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韵》是一部关于音韵学方面的著作。语音和字形一样,在历史上也是有着变化的。我国语音大致经历了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中古音(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近代音(元明清及近代)三阶段。 在汉代以前,人们曾采用“臂况”、“读若”、“直音”等方法来对一些字注音。到魏晋时代,随着佛教的传入,受梵文的影响,“反切”的注音方法盛行起来。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字(一个取其声,一个取其韵和调)拼和起来标注另一个字的音。这样,各种各样的韵书就应运而生了。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李登编的《声类》,还有晋朝吕静的《韵集》。由于骈文的盛行,声律学的勃兴,在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大量的韵书。如沈约的《四声》、潘徽的《韵纂》、杜台卿的《韵略》等等。这些书都已亡佚。 隋朝,产生了总结前代韵书的著作——陆法言编撰的《切韵》。唐代则有继承了《切韵》的《唐韵》,作者孙愐。 现存比较完善的古代韵书,那就要首推《广韵》了。《广韵》就增广《切韵》的意思。现行本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宋代陈彭年,丘雍等在宋代二次修订而成。 《广韵》全书共收26,194字,注解19万余字。分为二百零六个韵部,对每个字都按韵部归类,标明反切。虽然对于《广韵》具体是根据什么语言来注音的,目前学术界还有不同见解,但它无疑反映了中古时期音韵的状况,我们可进一步由此上推研究上古音,分析古音到现代语音的沿革变化。 此外,《广韵》中每个字都有释义,具有字典的性质,是我们进行语言学研究的宝贵资料。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本。 《广韵》以后,人们还在不断地改进修订韵书,宋代这方面的著作有署名丁度等修的《集韵》、《礼部韵略》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