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
《孔子家语》一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门人所撰, 《孔子家语》其书早佚。唐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语”。颜师古所云今本《孔子家语》,乃三国时魏王肃收集并撰写的十卷本,王肃,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遍注儒家经典,是郑玄之后著名的经学大师。他主张微言大意,综合治经,反对郑玄不谈内容的文字训诂学派。王肃杂取秦汉诸书所载孔子遗文逸事,又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小戴礼》、《大戴礼》、《礼记》、《说苑》等书中关于婚姻、丧葬、郊禘、庙祧等制度与郑玄所论之不同处,综合成篇,借孔子之名加以阐发,假托古人以自重,用来驳难郑学。
对《孔子家语》,历来颇多争议。宋王柏《家语考》、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范家相《家语证伪》、孙志祖《家语疏证》均认为是伪书。宋朱熹《朱子语录》、清陈士珂和钱馥的《孔子家语疏证》序跋,黄震《黄氏日抄》等则持有异议。然而一千多年来,该书广为流传,《四库全书总目》曾精辟论述说:“其书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晚近以来,学界疑古之风盛行,《家语》乃王肃伪作的观点几成定论。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家语》相近。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墓也出土了篇题与《儒家者言》相应的简牍,内容同样和《家语》有关。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今本《孔子家语》是有来历的,早在西汉即已有原型存在和流传,并非伪书,更不能直接说成是王肃所撰著。它陆续成于孔安国以及与王肃同时的孔猛等孔氏学者之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过程,是孔氏家学的产物。应当承认它在有关孔子和孔门弟子及古代儒家思想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王肃在《孔子家语》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生动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同时,由于该书保存了不少古书中的有关记载,这对考证上古遗文,校勘先秦典籍,有着巨大的文献价值。《孔子家语》较好的版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明黄鲁曾覆宋本。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引三国魏王肃注《孔子家语》所附汉孔安国后序说:“《孔子家语》者,皆当时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也。既而诸弟子各自记其所问焉,与《论语》、《孝经》并时,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之,名之曰《孔子家语》。”后来“《孔子家语》乃散在人间,好事者或各以意增损其言”,安国“于是因诸公卿大夫私以人事募求其副,悉得之,乃以事类相次,撰集为四十四篇”。《通考》还引孔安国之孙孔衍奏言:武帝时,“鲁共王坏孔子故宅,得古文科斗《尚书》、《孝经》、《论语》,世人莫有能言者。安国为改今文,读而训传其义。又撰次《孔子家语》。既毕讫,会值巫蛊事起,遂各废不行于时”。 这说明,《家语》是一部重要的记录了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但自宋代以来,《家语》被疑为是王肃的伪作,从而埋没了《家语》在孔子及其弟子研究中的价值。
这部书在很长的历史阶段被疑为伪书,其作为思想史料的价值未受到重视。在伪书说占据主流局面被打破之后,其学术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肯定,甚至有的学者称其为“孔子研究第一书”。 宋王柏《家语考》、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 、范家相《家语证伪》 、孙志祖《家语疏证》均认为是伪书。宋朱熹《朱子语录》 、清陈士珂和钱馥的《孔子家语疏证》序跋,黄震《黄氏日抄》等则持有异议。然而一千多年来,该书广为流传, 《四库全书总目》曾精辟论述说:“其书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
在传统的文献学家眼中,古人有很多制造伪书的动机,例如某人对自己的著作没有信心,要借助古人的大名来壮声势;又例如某人在与别人进行学术论争时,为了要胜过对方,于是假托古人之名伪撰图书,或是直接窜改古书,再利用这部书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而伪书的特征则主要有两点:一、作者姓名不可靠。例如说某部古书标明由某人所作,但从书的内容看,这个人不可能是作者。二、著作年代不可靠。例如说某部古书号称作于某时,但书中记载的事物只出现于较后的时代,这部书的著作年代自然是不真实的。传统的文献学家也把这类古书划为伪书。而清代的学者,更归纳出许多辨别古书真伪的方法,好象根据书的来历是否明确、书的流传过程是否清晰、不同时代的书籍目录记录某书的卷数是否一致等,作为判别古书真伪的标准。有了这些严格的准则,很多“身世不明”或“品质不纯”的古书,便也难逃学人的法眼。清末的著名大臣张之洞即曾说过:“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
《孔子家语》这部古籍,是中国图书史上其中一部最著名、也最受人关注的“伪书”。在古代,经、史、子、集这四个古书大类,一直以经部的书籍最受古代学人重视,因为这些经典都跟孔子有关:有的曾经由孔子亲自整理、作为教导学生的教材,有的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论和事迹,有的则阐释孔子或后世儒家学派的思想学说。《孔子家语》所记载的,正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说话和故事。我们知道,位列《十三经》的《论语》,就是孔子和孔门弟子的言行记录;而由于内容相类,《孔子家语》在《汉书·艺文志》中,也被归入《六艺略》的《论语》类。不过,因为《孔子家语》在汉代曾经一度失传,当汉末的经学大师王肃,声称自己从孔子的后人孔猛那里获得这部古籍,并为它作了批注时,它的来历便开始遭到世人质疑。此外,《孔子家语》的大部分内容,又跟若干先秦和汉代古籍记载的孔子事迹大致相同。符合了“身世不明”和“品质不纯”这两大条件,到了宋代,《孔子家语》便被明确挂上了“伪书”的卷标,它在史志目录的地位,也由“经部”下降至“子部”。
首先是,《家语》保存了最原始和可靠的材料。《家语》保存了一大批比较原始的文献资料,有许多地方明显地胜于其他相关古籍,具有重要的版本、校勘价值。(王承略,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价值,《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家语》是“孟子以前遗物,绝非后人伪造所成”(庞朴,话说“五至三无”,《文史哲》,2004年第1期。),并且学术界已有学者考证《家语》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领编而成,(杨朝明,孔门师徒与原始儒家学派的构成,杨朝明著《出土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2007。)根据今本《家语》所附汉孔安国后序,可知《家语》的材料是由孔子弟子“各自记其所问”而成,所以《家语》保存的材料应是最原始的,这一点通过传统文献的比较也可看出。如:在《家语》中的《哀公问政》又见于《礼记·中庸》,将二者对勘,会发现《礼记·中庸》语言更为简练,似曾进行过修改、润色,这种改动明显带有西汉时期的政治风貌。本篇“为政在于得人”,在《礼记·中庸》中作“为政在人”,前者强调贤者的重要性,后者却是强调统治者的重要性。本篇“爵其能”,《礼记·中庸》改为“尊其位”;“笃亲亲”、“敬大臣”、“子百姓”、“来百工”几句,分别变成“劝亲亲”、“劝大臣”、“劝百姓”、“劝百工”,都反映了西汉政权高度统一,封建专制主义正在逐渐加强的特征。至于本篇中的“举废邦”在《礼记·中庸》中改为“举废国”,显然是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由此可断定,《礼记·中庸》晚于《孔子家语·哀公问政》显而易见。又如《贤君》部分可见于《说苑·政理》,在《家语·贤君》中作“孔子见宋君”,而在《说苑·政理》作“孔子见梁君”。清俞樾曰:“仲尼时无梁君,当从《家语》作宋君为是。”(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这也说明《家语》早于《说苑》。尤其是战国竹简的出土进一步印证了《家语》材料的渊源有自。正是因为《家语》材料的原始性,所以其所记载的材料比其他传世材料更为可靠。例如关于颜回的生卒年寿,可以根据《家语》纠正《史记》传本之讹。(王承略,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价值,《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家语》记载的内容比其他研究孔子的资料更为完整。在有关孔子的研究上,《论语》是传统的第一手材料,但是《论语》篇幅短小,语言简略,难以尽展孔子等人思想言行的全貌。有一说,“论语”的“论”,有“选择”、“别择”的意思。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曰:“论,叚借为抡。”《国语·齐语》“权节其用,论比其材”韦昭注:“论,择也。”《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照之,以观其成者也”杨倞注:“论,选择也。”如果《论语》书名的“论”为选择之意,则《论语》应该是选自“孔子家”之“语”中的材料,这样《论语》就是“孔子语录”,《孔子家语》则相当于“孔子文集”(杨朝明,新出竹书与《论语》成书问题再认识,《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期。),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家语》都要高出《论语》很多。仅从规模上讲,《论语》仅有一万六千多字,而《家语》却比《论语》多出近四倍。朱熹在谈到读《论语》的方法时,引程子的话说,如果不通读全书,“终是不浃洽”,说的应该是准确理解、融会贯通的问题。《家语》详于《论语》,所记全面,又有孔子言行的生动情节,与《论语》相比,显然更能展现孔子的人品和思想。已有学者通过比较研究,证明《家语》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价值甚至要超出《论语》。(杨朝明:《孔子家语·执辔》篇与孔子的治国思想,杨朝明著《儒家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齐鲁书社,2002。) 第三是,利用《家语》有利于解决早期儒学中的一些学术问题。《家语》保存了某些独一无二的文献资料,是研究孔子、孔子弟子及先秦两汉文化典籍的重要依据。(王承略,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价值,《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这些独有的文 献资料,有利于拓展对于孔子及其思想和有关学术问题的研究。例如:《家语》一书中有《弟子行》和《七十二弟子解》等孔子弟子的材料专篇,所列孔子弟子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人物有不同,经学者考证《家语》中所记弟子在许多方面显示出更为准确、可靠。(同上)这一研究有助于反思孔子弟子研究在资料运用及方法上的一些不足,进而开拓孔子弟子研究的新局面。同样,利用《家语》中的材料,可以推动因材料短缺而一直困扰学术界的“孔老关系”和早期“儒道”关系的研究、孔子的“五帝”“三王”观的研究等许多早期儒学问题。
王肃在《孔子家语》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生动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同时,由于该书保存了不少古书中的有关记载,这对考证上古遗文,校勘先秦典籍,有着巨大的文献价值。其次,由于王肃收集在书中的内容大都具有较强的叙事情,也就是说大多是有关孔子的逸闻趣事,所以,此书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首先,此书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我们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孔子面目的重要依据。第三,书中的许多故事和孔子的许多充满哲理的语言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古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公元前551年(一说公元前550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虽然出生于贵族之家,但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长大后做过仓库保管员、牲畜管理员等低级职务,以养活自己和寡母。在困境中,孔子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到处问学,渐渐以博学多能闻名。到三十岁左右,他开办了一所私学,便有许多好学之士前来求教。从此,孔子与教书育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大约到四十岁左右,他被任命为鲁国中都的行政长官,不久升任司空,后又当上了司寇、大司寇之职。五十四岁时,曾代理宰相三个月。孔子素有治国安邦之志,上任后很想有所作为,确也做过几件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事情。但那时鲁国的政治日趋腐败,孔子不受重用,他越来越失望。于是辞去职务,率领一批弟子周游列国,希望能遇上一位能实现自己抱负的贤明君主。他们一行历经艰辛,十四年间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七个诸侯国,但都没有得到任用。到六十八岁时,孔子已觉仕途无望,便转而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他回到父母之邦鲁国,一面认真整理古代典籍,一面广招门徒传授学术及自己的思想主张。孔子诲人不倦,在他的精心培养下,弟子们迅速成长,据称其门人当时多达三千,比较出名的就有七十多人。这些弟子及其后学努力传播孔子的思想和学术,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即儒家学派。
《孔子家语》的内容十分丰富,无法在这里一一缕述。相信读者细读这本书后,会对孔子的人格和思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目录 导读 孔子家语 相鲁第一 始诛第二 王言解第三 大婚解第四 儒行解第五 问礼第六 五仪解第七 致思第八 三恕第九 好生第十 观周第十一 弟子行第十二 贤君第十三 辨政第十四 六本第十五 辨物第十六 哀公问政第十七 颜回第十八 子路初见第十九 在厄第二十 入官第二十一 困誓第二十二 五帝德第二十三 五帝第二十四 执辔第二十五 本命解第二十六 论礼第二十七 观乡射第二十八 郊问第二十九 五刑解第三十 刑政第三十一 礼运第三十二 冠颂第三十三 庙制第三十四 辨乐解第三十五 问玉第三十六 屈节解第三十七 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本姓解第三十九 终纪解第四十 政论解第四十一 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 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 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
《孔子家语》的作者王肃,字子雍,三国时期魏国人,他遍注群经,皆被列于当时的学官。他的注经,博采众家,又有自己的见解,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一般认为,《孔子家语》是王肃为辩驳郑玄而作的伪作。但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西汉时期已有与《孔子家语》内容相近的《儒家者言》,可见,《孔子家语》不是王肃的一己之作,它是有来历的,其成书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编纂、改动、增补过程。不过王肃的成书之功不可磨灭,《四库全书总目》评此书说:“其书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
目录 上册 孔子家语 卷一 相鲁 始诛 王言解 大婚解 儒行解 问礼 五仪解 卷二 致思 三恕 好生 卷三 观周 弟子行 贤君 辩政 卷四 六本 辩物 哀公问政 卷五 颜回 子路初见 在厄 入官 困誓 卷六 执辔 论礼 卷七 观乡射 五刑解 刑政 礼运 卷八 辩乐解 问玉 屈节解 庙制 下册 卷九 本姓解 终记解 正论解 卷十 曲礼子贡问 曲礼公西赤问 附录:颜氏家训 卷第一 序致第一 教子第二 兄弟第三 后娶第四 治家第五 卷第二 风操第六 慕贤第七 卷第三 勉学第八 卷第四 文章第九 名实第十 涉务第十一 卷第五 省事第十二 止足第十三 诫兵第十四 养生第十五 归心第十六 卷第六 书证第十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