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格胜曾经说过:“我是在桂北山区长大的,对美妙神奇的桂林山水,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从小就有一种要歌颂它、表现它的强烈愿望。”
从创作《漓江百里图》严肃认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格胜对艺术的真诚和执著,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激情,对人生的信念和坦荡。以《漓江百里图》为契机,黄格胜创作了大量的桂林以及广西山水。他坚信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写生因此成为他的基本功课,20多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八桂大地。他坚持下乡跟乡民们同吃同住。他的写生过程,他的下乡体验,绝非一般的那种走马观花式的采风,或者在城里待腻味了,到乡下去尝尝鲜。他的下乡体验使许多同行深感“恐惧”。有一次,他带着几个学生下乡写生,结果,由于农村生活的艰苦,那几个“少壮派”学生或者因不适而病到,或者因不适而中途开溜,最后,只有他一人坚持到预定的时间返回。黄格胜认为,要表现农民,表现农村,表现他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就需要真正了解他们,带着感情去表现他们:“我跟村民换烟抽而呛出眼泪;我和村民光着膀子猜拳喝醉了就地一横;听他们无休止地唠叨或大发牢骚,关心他们的痛痒……”
对于黄格胜,下乡不是观光、休闲,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园,回到了孩童时代,回到了真正的自我。正因为如此,黄格胜的山水画即使不见人影,却依稀可见人活动的痕迹,隐约可感觉到人的精神气息浮动其中,画里洋溢着清新、活泼、浓郁的生活气息。“我的画首先是入世的,而且人间烟火味越浓越好,这些题材是我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的,越土越好,土得掉渣;越俗越好,俗得到位。我觉得越‘土’越有‘洋’味;越‘俗’越有‘雅’趣。所以我多到那些连汽车都不通,极少被现代文明所‘污染’的地方去写生。也许,若干年后我可以为研究这一阶段的农业文明提供素材。”这最后一句话道出了黄格胜的另外一个抱负。
对于“土”和“俗”的自觉追求,创造了黄格胜作品深沉的乡土意识和非同一般的田园意味。在其背后,在平淡的深层,有一种令人不易觉察的忧伤和怅惘。这种忧伤和怅惘是如此的隐蔽,如此的委婉,几乎无人能感觉到体会出。所谓“土”、所谓“俗”,绝非没有受到过污染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它们深刻地体现了人文关怀,表达了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人性的反思与关注。敬畏自然,意味着人类必须妥善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以为自己可以凌驾于大自然之上。反思人性,关注人性,就是对淳厚、朴素、善良的人性的讴歌与赞美。实际上,这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对于和谐之精神、和谐之美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正是基于这一追求,黄格胜倾情于古镇旧圩、山寨村落的表现。因为他发现,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相处的最融洽、最和谐的地方就在这些古镇旧圩、山寨村落里,可以说,这些景致几乎是完美地体现了和谐的理想。其中的老房子,大多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洗礼,虽然破旧甚至衰落,却依然传达出几许温馨,散发出一缕缕感人的情愫。在黄格胜的桂林山水画中不断加强的田园感和乡土味,到这些表现老房子的作品中,则成为画面的主调。不过,这种田园感和乡土味,不仅深深地刻上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遭遇,隐含着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人们的苦涩的欢乐,他们顽强坚韧的生命力,他们的沉默厚重,而且,如前所说,还体现了或暗含了作者对于时代、对于土地、对于农民、对于人性的新的思索。因此,这些作品的意蕴极其丰厚繁复。但是,必须指出,以上所言,决不表明黄格胜作品的指向就是过去,恰恰相反,他的立足点是现在,而他的指向则是未来。他对于过去的这种潜意识的沉思,完全是从未来着眼的。正因此,我们阅读他的表现古镇旧圩的作品,也许会产生一些怀旧的情绪,但显然怀旧并非它们的主调。它们更让我们思考我们的现实,我们的将来。他的这些作品,不论其思想内涵,还是艺术成就,都已经超越了他的以《漓江百里图》为代表的桂林山水作品,标志着他绘画艺术成就的第二个高峰。
一个人一生中,在绘画艺术方面能取得这两个高峰中的任何一个,已足以传世而不朽。然而,对于已经取得这两个成就的黄格胜来说,它们只是他的人生和艺术追求的必然性的阶段性的产物,固然值得一书,但并不足以傲人。他以平淡的心境看待这一切,他还在不懈探索,创造自己艺术人生的又一个高峰。
最后,我们还要特别提到作者的小品画。小品,只是指作品的尺寸而言,并非指作品的气势。犹如散文,小品者,谓其篇幅短小也。黄格胜娴熟唐宋大家笔法,深得其中三昧。他长于长卷大画,又以作大画的气势作小品,游刃其间,恢恢乎有余地矣。就题材而言,小品既有桂林山水与古镇山寨者,亦有不属于这二类者,具多种面貌,多样风格。而风格峻拔,神韵悠远,挥洒跌宕,情深意长,则是他小品之作的主要特色。
广西的古代美术,向来被认为是落后的,甚至几乎等于空白,这其实源于正统的偏见或者某种程度的无知。广西十多个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创造了众多的精美的美术作品,只不过,它们未入过去学者之眼而已。对古代历史的发掘,特别是对于民族民间美术的发掘,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广西的艺术、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20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广西的美术几乎为广东所笼罩,岭南画派成为两广绘画的统称,似乎岭左岭右并无所异,而实质上,则是岭左在同化岭右。这显然未顾及岭右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地域性格。而这一点,后来终为岭右的有识之士觉察出来,著名画家阳太阳先生于是率先提出建立“广西画派”的呼声。但限于历史时机、条件、环境等以及其他诸多局限,阳太阳先生成为了今日“漓江画派”的先驱,却未能成为真正的创派人。这个重担,历史性地落在黄格胜这一代人的肩上。如前所述,黄格胜的写生,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写生。他写生的过程,绝对不只是许多画家通常的那种搜集创作素材那么简单。正是在写生的过程中,画家的灵魂、思想、精神变得愈加纯洁、丰富、深邃、凝重、辽远了,而他对于广西的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理解也更加深刻、清晰、明确了。就是说,画家不仅看到了这些民族民间艺术品的外貌,知道它们的制作材料、技术、工艺和过程,他还知道产生它们的土壤和历史,知道制作它们的作者的感情和心理,知道他们的兴趣和关心,知道他们祖祖辈辈的生活感受。由此,他的作品涌入了大量的来自广西民族民间的魂灵,但它们却都是不着痕迹、不动声色的,因为它们不是通过我们一眼就能辨识出来的外在的表面的因素,而是在更高一层的精神的层面上与之相通的。所谓“土”、所谓“俗”,当作者那样说出来的时候,有几个人真正理解了画家的内在的精神世界呢?而不了解这一点,就永远无法真正认识黄格胜,更无法真正理解黄格胜对于广西美术、以至对于整个中国当代美术的历史性的意义。
黄格胜首先以他的美术创作实践奠定了他在新时期广西美术中的地位。同时,他对于广西美术教育的贡献,他的社会影响力等,都对新时期广西美术的发展,对于漓江画派的崛起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黄格胜教授天生爱画画,在他蹒跚学步的时候,他就将家里的整个墙壁画满了画,整个小学阶段也一直是学校板报的负责人,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当画家。学校为他提供了画画的机会,但中学毕业后,他因为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而辍学。尽管环境不如人意,但他依然坚持画画,平均每天画5张。由于画画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他努力地读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买不到书他就去借书读并通宵把书上的内容抄下来。书抄了一本又一本,知识就这样不断地积累起来。由于“文革”爆发,他没有机会上高中,后来他报考了广西艺术学院,但参加了四次依然没能考上。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放弃画画。那时,他一边打工一边画画,白天帮别人画塑像、涂油漆、扛水泥等,晚上就睡在农民工的帐篷或街头。他不敢奢望太多,只希望天黑夜冷的时候能够睡在某个单位的值班室里,即使没有棉被,没有温暖也心满意足。寒冷的冬天到来时,他的姐姐去工地挑石头打零工赚钱给他买了18年来第一件毛衣。
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他更加不敢奢望能拥有一只漂亮的画笔。在一次国画展中,一个老画家不小心将画笔的笔尖弄丢在地,强烈想拥有画笔的他立刻用脚趾头夹走了笔头。后来,他偷偷把笔头带回家配上自制的竹制笔杆,于是,他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支画笔。艰苦的环境更加激发了他画画的热情,他每天都疯狂地画画,一年下来,画的数量不下1000幅。虽然没有上过高中,也没有老师指导,但经过早期的付出和努力,恢复高考以后,他毅然决然地报考广西艺术学院的研究生。沧桑的经历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他决定如果这次不成功就继续考,以平静的心态对待考试。结果,他出人意料地成为了全院分数最高的研究生。
1980年,考上广西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后,黄格胜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他都花在画画上。他疯狂地画画,只要有一点点灵感就如痴如醉地画。仅仅两年时间,他创作了4000多幅画。
艺术是升华灵魂的法宝,但是没有功利的艺术一样失去存在的价值。当黄格胜看见母亲隔着窗户偷看邻居家电视的时候,他萌生了利用艺术谋生的念头,于是他更加努力作画。回想两年的研究生生涯,他只是平静地用“拼命”这个词来概括。坚强的意志使他的付出了有了收获,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任教,直至被任命为广西艺术学院院长。当院长后,他并没有因为繁忙的工作耽误画画。反而更加如鱼得水,无论怎么忙,他都抽出时间看书,寻找画画的灵感。不管是在飞机上,还是在厕所里都不放过看书的点滴时间。他一直不断地努力,他自信自己的画是世界上最多最好的画。他每年举办几次画展,而且短短一年时间就出版了6本书。他立志要做中国画界最优秀的人,为画画奋斗终生。
他不甘于只做平凡的大学教师,于是他决定用国画将漓江的美丽全景画出来。他花了近两年时间画出200多米长的《漓江百里图》,在桂林展出后引起轰动。一位美国女士花了37天时间千里迢迢从夏威夷坐帆船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当她看到黄格胜的图画后,她马上买下所有的画,并且在美国成功地举办了一次画展。她对记者说,她到过30多个国家,看过无数个画展,没有那一个画家的画像黄格胜的画那么好,让她一看见画就忘记了所有的饥饿,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只想在画前舞蹈。她坚信黄格胜将来肯定能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画家,她为自己是第一个把黄格胜的画带到外国去的人而骄傲。有了引路人,黄格胜的画画事业有了新的突破。他开始在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夏威夷等地举办画展和讲学, 出版了<<漓江百里图>>等个人画册、专著20多部,作品被荷兰国家艺术馆收藏,<<漓江百里图>>画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他的一些画曾被作为礼物赠送美国总统布什。此外,曾随 “神舟六号”遨游太空的《漓江百里图》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美国刊号出版的图画,并且被美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2006年5月,黄格胜教授到美国国会图书馆讲学,其现场作画的过程被录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永久收藏。在美国讲学的时候,外国的观众曾故意为难他,问:“听说中国的画是向日本学习的?”“我想你把老子和儿子搞反了。”这时另外一个外国人问:“你的画画得那么快怎么那么贵?”黄格胜幽默反问到“你们美国的短跑英雄鲁易斯跑十几秒钟就值几百万美元,难道不贵吗?”“但是他练习了十几年。”“那我练了几十年。”美国观众彻底被征服,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两天的画展被抢购一空,轰动美国。他的成就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作品的增加越来越大,黄格胜教授的努力终于冲破了风雨藩篱呈现了美丽彩虹。如今,他坦然地坐在讲坛上讲学,满怀自信。
为广西培养人才是我的责任
黄格胜的成功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美国或者中国最发达的地方发展时,他平静地说:“我是广西人,为广西培养人才是我的责任,我喜欢在困难的地方进步。”他总结自己走过的路,告诉大家要成功就要坚定明确的目标,做到心无旁骛,认准了目标就要像郑板桥说的那样“咬住青山不放松”。此外,还要有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黄格胜回忆自己的人生路时说,自己在最绝望的时候,买了一个口琴来吹,安慰自己一定要坚强乐观地走下去。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受环境影响,用积极的心态去克服困难。黄格胜用旗杆和金字塔来形容一个人的人生,他说,人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把握生命的宽度和厚度,旗杆就是着么高,金字塔要有厚度才永不倒。他还引用克林顿的话说,“脑袋里充满了东西和一无所有一样槽糕”,因此要把自己的脑袋掏空,把适合自己的东西塞进,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工、锤炼,做出应有的成绩。黄格胜说他的座右铭是“不着急,不偷懒”。他希望同学们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偷懒。在人生中要想成功,还要把握机遇,因为“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