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是《论语》的姊妹篇,辑录孔子言行和门下弟子的问答,凡10卷,44篇。今本之孔子家语,即“新唐书·艺文志”,王肃冒孔子第12代孙----孔安国之名作。自孔子第22代孙孔猛所获得了家语,证明了王肃注书的用意。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孔子周游到齐国时,听有路人哭。子问:“请问你是何人?”答:“我是丘吾子”。“你没穿丧服,何哭?”,“我丢了三样东西,但发觉时以太晚,后悔不及故伤心痛苦”。“究竟何三样东西?”丘吾子答:“我年轻时游学天下,望当饱学之士,不料回乡时,父母均亡,这是第一件事。不久我在齐国为官,齐君昏庸,为臣下所弃,因此我不能尽为臣之礼节,这是第二件事。还有一件是,我一生重视交友,但连朋友也没有了”,“树欲静而风不止,我想尽孝事亲,父母却不在了,就像逝去的岁月不在复返,父母也不能再回来了。”“先走一步了,再见!”就跳河自杀了。
孔子对门下弟子说:“你们要记住刚才丘吾子的话,千万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事后,孔门弟子中有十三人回乡奉养双亲。(致思篇)
思仁恕则树德
弟子子羔,在卫国为狱吏,任内曾处一名罪犯斩足之刑。
不久,卫国因争地位而内乱,子羔感到身境危险,欲逃出国。当跑到城门时,发现守门人正是被他处斩足之刑的那人。
那人就告诉他:“那城墙有个洞,你逃走吧。”不料子羔拒绝了“君子不做不光明的事”。
那守门人又说:“那么这里有一间空屋,请你进来躲一下吧。”说罢,就把子羔拉进屋里。
没多久,追捕的人到了,却找不到子羔,子羔终于逃到国外。
子羔逃走前,曾问那人:“我因国法才将你处斩足之刑,但当我被抓捕时,应当是你报仇的好机会,为何你三番五次的设法让我逃走呢?”那人回答:“被处斩足是我罪尤应得。但我记得你在审判时,特意把我排在所有犯人的后面,这是对我宽容,当我罪名成立,看到你忧郁的气色,可见并不是私心判我的罪,我很钦佩你啊!”
孔子用此事告诫门徒说:“一个为官的人,这样做才是对的,虽然是公平的应用法律,但对人处严刑时,执法人也不应有怜悯之心,只有子羔才能有这样的胸襟。”(致思篇)
故者不失其为故也
原壤是孔子的老朋友,他母亲去世时,孔子想送他一具棺木,便能顺利办丧,但弟子子路阻止道:“老师曾教导我‘无友不如己者’和‘过则勿禅改’。现在老师和那愚蠢的原壤做朋友,不是种错误吗?”子曰:“不、不、诗经上说:‘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更况原壤是我早就认识的,我这样做并不是完全由于朋友关系,我走了。”
当孔子做棺木时,原壤在旁一面击木一面唱“白发苍苍的老头儿,拉着年轻姑娘的手——”粗鄙不堪入耳,孔子掩耳不听。
子路气不过问曰:“忍耐也要有限度,这样的人,你还想和他交朋友吗?”
孔子答:“不管他是怎么样一个人,如果是血亲,永远还是血亲,如果是老朋友,则还是老朋友呀!”(屈节解篇)
苛政猛于虎
孔子到齐国途中的泰山山麓,听到妇女哀哭,便叫子贡问原因,妇女答:“山里有猛虎,从前我的公公被它吃了,不久又吃了我的丈夫,现在又吃了,我的儿子。”子贡又问:“那你为什么还要住在这危险的地方呢?”又答:“我不愿搬走,因为,这里没有苛刻的政治啊。”子贡回来向孔子报告了,孔子说:“你们要牢牢记住,苛政猛于虎啊!”(政论解篇)
大雀善惊而难得
孔子看到有人抓麻雀,但只网到一些黄嘴的小麻雀,孔子很奇怪,就问:“为何抓不到大麻雀呢?”捕麻雀的人说:“因大麻雀容易受惊,很难网住。至于小麻雀因被诱饵所迷,当然很好抓了。”孔子听到回答后,就对弟子们说:“大雀善惊而难得,跟随深思熟虑的长辈就能保身,跟随愚昧无知的人就会招来灾祸了。”(六本篇)
葵犹能卫其足
弟子樊迟问孔子:“有个叫鲍牵的人,替齐国国君做事,可算是位忠臣。不知何故,齐君竟处他斩足之刑,这不是十足的昏君吗?”
孔子答说:“古时的知识人都愿为国君效命,但为了不同流合污,就毅然引退。鲍牵错在无法辨别国君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食淫乱朝廷的俸禄才会招到斩足的下场。葵这种植物,颇有智慧它能使自己的叶子随着太阳转,保护自己的根部。鲍牵的智慧还不如葵呢?”(政论解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