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
 
他写过、译过许多作品,用的都是儿童能理解接受的文学语言,浅显、细腻、活泼,足见他是深入到过孩子群中,在这点上我自叹弗如!
  
———冰心

  陈伯吹,他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与奠基人”,被誉为“东方安徒生”。
  他的执著和激情“在无数个人的童年期点燃了美丽的良知之灯”……
  今天,他的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将在家乡宝山召开。纪念,不单为那些意味隽永与爱的温暖童话,还为承继,因为“他是大时代的求索者”,“他的奋斗、他的思考、他的道路,是近现代中国文化生活蜕变、精神世界演进的路标。”

  找头脑的稻草人、找心的铁皮人、找勇气的狮子,还有小狗托托和那个叫多萝西的小姑娘,统统都还记得吧。
  是的,这能瞬间勾起童年回忆的《绿野仙踪》,正是陈伯吹以自学的苦功所译;这个取自中国古典小说的篇名,也是他的“移花接木”之功。
  那条答应满足渔夫三个愿望的小金鱼,最后让贪婪的老太婆变成了啥样?她还是坐在破泥棚前,也还用着那只破木盆。
  是的,这则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叙事诗,数十年前也由陈伯吹译为童话故事,成为几代家长“絮絮叨叨”教育后辈真善美的经典。
  它们,以及1956年他创作的童话名篇《一只想飞的猫》,形象呼之欲出,一时洛阳纸贵;以及他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60年之际所撰长篇童话《骆驼寻宝记》,掀起一阵“骆驼”旋风……这些,都是几代人被童话宠溺坏了的幸福回忆。《男生贾里》作者、上海作协副主席秦文君说,自己几乎收集了陈伯吹全部已出版的作品,“近期所读的《冰哥哥》,风格非常舒缓和自然。读时特别感动,仿佛捡回来很多失而复得的东西……”
  除此之外,更有1931年他在自己主编的《小学生》杂志上创作中国版《阿丽思小姐》,“加入了抗日的内容,把‘九·一八事变’的真相告诉全国小学生”;更有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后他满腔怒火写就《华家的儿子》,“以唤醒中国少年儿童做真正的‘中国人’。”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王一方介绍:“陈伯吹1923年发表第一部儿童小说《学校生活记》,就是对新式教育气象初开的学生生活的真实、质朴记录,此后74年间笔耕不辍,一生发表原创作品在500万字以上。他的创作有大关怀、大追求,他毕生坚持‘为小孩子写大文学’的创作理想。”
  时代的烙印不可磨灭。王一方认为:陈伯吹置身于20世纪上海这个新教育、新文学、新出版的“高地”,他奉献出了全部热情、敏锐、忠诚与智慧,成为大时代的求索者、建设者,继而成为组织者、引领者,他是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大写的人。“他的奋斗、他的思考、他的道路,是近现代中国文化生活蜕变、精神世界演进的路标。”

  【他的一生】视儿童为自己的生命

  父母唤他乳名“雷宝”。
  百年前的8月13日,陈伯吹出生于宝山罗店,那天正是农历习俗中的“雷祖”生日。不过家人并未料到,日后“雷宝”还真就在中国儿童文学界“雷鸣惊人”。
  百年悠悠。陈伯吹的一生从清末开始,几乎穿越了整个波澜壮阔的20世纪,这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转型的百年。而20世纪初,上海这个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橱窗”、现代思想文化蜕变的“浪尖”,更是教育、文化格局甄变,中西思想交汇积聚。
  陈伯吹就此见证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与长。
  “五四运动”一声春雷后,《儿童世界》、《小朋友》两本早期儿童刊物相继面世。年仅17岁的杨行乡立学校教师陈伯吹,不但常从两本刊物中撷取故事讲给学生听,还主动创作,甫一出手就是中篇小说《学校生活记》,自此全心全意毕生献予儿童文学。
  陈伯吹的独子、中科院院士、原北大校长陈佳洱深有感触:自己五六岁时就开始阅读父亲写的《火线上的孩子们》等充满爱国热情的作品,尽管懵懂,但“种子”已在心中萌发。“我记得,我小时候父亲根本没有闲空,不是在家埋头写作,就是到小朋友中座谈。无论何时何地,他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儿童’。”
  陈佳洱7岁时,“孤岛”上海沦陷。次年,陈伯吹乔装为商人,经几个月的颠沛后悄抵重庆北碚,继续他所挚爱的儿童文学事业。他一边与梁实秋、杨宪益等共事国立编译馆,编写小学语文教科书,一边忙于复刊史上最悠久的儿童刊物《小朋友》,工作没日没夜。1945年抗战胜利,伴着街头爆竹声,陈伯吹立刻执笔,将这一喜讯刊于16日出版的新一期《小朋友》。没几天,他收到11岁的陈佳洱报“祖母病危、母亲病重”的信,不得不返回上海,可也把《小朋友》带回了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陈伯吹先后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上海作协副主席……去世前,他将一生藏书悉数捐赠浦东一座筹建中的儿童图书馆。
  陈佳洱说:“在父亲心目中,儿童就是天使,他视儿童为自己的生命。我以有这样的父亲,一生自豪。”

  【他的精神】不曾远离的点灯人

  1981年春,陈伯吹捐出全部积蓄5.5万元,用以设立“儿童文学园丁奖”(现改名为“陈伯吹儿童文学基金奖”)。
  5.5万元是什么概念?陈伯吹儿童文学基金会秘书长周基亭说:“当时普通职工的工资大多是每月36元、45元,那么,陈伯老捐献的就相当于100个普通职工一年全部的工资收入。这不是个小数字。”那时,曾有人劝陈伯吹用这笔钱在上海的市中心买套房子,置下一份家产。“然而陈伯老并没有那样做。他心里想的是儿童文学,想的是奉献,他的一生执著于此。”
  儿童文学作家徐鲁感叹:“人们也许无法想象,这5.5万元钱是陈伯吹先生怎样一点一滴、恨不能把一分钱掰成两半用才积攒起来的。”
  陈伯吹的克己为公,是采访中被屡屡提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樊发稼清晰记得:第一次到上海瑞金路陈老家,见到他的早餐只是一碗薄薄的大米稀饭、半个咸鸭蛋和几根咸菜丝;1993年陈老从北京儿子家返沪的前一天,问他是否买到软卧车票,他却说家人要给他买软卧,他没同意。周基亭说:“陈伯老平时都只喝白开水。而且,他虽是出版社的领导,但从来不沾公家一点便宜,投稿或是为作者回信,一直都是自己买邮票贴。”
  如今,“陈伯吹儿童文学基金奖”已评21届,王安忆、叶永烈等知名作家当年都是这项荣誉的获得者。徐鲁记得,作家梅子涵曾在获奖作品集里由衷写下:“我对他老人家只说谢谢怎么够!在中国的儿童文学中,陈伯老是个伟大的人!”
  感人至深,还因那许多默默无闻的切切“吐哺”。曾于内山书店亲聆鲁迅教诲的陈伯吹,这一生也将“俯首甘为孺子牛”奉作准则。樊发稼透露了这样一组数字:“自1977年至1997年的20年间,陈伯吹为中青年作家写序百余篇、出了四本序跋集。”
  在昨日下午举行的“陈伯吹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专家论坛上,秦文君刚说到陈伯吹对后辈的关爱,便情不自禁哽咽。她说:“陈先生来编辑部送作者托他转的稿件,有许多都是投稿无门、而且名字永远不会出现在刊物上的后生们写的。他还会来询问下文,有时干脆提出由他来退还稿件,这令一些常把稿件扔进字纸篓的编辑张口结舌。”
  与陈伯吹在《少年文艺》共事过的儿童文学作家任大星说:“我常趁工间操向伯吹先生讨教编辑业务问题,他总是笑意盎然地给我讲这讲那。还有我弟弟任大霖,他在杭州读师范时给大公报‘现代儿童’专栏投了篇童话,栏目主编伯吹先生就开始热忱鼓励他。”
  ……就像英国诗人斯蒂文森写过的点灯人,每天落日后就扛着梯子把盏盏街灯点亮,让孩子们“只要门前有街灯,我们就很幸福。”这样一个晶莹纯净的生命逝去,你以为他远离,他其实不曾熄灭。

  【他的牵挂】纪念,不仅是为了怀念

  任大星牢记与陈伯吹的最后一次见面。
  那是1997年,病重的陈伯吹从昏迷中醒来,询问了他一些上海儿童文学的情况。临别时,陈伯吹握住了他的手说:“你也是上年纪的人了,更要爱惜时间了……”
  现年81岁的任大星说:“我完全理解伯吹先生这句话的含意。我们要鼓励更多热爱儿童文学事业的人出现,鼓励更多儿童文学精品的出现。换句话说,我们应面对儿童而不至于自惭形秽。”
  宝山区委副书记康大华说:“陈伯吹是家乡宝山的一张文化‘名片’。纪念他不仅是为了怀念,更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我们不仅要追随他的道路,更要学习他的精神。”
  谈及当前的儿童文学,樊发稼说:“中国儿童文学近年来稳步发展,优秀作品和青年作家不断涌现,上海是儿童文学重镇之一,但其发展仍然存在迎合市场、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等薄弱环节。另外,全国儿童文学作家仅4000余人,这与3亿多的未成年人市场也不符合。”儿童戏剧文学家孙毅叹了口气说:“现在的一些作品讲求空洞的纯美、娱乐,言之无物,不启蒙不教育。那么,孩子们如何成为善良的人、民族的人、真正的人?归根结底,就是作者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激情,人云亦云。”
  樊发稼认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而这都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撑。“正如写儿童文学,它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幻想,而这正是创新的前提。如何做到?就要像陈伯吹历来的主张,‘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特别是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用“心”,才能有对“新”的追求;记住伯吹先生那最后的牵挂,与热爱下一代的人共勉。

  



本报记者 陆一波 林环

陈伯吹

他写过、译过许多作品,用的都是儿童能理解接受的文学语言,浅显、细腻、活泼,足见他是深入到过孩子群中,在这点上我自叹弗如!
  ———冰心

  陈伯吹,他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与奠基人”,被誉为“东方安徒生”。
  他的执著和激情“在无数个人的童年期点燃了美丽的良知之灯”……
  今天,他的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将在家乡宝山召开。纪念,不单为那些意味隽永与爱的温暖童话,还为承继,因为“他是大时代的求索者”,“他的奋斗、他的思考、他的道路,是近现代中国文化生活蜕变、精神世界演进的路标。”

  【他的作品】阿丽思小姐抗日

  找头脑的稻草人、找心的铁皮人、找勇气的狮子,还有小狗托托和那个叫多萝西的小姑娘,统统都还记得吧。
  是的,这能瞬间勾起童年回忆的《绿野仙踪》,正是陈伯吹以自学的苦功所译;这个取自中国古典小说的篇名,也是他的“移花接木”之功。
  那条答应满足渔夫三个愿望的小金鱼,最后让贪婪的老太婆变成了啥样?她还是坐在破泥棚前,也还用着那只破木盆。
  是的,这则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叙事诗,数十年前也由陈伯吹译为童话故事,成为几代家长“絮絮叨叨”教育后辈真善美的经典。
  它们,以及1956年他创作的童话名篇《一只想飞的猫》,形象呼之欲出,一时洛阳纸贵;以及他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60年之际所撰长篇童话《骆驼寻宝记》,掀起一阵“骆驼”旋风……这些,都是几代人被童话宠溺坏了的幸福回忆。《男生贾里》作者、上海作协副主席秦文君说,自己几乎收集了陈伯吹全部已出版的作品,“近期所读的《冰哥哥》,风格非常舒缓和自然。读时特别感动,仿佛捡回来很多失而复得的东西……”
  除此之外,更有1931年他在自己主编的《小学生》杂志上创作中国版《阿丽思小姐》,“加入了抗日的内容,把‘九·一八事变’的真相告诉全国小学生”;更有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后他满腔怒火写就《华家的儿子》,“以唤醒中国少年儿童做真正的‘中国人’。”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王一方介绍:“陈伯吹1923年发表第一部儿童小说《学校生活记》,就是对新式教育气象初开的学生生活的真实、质朴记录,此后74年间笔耕不辍,一生发表原创作品在500万字以上。他的创作有大关怀、大追求,他毕生坚持‘为小孩子写大文学’的创作理想。”
  时代的烙印不可磨灭。王一方认为:陈伯吹置身于20世纪上海这个新教育、新文学、新出版的“高地”,他奉献出了全部热情、敏锐、忠诚与智慧,成为大时代的求索者、建设者,继而成为组织者、引领者,他是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大写的人。“他的奋斗、他的思考、他的道路,是近现代中国文化生活蜕变、精神世界演进的路标。”

  【他的一生】视儿童为自己的生命

  父母唤他乳名“雷宝”。
  百年前的8月13日,陈伯吹出生于宝山罗店,那天正是农历习俗中的“雷祖”生日。不过家人并未料到,日后“雷宝”还真就在中国儿童文学界“雷鸣惊人”。
  百年悠悠。陈伯吹的一生从清末开始,几乎穿越了整个波澜壮阔的20世纪,这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转型的百年。而20世纪初,上海这个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橱窗”、现代思想文化蜕变的“浪尖”,更是教育、文化格局甄变,中西思想交汇积聚。
  陈伯吹就此见证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与长。
  “五四运动”一声春雷后,《儿童世界》、《小朋友》两本早期儿童刊物相继面世。年仅17岁的杨行乡立学校教师陈伯吹,不但常从两本刊物中撷取故事讲给学生听,还主动创作,甫一出手就是中篇小说《学校生活记》,自此全心全意毕生献予儿童文学。
  陈伯吹的独子、中科院院士、原北大校长陈佳洱深有感触:自己五六岁时就开始阅读父亲写的《火线上的孩子们》等充满爱国热情的作品,尽管懵懂,但“种子”已在心中萌发。“我记得,我小时候父亲根本没有闲空,不是在家埋头写作,就是到小朋友中座谈。无论何时何地,他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儿童’。”
  陈佳洱7岁时,“孤岛”上海沦陷。次年,陈伯吹乔装为商人,经几个月的颠沛后悄抵重庆北碚,继续他所挚爱的儿童文学事业。他一边与梁实秋、杨宪益等共事国立编译馆,编写小学语文教科书,一边忙于复刊史上最悠久的儿童刊物《小朋友》,工作没日没夜。1945年抗战胜利,伴着街头爆竹声,陈伯吹立刻执笔,将这一喜讯刊于16日出版的新一期《小朋友》。没几天,他收到11岁的陈佳洱报“祖母病危、母亲病重”的信,不得不返回上海,可也把《小朋友》带回了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陈伯吹先后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上海作协副主席……去世前,他将一生藏书悉数捐赠浦东一座筹建中的儿童图书馆。
  陈佳洱说:“在父亲心目中,儿童就是天使,他视儿童为自己的生命。我以有这样的父亲,一生自豪。”

  【他的精神】不曾远离的点灯人

  1981年春,陈伯吹捐出全部积蓄5.5万元,用以设立“儿童文学园丁奖”(现改名为“陈伯吹儿童文学基金奖”)。
  5.5万元是什么概念?陈伯吹儿童文学基金会秘书长周基亭说:“当时普通职工的工资大多是每月36元、45元,那么,陈伯老捐献的就相当于100个普通职工一年全部的工资收入。这不是个小数字。”那时,曾有人劝陈伯吹用这笔钱在上海的市中心买套房子,置下一份家产。“然而陈伯老并没有那样做。他心里想的是儿童文学,想的是奉献,他的一生执著于此。”
  儿童文学作家徐鲁感叹:“人们也许无法想象,这5.5万元钱是陈伯吹先生怎样一点一滴、恨不能把一分钱掰成两半用才积攒起来的。”
  陈伯吹的克己为公,是采访中被屡屡提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樊发稼清晰记得:第一次到上海瑞金路陈老家,见到他的早餐只是一碗薄薄的大米稀饭、半个咸鸭蛋和几根咸菜丝;1993年陈老从北京儿子家返沪的前一天,问他是否买到软卧车票,他却说家人要给他买软卧,他没同意。周基亭说:“陈伯老平时都只喝白开水。而且,他虽是出版社的领导,但从来不沾公家一点便宜,投稿或是为作者回信,一直都是自己买邮票贴。”
  如今,“陈伯吹儿童文学基金奖”已评21届,王安忆、叶永烈等知名作家当年都是这项荣誉的获得者。徐鲁记得,作家梅子涵曾在获奖作品集里由衷写下:“我对他老人家只说谢谢怎么够!在中国的儿童文学中,陈伯老是个伟大的人!”
  感人至深,还因那许多默默无闻的切切“吐哺”。曾于内山书店亲聆鲁迅教诲的陈伯吹,这一生也将“俯首甘为孺子牛”奉作准则。樊发稼透露了这样一组数字:“自1977年至1997年的20年间,陈伯吹为中青年作家写序百余篇、出了四本序跋集。”
  在昨日下午举行的“陈伯吹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专家论坛上,秦文君刚说到陈伯吹对后辈的关爱,便情不自禁哽咽。她说:“陈先生来编辑部送作者托他转的稿件,有许多都是投稿无门、而且名字永远不会出现在刊物上的后生们写的。他还会来询问下文,有时干脆提出由他来退还稿件,这令一些常把稿件扔进字纸篓的编辑张口结舌。”
  与陈伯吹在《少年文艺》共事过的儿童文学作家任大星说:“我常趁工间操向伯吹先生讨教编辑业务问题,他总是笑意盎然地给我讲这讲那。还有我弟弟任大霖,他在杭州读师范时给大公报‘现代儿童’专栏投了篇童话,栏目主编伯吹先生就开始热忱鼓励他。”
  ……就像英国诗人斯蒂文森写过的点灯人,每天落日后就扛着梯子把盏盏街灯点亮,让孩子们“只要门前有街灯,我们就很幸福。”这样一个晶莹纯净的生命逝去,你以为他远离,他其实不曾熄灭。

  【他的牵挂】纪念,不仅是为了怀念

  任大星牢记与陈伯吹的最后一次见面。
  那是1997年,病重的陈伯吹从昏迷中醒来,询问了他一些上海儿童文学的情况。临别时,陈伯吹握住了他的手说:“你也是上年纪的人了,更要爱惜时间了……”
  现年81岁的任大星说:“我完全理解伯吹先生这句话的含意。我们要鼓励更多热爱儿童文学事业的人出现,鼓励更多儿童文学精品的出现。换句话说,我们应面对儿童而不至于自惭形秽。”
  宝山区委副书记康大华说:“陈伯吹是家乡宝山的一张文化‘名片’。纪念他不仅是为了怀念,更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我们不仅要追随他的道路,更要学习他的精神。”
  谈及当前的儿童文学,樊发稼说:“中国儿童文学近年来稳步发展,优秀作品和青年作家不断涌现,上海是儿童文学重镇之一,但其发展仍然存在迎合市场、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等薄弱环节。另外,全国儿童文学作家仅4000余人,这与3亿多的未成年人市场也不符合。”儿童戏剧文学家孙毅叹了口气说:“现在的一些作品讲求空洞的纯美、娱乐,言之无物,不启蒙不教育。那么,孩子们如何成为善良的人、民族的人、真正的人?归根结底,就是作者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激情,人云亦云。”
  樊发稼认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而这都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撑。“正如写儿童文学,它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幻想,而这正是创新的前提。如何做到?就要像陈伯吹历来的主张,‘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特别是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用“心”,才能有对“新”的追求;记住伯吹先生那最后的牵挂,与热爱下一代的人共勉。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