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雕塑骄子,他的作品连续两届荣获中国体育美术展最高奖——特等奖、并被国际奥委会收藏;
他在对艺术的追求上,始终孜孜不倦,从未停止过自己匆匆行进的脚步;
他被列为中国城市雕塑出色的中青年雕塑家之一…… 2006年8月25日下午5点,在石向东的工作室,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着的石向东。 初见石向东,他给记者的印象是大背头、文质彬彬的,镜片后一双不大的眼睛时刻闪着深邃的光芒。他衣着大方、随意,说话条理性强,一副典型的艺术家形象。在记者与他一个多小时的接触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他的真诚与直爽。
儿时便怀画家之梦 石向东1967年出生于广西桂林。戏剧演员世家出身的母亲是一名桂剧演员。在母亲等家人的艺术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石向东,自上小学后便迷上了美术,于是他怀着自己的画家梦,天天向父母嚷着要学画画。母亲虽然希望儿子跟自己学桂剧,但她觉察到了儿子身上那股天生的自信与固执,所以每个月都从有限的收入中抠出些钱来给儿子购置学画所需的用品。 从此,那时只有8岁的石向东每个星期天总是背着画夹约上同伴,步行十多里去郊外写生。漓江边、七星岩、芦笛岩……到处都留有他们稚嫩的足迹和彩色的梦。为了防止半途下雨,每次外出他母亲总要给他备好雨衣,可每次雨天回来,他身上却都还是湿渌渌的,但他的画夹却永远是干的。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石向东在桂林山水的陶冶下渐渐地长大。1982年,15岁的石向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桂林市第一职高美术班,遇到了他美术生涯中的第一位恩师——申木养老师。从此,在申老师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他开始接受了正规的美术训练…… 大学时已崭露头角 1986年,当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的朱培钧教授和陈禾衣教授看了石向东的应试作品《春雨》后,非常激动,他们认为《春雨》画面构思很有新意,有别于一般考生的常规思维,而且发现石向东在默写考试时具备过目不忘的记忆,不像其它考生抓不住物像的特征。两位教授一致认定石向东是块学雕塑艺术的好苗子……石向东如愿以偿地跨入了广西艺术学院的大门。 石向东入学后认识了这两位德高望重的恩师,两位教授也对石向东分外的爱护,他们经常移步画室给石向东作悉心指导,一来二往,竟使他们成了忘年之交!石向东在这座广西唯一的高等艺术学府里如鱼得水,进步飞快。两年后,他的作品开始屡屡在自治区美展中获奖,其中《回音》入选了第七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1990年毕业时,才华横溢、成绩突出的石向东破格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他的矛盾作品系列之一《胜与败》入选了第二届中国体育美展优秀作品展,得到了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从此在广西雕塑艺坛上崭露了头角。 辛勤耕耘创造辉煌 大学毕业后,为了报答“伯乐”们的知遇之恩,石向东在教学上刻苦钻研,取得了累累成果;在艺术上,他辛勤耕耘,不断创造辉煌。 1993年,第三届中国体育美术展将在北京举行。这次美展不仅是代表中国人民献给现代奥林匹克运动100周年的一份礼物,也是一次展示中国艺术家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支持与奉献的机会,这个美展还凝聚着中国人民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热情,是一场加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的实战,石向东决心创作出最优秀的作品来为中国争光、为广西添彩。 为了作品的构思,石向东度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一天凌晨,一夜没睡的石向东点燃了一支香烟静静地蹲在足球场的一角,若有所思地观看着一群足球迷的早练。渐渐地,足球场上守门员那情不自禁的呐喊、闪电般的动作、灵巧严密的十指关以及静静竖在那儿的球门柱, 让石向东产生了翩翩联想……突然,一道灵感划破了他的沉思:在一场足球比赛中,无论进攻者的攻势多么地强劲凌厉,最后的胜负不是还得由“守”来决定吗?守门员才是决定一场球赛胜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就在那一天,《最后的防线》设计方案诞生了——作品为一尊由金属材料焊接而成的象形人雕塑,它以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展示了守门员防守时的形象:两面酷似头形的盾牌代表象形人的头部,双臂呈铁柱形,象征着球门的两根直柱,手部呈铁门形,十根向左右两边叉开的扇形铁管犹如守门员的十指关,下身呈铁锚形,人体中间空着的部位横拉着几条铁链……整个作品通过形的符号强烈地表达出了那道“最后的防线”坚不可摧的阻挡感。 石向东成功了!1993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体育美展”颁奖仪式上,石向东激动地从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手中接过特等奖奖杯。同年,《最后的防线》由中国奥委会作为礼品送给国际奥委会在总部瑞士洛桑永久陈列…… 勇往直前再攀高峰 在随后的几年里,石向东没有因《最后的防线》的成功而停下他行色匆匆的脚步:1994年,他的作品《行进》一举荣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优秀奖,并被发表于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专刊《雕塑》创刊号封面上。 面对1997年的第四届中国体育美展,石向东头脑中勾勒出了这么一副图画:一个全副武装的古希腊战士,双腿叉开,一手执盾牌、一手举长矛,怒视前方,正准备把矛用力的向前方掷去,而几乎同时,他所执的盾牌开始破裂,身上所穿的盔甲也开始自然地脱落,胸前露出了“五环标志”……1997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体育美展开幕式上,石向东的作品《走向奥林匹克》再次荣获了唯一最高奖——特等奖,石向东再次领走了国际奥委会颁发的特等奖奖杯,再次得到了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亲切接见及为其作品集签名。不久,《走向奥林匹克》由中国国家体委作为礼物,再次赠给了国际奥委会收藏。 在此后的近十年来,石向东在对艺术的追求上,始终孜孜不倦,勇往直前。他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不断有作品相继问世:广西人民大会堂的浮雕、为广西河池师专设计制作的8.8米高的不锈钢雕塑《烛光颂》、南宁青山公园铜鼓音乐台28米长的花岗岩雕塑《远鼓新韵》……他因此而被列为中国城市雕塑出色的中青年雕塑家之一。 石向东的作品在2006“北京·广西文化舟”展出后,再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如今,石向东任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雕塑教研室主任、广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理事。目前,他正在写一本关于泥塑艺术方面的教科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