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孔子家语》与 《论语》
 
迄今为止,研究孔子思想最具权威性的材料当属 《论语》, 因此,本文拟将《孔子家语》与《论语》进行比较分析,从恩想方面探讨一下今本《家语》一书的真伪。

仁、礼关系

仁和礼都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在 《论语》一书中,"仁"出现的次数非常多。并且,孔子认为只有"克己复礼"才能达到"仁"的标准,实现天下大治。从 《论语·八俏》一篇中,孔子所提出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以看出,孔子是把仁作为礼的本质内容,把礼作为仁的外在形式。但在 《家语》一书中,"礼"被提到的次数远比"仁"要多,占了全书的绝大篇幅。而且,孔子屡次提到"礼者,政之本也"[3],"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4]等观点。而这一点恰恰与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隆礼思想的苟子非常相似。他曾提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5]。

不过,《家语》一书并未轻视或抛弃 "仁"这一重要思想,而是将其渗入孔子的言谈观点之中。孔子问鲁哀公讲"古之政,爱人为大"[61,而"爱人"恰恰是 《论语》中孔了对"仁"的解释[7]。此外,孔子还拒绝回谷鲁衷公关于舜戴什么样子的帽子这种问题,因为帽子只是一种形式,舜作为帝王,撮重要的是他施行的仁政。由此可见,在仁、礼关系上,《家语》同《论语》一样认为仁是礼的本质,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德、刑关系

后代学者一讲到孔子就大力宣扬孔子反对刑罚,只重德政。但这实在是误解。孔子当时讲这些话是针对社会上滥用刑罚威吓百姓的弊病而言的,并不表示他反对"刑罚。相反,孔于更赞同治国应德刑共用。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就提到"君子怀德,小人怀上;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而在 《家语》一书中,《刑政》篇同样提出"太上以德教民,……。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可见,两本书都同样重视德政,同样认为刑也足治国不可缺的方法。

相比之下,在德、刑关系上,《家语》一书较之《论语》更加进步一些。一方面它继承了孔子重德轻刑的观念,另一方面又提出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爹焉[8],逐步同德刑并重发展。这也恰恰说明时代己发生了变化,春秋时代表面上的仁义道德还是要讲的,而从战国时代开始,就更加重视"以力取能,""强者为王"。故荀子在继承隆礼思想的同时,提出"治之径,礼朽刑[9]",这同《孔子家语》一书的思想更为接近。

重民思想的发展

孔子往《论语·尧日》篇中提出"所重:民、食、丧、祭",将比放在首位,充分休现了他的重民思想。不过,与荀子、孟子相比,孔子的重民思想有一个重大缺陷。这就是孔子认为君子才是国家富强太平的决定力最,民不过是作为君子统治下的被教化者。是君子施行仁政的对象,他在政治上是没有主动性的。

而《家语》一书在这一方面更倾向于荀子、孟子。首先,书中提到了荀子民水君舟思想非常相似的观点,即"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则倾》[10]。其次,孟子"人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1]"的民心所向决定论在《家语》一书中也表现得很清楚。在《五议解》一篇中,孔子向哀公讲治国之道时就说:"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将谁攻之。……。民畔如归,皆君之仇也,将谁与守。”

总之,在《家语》一书中,民不再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民心所向开始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盛衰的垂要力量。许多篇章不断地提到君主应该如何做才能得到民心,才能教化好百姓。

正人必先正己

孔子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深知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因此他尖锐地指出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道德堕落的原因就是统治者不能先正自身。在 《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责备患盗的季康子"苟子之不欲,虽赏不窃",又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而《孔子家语》在这一方面不仅全继承了《论语》的恩想,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在《王言解》一篇中,孔子讲?quot;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止则何物不正?"《大婚解 》中也提到"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止矣。"这一思想也为早期儒家的其它学者所认同,尤其是孟子,甚至提出"一正君而因定矣"[12]的观点,把君主的端正自身看作是国家安定的关键。

君臣关系

君臣关系是早期儒家思想与后世儒家思想区别较大的一个万而,也是能够比较清楚地判断《家语》一书真伪及时代的一个证拥。早期儒家产生于知识分子力量崛起的春秋战国时代,其时群雄争霸,拥有知识与智慧的士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君主而不必忠于一个国君。因此孔子可以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3]的观点,提出君臣之间并非是绝对的命令巧服从的关系。而号称亚圣的孟子则更进一步,在《孟于·离娄下》中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但随着秦汉封建大一统王朝建立,专制统治不断加强,士人逐渐丧失了选择君主的权力,只能无条件地绝对服从。所以在后世儒家思想中,君臣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忠"成为一个臣子最重要的品德,不管他所面对的君主足否昏庸。

相比之下,《孔子家语》关于君王关系的论述更倾同于早期儒家,基本上继承了《论语》的思想。在《家语·弟子行》中,孔了纵论前人德行就对弗子说?quot;君择臣而任之,臣亦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这样的话。不仅如此,孔于还反对效忠昏君,这从孔子对泄治及鲍牵的评价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就君臣关系这一点来讲,笔者以为《家语》绝非伪作,因为后代儒家是不敢写出如此"不忠"的话的。

儒道兼综

就以上所分析的几方面来说,《家语》与《论语》的思想基本相同。实际上,这两本书在思想体系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家语》一书掺杂了许多道家的思想,书中不仅多次提到老子而且皆是以十分尊敬的口气提起。

在 《家语》中,孔子不仅十分赞成老子"执雌持下"的思想,而且他所追求的天下大治也与道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些思想主要反映在 《三恕》、《观周》、《好生》等篇。以儒家后来的发展看,只有汉初的陆贾继承了儒道兼综的思想,并为汉初黄老之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上述文字尽管没有涵盖 《论语》一书的全部思想,但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已基本涉及到了。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家语》一书在思想上,尤其是政治上也与《论语》是一脉相承的。最重要的是此书思想基本上倾向于孔子、孟子、荀子所代表的早期儒家,故而它是后人伪作的可能性不大。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