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裘先生和方荣翔
 
如今,北京西河沿215号的裘门四合院,已经少有昔日热闹的琴音艺韵,但在裘盛戎女儿裘兰的记忆里,那里永远记录着父亲和“荣翔师哥”的深情厚谊。就在这个四合院的天井,裘先生操琴给方荣翔说戏、吊嗓子、拉身段,从一字一句地传艺,到后来一腔一韵地探讨,从面对面授意“气口”,到不厌其烦地行腔示范,师生情谊与日俱增。当时,裘先生演出必带方荣翔到场,回到家,师徒俩经常睡在一起说戏论艺到天明。裘先生的夫人李玉英过世前常常跟大家提起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方荣翔从济南来看裘先生,两个人一见面分外亲热,可是聊起来就没了钟点,到晚上了,裘先生干脆把凉席往房间地上一铺,师徒俩席地时而坐时而卧,畅谈不休。李玉英三次来催他们睡觉,每次他们都佯装入眠,可脚步声一落,二人就又聊起来了,直到凌晨才沉沉睡去。
  调到山东省京剧院以后,方荣翔每次去北京,必去看裘师。但那时济南到北京的火车大多是夜车,晚上发车清晨到。为了不惊扰师傅一家人休息,方荣翔每次都是在门前静静等候,直等到院子里有了动静后才敲门进屋。
  “文革”中,裘先生和方荣翔都受到打击,可是方荣翔依旧偷偷地给裘先生寄钱,他对儿子方立笙说:“你师爷家里人口多,这一变故,师娘就要为操持家务劳累了,咱们紧点儿不要紧,不能让师傅受罪。”在随后的岁月里,方立笙就成了方荣翔与裘家之间的“信差”。在方荣翔拿到“平反”后第一笔工资补偿时,他马上将全部的1000元钱让儿子送到裘家去。裘师爱吃螃蟹,方荣翔就在每年下螃蟹的时候细心挑选,用蒲草包装起来连夜带给裘师;裘师病重,方荣翔先把难觅的药品备齐送去,又从东北赶到师傅身边,直到师傅去世;裘师过世后,方荣翔对师母的关心也从未间断,连自己收个学生都不忘跟师母报喜。
  最珍贵的物品
  对着这位情深意厚的弟子,裘盛戎感慨良深。当裘先生看见方荣翔简朴到舍不得给自己添置一双像样的鞋,却省钱接济裘家的时候,他就给这位心爱的弟子买了一双上好的皮鞋,硬塞到方荣翔手里,并说:“收下,这算是咱们师徒的一点儿念想吧。”自此以后,方荣翔每有大型活动都会穿上这双鞋,穿完就细心地保存起来,直到今天这双鞋还完好地保存在方家。1988年方荣翔赴港演出之前,有人暗示那双陪伴了方荣翔近20年的皮鞋款式陈旧、有损形象,方荣翔却说:“这双鞋是裘师的遗物,穿着它心里踏实。”
  在方荣翔珍爱的物品中,还有一件算是最珍贵的,那是一块进口手表。裘盛戎先生临终时把它亲手交给方荣翔,并嘱咐方荣翔:“要珍惜时间……”方荣翔一直把这句话挂在心头,总是想着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献给挚爱的京剧艺术、观众和弟子。
  方荣翔带着老师的手表,总不愿让时间溜走。在他第二次心脏手术以后,还抓紧时间整理剧本,练习唱段,准备着再次登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方荣翔还耗尽心力给弟子们录制教戏磁带。弟子宋昌林还记着这样一幕:“就在方老师临终的前几天,我去医院看望,一推门,就看见病榻上的师傅慌慌张张把什么东西藏在被子里了,师傅一看是我进门就笑了,从被子里拿出那台老式的黑砖头(录音机),跟我说他是在给我们录磁带,害怕医生和师娘看见了担心……就这样背着医生护士一连录了几十盘磁带。”
  处处暖人的“凉兄”
  方荣翔1951年编入志愿军京剧团。在朝鲜战场上,团里的同志们给方荣翔起了个外号叫“凉兄”。何谓凉兄呢?老战友肖行仁深知其间的寓意——
  朝鲜的10月,气温已经下降到摄氏零下二十多度。对于当时的志愿军指战员来说,储备木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方荣翔和大家一起翻山过涧进入深山老林,一开始大家心劲儿很足,欢声笑语响彻山谷,可是一个时辰下来大家个个气喘吁吁,汗都凝成了冰,掌心也磨出了红肉,情绪一下子掉到了谷底,这时,林子里响起了湖南花鼓调的声音,只听有人喊道:“凉兄犯‘凉’啦……”大家循声望去,只见方荣翔手拿树棍,一边扭着出洋相,一边唱起《刘海砍樵》。此时的方荣翔与平日简直是判若两人,他的“凉”劲儿把大家逗得疲劳顿消,欢声笑语把伤痛和寒冷驱逐得一干二净。
  还有一次,在摄氏零下四十几度的气候里,为了给前沿部队慰问演出,剧团要翻越朝鲜最高峰“兴高山”,汽车在深深的积雪中爬行,大家坐在卡车上被寒风一吹,就跟掉进冰窟似的,这时“凉兄”虽身体虚弱,自己也冻得口齿失灵,但还是抖擞精神逗大家开心,一会儿说这个像“兔儿爷”,一会儿说那个像“大白鹅”,用自己的精神和热情感染着同志们。到达目的地后,冻得四肢僵硬的志愿军慰问团战士们被一个个抱下车来。后来同志们回想起来,说如果没有“凉兄”,也许有些同志这一路就真的“睡”过去了。在天寒地冻的露天舞台上,方荣翔不仅在自己的剧目中担任主演,还主动替伤病的同志担任其他戏的配演。《花木兰》中,方荣翔演龙套“小鞑子”,在开打时,他“凉”性大发,多做了很多高难度的动作,让疲劳的演员们霎时间“热”度高涨。
  肖行仁回忆,那时候方荣翔家里有老母妻儿,又是主演,本可以顺理成章地复员到任何一个大剧团,可是他就是凭着这股“凉”劲儿,在朝鲜战场上一待就是7年,冒生死,吃高粱和干萝卜条,喝稻草汤,睡地铺,盖薄被褥,穿粗军装……这“凉”字,是清凉,是炙热,是一股不倒的精气神。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