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师曾的艺术能不断创出新意,固然有他个人的艺术修养作基础,但我想,这和当时有关部门给予的重视和提供必需的创作条件分不开。倘若马师曾不是回到祖国怀抱之中,他的艺术不可能得到新的机遇让他产生新的创作冲动。
在太平盛世,爱国并非时髦的名词。“我爱祖国,可是祖国爱我吗?”当时年轻一代文人很容易发出类似的抱怨。相反,在国难当头的战乱时代,一些平民百姓自觉自愿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少先想个人得失,马师曾就是这样一个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师曾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热潮。他多年在香港定居而常怀赤子之心,虽然一再受日本总领事馆恐吓和英国当局警告,但他十年间坚持带领“太平剧团”义演、为抗日运动献金。日寇侵占香港后,为了粉饰太平,掩盖侵略罪恶,找马师曾登台演出,马师曾拒绝后,率领全家老小共11人偷渡离港,经澳门、广州湾进入抗日大后方,宁愿冒生命危险,也不给日寇唱戏庆功。在马师曾带动及写信劝喻下,薛觉先等艺人也陆续离开香港,不再为敌寇所利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英国参战之余,也命令当时的香港对内地实行禁运。马师曾一如既往,率全团在广州参加抗美义演。英国当局因此传讯马师曾,问他身居香港,为何无视英国政府立场,回内地支持抗美战争。马师曾当时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是中国人。”
1955年马师曾回到内地后,不到10年时间,先后演出了《搜书院》及《关汉卿》两出名剧;他在《搜书院》原有基础上,创造出谢宝这一人物,迥异于他过去所演的角色。为了符合形象,他连几十年的用声习惯也改变了,将谢宝这一位嫉恶如仇、机敏幽默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至今40年后仍使观众津津乐道,可见他的艺术魅力深入人心。
初遇:不同寻常的大老倌
今年4月21日,是马师曾先生逝世40周年。回忆起初见到他,已经是60多年前的事。1941年年底,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又侵占九龙半岛与香港岛,香港成了死城。靠演戏度日的粤剧艺人为环境所逼,我(本文中的“我”均为红线女)师傅莲姐与靓少凤三哥只好到澳门组成“义擎天班”,我担任了第三花旦。
莲姐被太平剧团的马师曾聘请到广州湾(今湛江)去演出,时为1942年的三四月。我第一次跟随莲姐到那座宿舍去排戏,不久听到三楼有人下楼的脚步声,只见一位40开外,方面大口,神采飞扬的男子,一副广州“西关大少爷”的架势。他还站在楼梯间就向二楼坐着的人打招呼,声音听来却坚实有力:“各位辛苦晒(了)。”过去我在电影见过的马师曾是带眼镜的,此刻他虽没戴眼镜,我还是一看就认出他了。说时迟,那时快,我几乎叫出来:“呀,马师曾!”当时他给我的印象颇有点读书人的气质,但又不修边幅,趿一双拖鞋就下楼见客了。这次演的是《刁蛮公主戆驸马》。马大哥在排戏时总严肃地教人:“阿莲(对莲姐的称呼),你不应这样,你应该带着刁娇二气来对我讲这句对白。喂喂,你应是从这边转身生气地走过去才对。”面对这种排戏的情景,我觉得既新鲜,又有东西学,但又为莲姐感到为难。
此后,我多次看到马大哥排戏和演出,逐渐感到他和一些前辈大老倌的演出有所不同。他明明是马师曾,但演起各种角色来却能形神兼具,完全没有他本人的影子。比如《刁蛮》剧中戆驸马那种虎虎生威,和在一定的情景下憨直调皮的性格;同《苦凤莺怜》的余侠魂这个市井低层的小人物,无知而有点小聪明,为了给被坏人所害的冯彩凤伸冤,遂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虽为此几乎丧命也义无反顾。他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艺术的夸张,但毫无矫揉造作之弊,成为我从艺60年学习的榜样。
马师曾在《审死官》中饰演宋世杰一角。他以嬉、笑、怒、骂的表演艺术使《审死官》成为粤剧舞台艺术的“一株奇葩”,这是马师曾舞台剧艺术中的一项杰出成就。
创作:创新求变随时代而变化
马师曾自己编剧、自导、自演,几十年来,编过的剧目不胜枚举,保留至今的也有300余种。自从1928年改编《苦凤莺怜》起,马师曾已表现出要将粤剧大众化的改革方向,剧中人余侠魂有一名句,连贩夫走卒都朗朗上口的“我姓余,我个老窦(父亲)又姓余”,好像是大实话的丑生口吻,其实中有深意:父子同姓,起码不是私生子,也非随母改嫁的异姓父子,余魂侠虽做乞丐,也有自身一份尊严。
马师曾早年在广州改编西方电影为粤剧《贼王子》、《璇宫艳史》,还有改自莎士比亚名著的《女状师》。后在香港十年演出中,自编剧目主要有《龙城飞将》、《斗气姑爷》、《刁蛮公主戆驸马》、《野花香》、《审死官》、《汉奸的结果》等。在上世纪50年代《搜书院》及《关汉卿》的改编中,马师曾以他的古文功底,写出迎合社会大众的唱词,长期受到观众欢迎以及夏衍、曹禺等文学大师的赞许,当时就有人写出了“香山诗句师曾剧,一样能抓大众心”的诗句。
1958年粤剧院将田汉先生的话剧《关汉卿》改编成粤剧,马师曾也参与编剧工作。他是当时关汉卿一角最佳的表演者,也有人说马师曾之所以演活了关汉卿,是因为演的是他自己。对这个看法我不敢苟同,虽然马师曾也懂得写戏,但我认为他与《关》剧人物的时代不同,经历亦不同,演员必须在剧本词曲中寻找人物的表演根据而加以理解后,才能从事这种再创作。马师曾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又登上一个粤剧艺术的高峰。
历史逼迫粤剧变革求存早在马师曾入行时已经开始,他在上世纪20年代已经感觉到,“粤剧在电影和舞台剧剧烈的竞争中,如不放胆打倒百年老例去创新,必然一败涂地”。几十年间,马师曾先后为粤剧引进西方的表演艺术形式、西洋乐器,起用女子做花旦,把平民百姓的俚语融入唱词,其中有成功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马师曾坚持随时代而变化适应。到了晚年,出于《搜书院》的谢宝和《关汉卿》的关汉卿的需要,马师曾把几十年的“丑生”的戏路完全改为老生去演,惟其能顺潮流而变,他才能在舞台艺术上创出一个又一个新高峰。
近年,红线女艺术中心戮力改编《刁蛮公主戆驸马》为动画片,既保留马师曾手本戏的精华,也增加现代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刁蛮公主戆驸马》一片将于今年“七一”献演,也表示粤剧界对马师曾的一点怀念。同时,也是对广东打造文化大省作出的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