成苏联归还《永乐大典》残本十一册和《聊斋图说》、《刘知远诸宫调》等大批珍贵古籍。

  郑振铎先生是藏书家,他去世之后,他的夫人高君箴遵其遗志,捐献给国家的珍贵图书有一万七千多部、九万四千多册。

  有感于“现今的研究界、评论界对郑振铎的冷落”,陈福康曾请郑振铎先生的儿子郑尔康用微缩胶卷将他父亲的日记拍摄下来,阅读研究,历时二十载,整理出版了《郑振铎日记全编》。接着撰写出版了近六十万字的《郑振铎年谱》、五十万字的《郑振铎论》,1994年写作出版了五十万字的《郑振铎传》。但他觉得原先那本传记偏重于郑振铎在文学领域的贡献,而对郑先生在艺术史研究、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编辑学、民俗学、博物馆学、图书馆学等方面几乎没有涉及。所以,十八年之后,陈福康推出了这部更为详尽的《郑振铎传》,根据新发现的资料,重写了许多章节,新写了十万字,其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史实。如,郑振铎父亲的名字,连郑尔康都不知道,是陈福康参与研究发掘出来的。解放后郑振铎指挥抢救文物的章节也全部是新写的。

  传记中《一部奇书》这一节,记述了抗战时期郑振铎代国家机关收购《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的故事。关于这套稀世孤本收购的详情,郑振铎本人曾多次说过,后来徐迟、郑尔康的文章中也都有详细描述。然而,陈福康则根据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出版的《艺林丛录》里的一篇写于1944年的题跋,指出事情更为曲折:这是书贾杨某、古董商孙某,和郑振铎的另一位朋友潘博山联手设的圈套,看中郑振铎爱国爱书的情结,将书涨了二十倍,大捞一把。郑振铎本人则被蒙在鼓里,还称“保存文献,人同此心。博山为我辈中人,故尤具热忱”。

  陈福康不为尊者讳。为郑振铎先生作传,自然不可能回避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例如,对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鲁迅在给台静农的信中说:“诚哉滔滔不绝,然此仍文学史资料长编,非‘史’也。”有人也借鲁迅此语,贬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陈福康在传记中指出,鲁迅是“误会 ”了,因为鲁迅写信时,全书还没有出版。陈福康认为,此书“在论述中较好地处理了作家、作品、流派、思潮、运动等等的关系,做到自成体系,从横的方面反映了各个时期文学的总貌与成就,从纵的方面又体现了文学史发展的线索与规律”。

  合上厚厚的《郑振铎传》,笔者不由得沉思:在单一的领域,郑振铎不一定是位列其首的大家,但像他那样集多种身份于一身而在各个方面成果斐然者,在现代中国恐怕不多见。相比之下,他显然是冷寂的。或许,是因为他走得太早,五十一年前的10月17日,他在出访途中因飞机失事而遇难;或许他解放后也没有太多的坎坷,因而也没有了炒作的卖点,在研究界、在媒体上“热”不起来。但愿陈福康《郑振铎传记》的出版,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中国文化界最值得尊敬的人”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