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西部歌王”之称,1934年期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37年11月在山西参加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后受西北战地服务团委派,前往兰州等地做唤起民众的工作。1938年5月在兰州参加“西北战剧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随军进入新疆。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新疆军区歌舞团音乐创作员、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等职。1988年6月离职休养(艺术一级,文艺六级)。1988年9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奖章。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3月14日在军区总医院因病逝世。享年83岁。
他一生创作歌剧七部,搜集、整理、创作歌曲1 000余首,出版歌曲集六册。
他的作品多以情歌为主。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并且荣获国家颁发的“金唱片特别创作奖”;《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玛依拉》、《青春舞曲》和《在银色的月光下》等西部民歌,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已成为中华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为表彰他为20世纪中华音乐传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7月授予他“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王洛宾的歌曲优美,王洛宾舒展,深受群众喜爱且富有民族风味。他创作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亚克西》、《达板城的姑娘》、《萨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国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其中许多歌曲被编入大学声乐教材。
王洛宾的作品极为丰富,光收集入册的创作歌曲就有741首。此外,他还创作了8部大型歌剧及大量其他音乐作品,出版歌集10本。更为可贵、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的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的敬业精神。在他发表的歌曲中,有63首创作于他被囚禁的15年中,有82首创作于他80高龄以后,其最后两首歌曲创作于1996年1月6日入住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治疗以后。1996年3月 14日,王洛宾因患胆囊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3岁。王洛宾曾制定过一个500年艺术生命计划,并且说:“一个青年人问我,一个人只能活100年,怎能定500年计划?我解释这是艺术生命计划,要写出最好的歌,让大家传唱500年。”可以这样讲,王洛宾毕生为之奋斗努力要去实现的,正是这样一个计划。
王洛宾作为一名卓越的民族音乐家,洛宾先生从三十年代起就以满腔的爱国激情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和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事业,创作了大量高吭奋进、鼓舞中华民族革命斗志的音乐作品,许多歌曲为爱国军民广为传唱。全国解放后,作为一名革命军人,他又谱写了大量歌颂人民子弟兵、歌颂领袖、人民和歌颂祖国的音乐作品,成为时代的旋律、民族的心声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洛宾先生不仅以他搜集、整理、创作的西部民歌著称于世,他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创作的激动人心的革命歌曲更是中国音乐艺术海洋中的精华。在长达62年的音乐创作中,他为人们留下了近千首歌曲。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他是在联合国高唱民族歌曲的第一位中国人。他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第一位华人音乐家颁发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会响起王洛宾歌曲迷人的旋律。
《达坂城的姑娘》由兰州走向世界
王洛宾达坂城,坐落在新疆天山中部,位于乌鲁木齐和吐鲁番之间。它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村镇,却因一曲《达坂城的姑娘》而驰名中外。越来越多的大陆、台湾、香港同胞和外籍华人,络绎不绝前往旅游观光,不知是去领略那独特的西域风光,还是去结识漂亮的达坂城姑娘?一踏上那有异祥情思的土地,心里禁不住就想哼唱那首久已脸炙人口的民歌——“那里住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同时,总想依照歌词所赞美的,多看几眼达坂城的姑娘,多瞧瞧赶马车的维吾尔族小伙子。而此时,王洛宾先生当年在兰州再创作《达坂城的姑娘》的一段往事,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那是1938年4月。为了抗战事业,王洛宾同作家萧军、戏剧家塞克等五位进步文化人士,从北京辗转来到兰州。 王洛宾住在当时的炭市街(现在的中山路)49号,作为“西北抗战剧团”的一员,从事唤起民众的抗日宣传活动。王洛宾生性好动、开朗,脾气也随和,经常深入民众下层,与劳动者广交朋友,注意从群众中汲取音乐创作的灵感和养分。他结交的朋友中有几位“葡萄客”,即从新疆来兰州经营葡萄干、哈密瓜干的维吾尔族小商贩。这些“葡萄客”维语说得地道,汉话说得也不错,还会唱许多新疆民歌,能歌善舞。王洛宾在同他们的交往过程中耳濡目染,对新疆民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还学了一点维语,比如见面说一声“牙尔达西”(朋友),“亚克西”(你好)等,为他后来从事新疆民歌的搜集整理和再创作奠定了基础。 《达坂城的姑娘》的诞生过程,说来也很有趣。1939年的一天,新疆一支车队运送苏联援助中国抗战的物资路经兰州,王洛宾所在的西北抗战剧团,举办了两次慰劳车队工友的联欢会,一次为欢迎一次为欢送。在欢迎会上,车队一位维吾尔族司机为表示答谢,即兴唱了几句新疆民歌。因为他是用维语唱的,歌词也不那么连贯,没有引起人们多大注意。但是,那特殊的曲调和韵律,却一下子震惊了音乐家王洛宾。他如获至宝,欢迎会后专门去向那位司机求教,还请“葡萄客”朋友帮忙翻译,匆忙地记下了乐谱和唱词。那天晚上,他兴奋得不能人睡,连夜加工整理,一遍又一遍地填词、改曲,几易其稿。一夜功夫由王洛宾搜集整理改编的全国第一首汉语译配的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在兰州王洛宾的那间斗室里诞生了。他先让恋人洛珊试唱,听了很感满意。于是,第二天,在欢送新疆车队的联欢会上,王洛宾登台演唱了自己再创作的《达坂城的姑娘》,并配以刚学来的维族舞蹈。观众被清新、悦耳的曲调和生动幽默的歌词所打动,报以热烈的欢呼声、鼓掌声、口哨声,会场上出现了空前的演唱效果。歌子立即不胚而走,传遍了兰州大街小巷。时不时地听到青年人哼唱儿句“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西瓜呀大又甜,….”那个年代的小青年现在都上了岁数,但是许多健在者对《达坂城的姑娘》一时风靡兰州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达坂城的姑娘》最初是由南下北上、东来西去的旅人口头传播的,从兰州传向了全国。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王洛宾的北师大同班同学赵启海,在王洛宾处获得曲词后,从兰州带到了战时的陪都重庆,一唱便轰动山城。随之又有人传到昆明,以至缅甸、马来西亚和南洋各国。 《达坂城的姑娘》流行了十年二十年以至三十多年之后,可以说已经唱遍了五湖四海。1994年6月王洛宾访美,引起了当地华人社会的接待热潮。现已有9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20来场“王洛宾作品音乐会”。王老在深圳的音乐会上以82岁高龄登台献艺。在这些演唱会上,都少不了那首50多年前诞生于兰州的《达坂城的姑娘》。 1996年3月14日,83岁的王洛宾在乌鲁木齐走完了他作为“传歌人”的一生,他的那些老歌却一路传来,而今重听,依旧深情,依旧感动。因易变而长寿,是民歌流传的规律。下面这三首歌,或许会是王洛宾作品中最长寿的。 王者之风《在那遥远的地方》这是王洛宾传唱最广的歌,也是华人歌曲在世界传唱最广者之一。这首歌第一次被外国人公演是1947年,由美国男低音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上海演出。1998年,台北跨世纪之声音乐会,美国爵士天后戴安娜罗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卡雷拉斯、多明戈,以此曲压轴。这是在艺术上被专家给予最高评价的王洛宾歌曲,被称为“艺术珍品,皇冠上的明珠。”这是王洛宾个人最珍视的歌,最后刻在了他的墓碑上。在《中国新闻周刊》所作“你最爱的王洛宾歌曲”调查中,多数人给出的答案仍是《在那遥远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