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赵明曾指导舞剧《闪闪的红星》、《霸王别姬》,《大爱千秋》、音乐舞蹈诗《家住长江边》及杂技剧《天鹅湖》等,遍获全国舞蹈(舞剧·舞蹈诗)“荷花奖”、“文华奖”、“桃李杯”和全军文艺会演、全军舞蹈比赛的编导及表演金奖;作曲苏聪曾获奥斯卡电影音乐奖,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人音乐家;剧中演员全部由阵容强大、整齐的战友文工团舞蹈队担任,近年来该舞团演员多次在“荷花奖”全国舞蹈(舞剧·舞蹈诗)比赛中获集体表演金奖,并在第三届CCTV电视大赛中获两个集体表演金奖,个别主要演员被舞蹈界专家评定为“具有世界级水平”。
赵明:首先我要说的是,今天非常高兴的能到中国江苏网作客,我也很希望借此机会,难得的机会向南京的所有观众问好,希望他们9月20日到21日看《红楼梦》,感受《红楼梦》的精采,至于你刚才谈的,我们是从美国加拿大巡演回来在那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自豪,因为《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我想中国人家喻户晓,特别是对里面人物和情节都是非常熟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红楼情节,这个《红楼梦》如果说走向世界的话,我觉得,像这么大的跨度,而且特别是在美国和加拿大受到那样的好评,对观众来讲是一个谜,能通过这样的舞剧,让西方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内涵,对于我们来说,找到了一个舞蹈语言,是一种国际语言,每一个国家的人是没有这样的语言障碍的,我们制作《红楼梦》的时候,特别需要一种国际的审美,结合一种国际检的审美,提取中国文化的精华,借用一些西方观众所特别熟悉的芭蕾舞的表现形式,加上一些现代舞和我们中国独有的中国舞,这几方面的结合使西方的观众感受到了,他们觉得这个完全是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他们非常的感动,觉得非常的感人,特别是他们对中国的艺术家,特别是这种舞台的艺术家对艺术的认知和舞台的创造力完全可以和美国的百老汇相媲美,这次到剧场观看的都是美国的主流文化,我们到美国的林肯中心,是世界文化的一个最高的圣地,在那里演出,我觉得确实是感到非常的自豪。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红楼梦》的舞剧,既是中西合璧,也是古今通融的合作?
赵明:是的,中西合璧借鉴了很多西方人的审美,比如芭蕾舞,和西方观众非常的接近,对他来说还是有一个审美的问题,在世界的舞台上, 我们很注重这样的规范,这样的一个产品如果走入了一个国际市场,必须按照他的规则,包括包装也好,包括产品也好,你要放到别人的货架上,要遵守别人的规矩,我们这样的有中国特色的《红楼梦》,一个古典文学,对中国人来说是很难理解透彻的东西,我觉得必须要借助这种方面,关于古今方面来讲,我们特别注重尊重原著的精髓,再结合我们当代人对《红楼梦》的理解,以及对当今的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主持人:是用不断发展的眼光看待《红楼梦》。
赵明:是的,必须这样,否则让我们今天的人接受《红楼梦》,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不用今天的意念去认识的话,就很难。
主持人: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段舞剧《红楼梦》在北美演出的精彩片段。(播放《北美访谈节选》)
主持人:的确很精彩,我们可以从画面上看到,您很激动。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激动吗?
赵明:其实我往回想的话,86年的时候,我得到了美国亚洲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美国学习现代舞,到了那里以后,那时候是86年。
主持人:应该是一个很轰动的事情。
赵明:是的,那时候中国的文化我觉得在世界上真的是少之甚少,甚至别人根本意识不到中国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中国的舞蹈是什么样的,我们当时学习的时候就感受到多元文化的撞击和汇合,特别是到了美国的双子大厦,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双子大厦的最高顶端的时候,俯瞰纽约全城的时候,就想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特别是中国的舞蹈,我是从事这个事业的,我们中国的舞蹈在世界上的位置,我们一定要想到征服纽约,当时就是那么想的,一定用我们的艺术,特别是舞蹈艺术征服纽约。
主持人:我想那时候86年的心情和08年的心情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
赵明:是的,当时在舞台上谢幕的时候,观众全体起立为我们喝采的时候,我真的是,我以前是一个舞蹈演员,已经很多年不跳了,当时觉得身体的那种感觉,真的很轻盈,就不想放过这个机会,所以谢幕的时候,自己就在舞台上,完全是一种自发的,血液的涌动之下带出来的舞蹈,现在让我想我跳了什么,我已经记不住了,但是我们的演员说你跳的太好了,让我们太激动了。而我根本记不住了。
主持人:有一位网友说: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一共有200多回,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您是怎样在短短的90分钟浓缩其精华的?
赵明:确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首先我们说《红楼梦》是从梦的开始到梦的结束,既有伤感,也有愉悦,这个九十分钟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情感的宣泄,作为梦来说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梦说到哪里可以走到哪里,我们舞台上的所有柱子都是云铸造的,包括情感的似真似幻,都是在云当中的感觉一样,主要的人物还是宝黛钗的情感命脉让大家感觉一目了然,这个里面也有一个文字的思维逻辑以及肢体的思维逻辑不一样的地方,有时候文字的一句话就可以解决问题,而舞剧为了这句话要绕很大的弯才能说清楚这句话,毕竟我们是肢体语言,但是肢体语言也自己的表现力,是任何的艺术门类所不能完成的,包括电影戏剧等等,表现方式上是不一样的,时间段也是不一样的,更可以显出舞剧的魅力,如果说在这方面要搞不清楚的话,可能看电视和小说更可以感动人,包括我们传统的越剧更是深入人心的,我们舞剧怎么样更清楚更有个性的反应出,给观众一个心灵的升华,我们是从精神层面上,不是说那些琐事,完全是集聚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是舞剧特有的张力。
主持人:赵导不愧是当今舞坛的领军人物,下面让我们播放一段舞剧《红楼梦》的灵魂人物之一宝玉的演出片断(播放《宝玉出场》片断。
赵明:我们舞剧的核心人物就是宝玉,每一个舞剧的不同层面,包括像中央芭蕾舞团做过林黛玉,通过黛玉的视角折射《红楼梦》的内涵,但是我们这个民族舞剧《红楼梦》着力点是宝玉,虽然他在大家族中过的像皇帝一样的生活,被宠的生活方式,但是我觉得他是最不幸的,精神层面上我觉得是非常悲惨的人物,通过他的人物的命脉折射当时的家族的兴衰,包括封建意识下的一些束缚,这说明了宝玉这个人谁都爱他,为什么他不幸福呢,就是人对爱的理解,不等于说我给你的爱我就会得到幸福,或者说给我的爱是一个束缚,唯独黛玉给他的爱他才会得到释放,其实最终杀死他的也是黛玉的爱,在人物关系上,是有很多的哲理在里面。
主持人:既然刚才已经谈到了宝玉,那么另一位女主角黛玉就不能不提,下面我们播放一段有关黛玉的表演。(播放《黛玉》片断,播出毕,主持人请赵导点评黛玉)
赵明:黛玉在我的舞剧中的塑造来说,如同上掉下来的林妹妹,他是来拯救宝玉的,但是她没有把宝玉拯救出去,而是把自己葬送到这个家族里面,在这个舞剧当中来讲,好像是人们对黛玉的性格理解和我舞剧中的性格是不一样的,不同是性格的外向的释放,她感觉是要来撕碎什么的,她的内心是非常刚强的,她为了砸碎这一切,但是她又无能为力,在莫大的封建势力中葬送了自己,我们抓住了她的形,但是她的神和别的黛玉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舞剧中有很多的爆发点,特别是在婚礼、掉包计等环境,我们突出表现了宝玉和薛宝钗要成婚,家族人都很高兴,所有的人都着大红袍子,恰恰黛玉像一个魂一样在里面挣扎,她最后是被所有的人踩死的,我们觉得是需要一个视觉上的冲击,恰恰这段在舞剧中这个是非常狠的,非常触动人心的,里面有一个环节,当宝玉和薛宝钗披上大斗篷的时候,黛玉扑向那个斗篷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当黛玉不存在的,而她确实是存在的,但是所有的人物都没有感受到她的存在,我们是通过多个空间表现,更有张力和呼应,这是舞剧中非常精彩的,希望观众可以在看演出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这一点,也可以感受到我导演的苦心。
主持人:有一位网友问:《黛玉葬花》和《海棠诗社》是两个不太容易表现的剧情,您是怎样处理这两段戏的?
赵明:大家对《黛玉葬花》的期待非常高,我们不得不表现他,而且不能表现失败了,这个《黛玉葬花》包含的东西太多了,但是真的要实实在在表现的话,难度太大,很难表现的完美,只有人们读了这个以后,有自己的一个想象,但是你要把所有人的想象呈现到舞台上,那个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点来讲,一个是巧妙的处理林黛玉给人的视觉符号是她拿了锄子去葬花,我们是通过舞蹈表达随风而动的感觉,花瓣始终在漂浮着,而拿到锄和花篮以后就会有一个局限,看这个舞剧就要要看跳,所以我巧妙的利用了群舞传花篮的样子,她拿了一个锄子以后,通过花篮的传送,我认为是一个绝妙之笔,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主持人:是不是这样群舞的演员也是黛玉的一个道具?
赵明:是的,你理解的非常好。反过来讲,《黛玉葬花》这一段我主要做的是花葬黛玉,所有的花是把黛玉埋住的,她的心死了也感觉她的人死了,而安葬她的都是美丽的花瓣,我觉得这个是让我很得意的。还有你说的《海棠诗社》,《海棠诗社》着力于注重文化,我觉得《海棠诗社》在文学中的诗意性非常强,而且每一个诗都有自己的表达,包括宝黛钗的诗都有自己的性格,诗和舞蹈是非常接近的,看了以后大家会有一个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你不要问他读的什么诗,但是你完全可以感觉到,这三段独舞当中,宝黛钗的独舞你就可以感觉到他们的所思所想,包括读诗的氛围,中国的文化感非常强,而且特别到了国外以后,就觉得非常的中国。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您在舞剧《红楼梦》中,启用男演员演刘姥姥,而且演得诙谐、幽默,肢体语言很出色,是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我们在舞剧中是很少看到这样的人物的。
赵明:这一段可以说在我们舞剧中非常的华彩,一出来的话,观众的笑声和剧场的氛围非常好,其实我既然是反串刘姥姥的话,那么板儿也要反串,这个就考虑到舞剧的整体结构、主调色以及情绪的把握,基于这些考虑,我们要考虑便于编排和调节舞剧的情绪,没想到观众对这段非常的喜欢。
主持人:我们知道在《红楼梦》里有一个性格独特的人物,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王熙凤,听说您在这个人物的把握上也很成功,能不能给我们讲讲?
赵明:好的。其实里面的这些人物,包括里面的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包括王熙凤,在《红楼梦》里面每一个人都可以写一本书,你要在九十分钟提取精华的话,就要删繁就简,你既然以宝玉这个人物为主线的话,你对这个人的情感和矛盾纠葛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王熙凤就是起到了一个推动戏剧的发展和人物命脉关联的作用,对于王熙凤这个人来说,观众的期待值非常高,我们在舞剧中对她的设置和情节的设置,她既善良又很泼辣,她其实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对下人是什么样的,对贾母是什么样的,她在我们的舞剧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物。
主持人:有一位网友说:听说舞剧《红楼梦》中最叫绝的一幕是《换亲》,您是怎样构思和编导的?
赵明:我在舞剧中用了几道门,我觉得这是时空的转换,《换亲》是很难表现的,因为是通过肢体表现表达,观众怎么一下子一目了然的看清这个掉包计,我们巧妙的运动了几个门,在几个门中穿来穿去,这边是紫鹃告诉黛玉娶的不是你,那边薛姨妈在盖盖头,那边调包,这段真的很难说,但是现在我自认为是很清楚的,可能有些观众还会觉得不清楚,但是我觉得这段是我的《红楼梦》中永远的一个课题,永远的一个话题,我觉得怎么样更能清楚的表达,目前来说,我认为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通过肢体的语言说的很清楚了。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您希望这个戏能把观众迷住,要让观众三进"红楼"!为什么一部舞剧观众要看三遍呢?
赵明:在这点上来讲,毛主席说过,你看一遍不行,你要看六遍才能感受里面的深奥,里面人物的性格,我觉得看多少遍都不够,作为舞剧来讲,我觉得看一遍就可以一目了然了,但是我觉得,舞剧中确实可以让观众进入剧院以后就可以进入情景氛围以及人物内心的世界,我觉得有这样的魔力。这种看三遍的由来是什么呢,作为舞剧来说,包括老是让我们改,观众永远有自己的红楼情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我自己已经改了五六遍了,但是有些地方是非常细微的处理,一下子让观众是感受不到的,不像电影镜头可以切割,或者一个手什么的,而舞台上那么大的炫耀,布景的豪华,很难感受到人手上的动作,有时候一遍过去以后你不一定看的很清楚。
主持人:人有时候某一刻的注意力在某一点上,而以后可能在另一点上。
赵明:这是舞剧的魅力,如果你看了一遍以后,觉得这个舞剧彻头彻尾怎么回事了,那也没有什么意思了,现在的观众是只要我们演他们就会来看,而且老问,我们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演出,还要来看,里面有太多的琢磨头。比如里面有一段,宝玉见薛宝钗的时候,先是黛玉进来,就给人们感觉,从戏剧上觉得,这个是女的,这个是男的,这是很好的一对,一会儿又进来一个薛宝钗,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就有三个门在那儿,永远在那儿反复的做这个动作,当时宝玉的性格,就把薛宝钗当成宝姐姐的感觉,他抓薛宝钗的手的时候,黛玉有一个很小的动作,她觉得特别大的事,她就把两个人的手拉开了,这样的细节你可能第一次不会看到,第二次你看的时候,就觉得绝妙之笔,那么一个小动作就把几个人物的关系和性格一下子表达出来。所以我觉得《红楼梦》里面有很多的看点,那些小动作和大动作,小到让你觉得,非要拿个放大镜看才能感觉到,大的场面真的是感觉到气势庞大,可以用震撼两个字,在《红楼梦》里面大家可能感觉很难用震撼形容,而我们舞剧《红楼梦》就可以用震撼来形容。
主持人:谢谢赵导让我们欣赏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舞剧,诚如美国观众说的,这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故事,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她会带给你感动和震撼……让我们一同走进金秋 九月的南京人民大会堂 观看舞剧《红楼梦》,享受她的美、她的悲凉、她的情、她的爱……感谢赵导的坐客,祝舞剧《红楼梦》在江苏演出 圆满成功!
赵明:非常感谢中国江苏网让我到这里作客,欢迎大家9月20日、21日到南京人民大会堂观看舞剧《红楼梦》。感谢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舞剧《红楼梦》莅宁演出的支持,让《红楼梦》可以回老家演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