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交流上最终要排除的不是技术障碍,而是思维障碍。 余秋雨谈到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上和日本爱之世博会上,中国的展示枯燥而自傲,严重缺乏智慧,其实仍然是输在思维障碍上。“我想直率地告诉国内的文化人,国际上并没有多少人痴迷着中国的儒家和兵法、武打和变脸、权谋和唐装。中国文化必须找到在现代世界堂皇存身的支点,既不是经济支点,也不是地理支点,而是文化本身的支点。”
余秋雨尽管在有些人眼里显得偏激甚或天真,但他实在又率性、可爱,因而才会有如此的拥趸。采访快结束时,笔者问道:“曾有这样一位日本老人,当他晚年背着行囊回到家乡时,他回望依然向远方延伸的铁路,但他却没有力量向远方再一次出发了。你曾说,‘我无法不老,但我可能年轻。’
那么,经历过一次次‘文化苦旅’之后,背后的行囊一定积累了许多财富。你今后的路将向哪个道路上延伸?”余秋雨笑了,他说这问题很好,他说:“我每次做人生选择的时候,都在一个模糊的边界上,这样使得我可以做这,也可以做那。当年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时候,我辞了两三次才辞掉。”当余秋雨最后一次离开工作了几十年的戏剧学院的那一刻,地上都是枫叶,小雨把地面打得湿漉漉的,站在学院门口,他不知道是应该回家还是应该去别的地方,于是就开始走在路上。
余秋雨用罗素的话回答了笔者: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江水湍急,中年的时候,他将平缓地汇入江河,直至海的尽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