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教授黄玉顺探讨儒学:
在我的心目中,只有一个圣人,就是孔子。当然,我们自己也可以学着做圣人。长期从事儒学研究的四川大学教授黄玉顺在昆明真善美学术交流中心与儒学爱好者们就当代儒学的复兴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黄玉顺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其提出了影响广泛的“生活儒学”思想。黄玉顺就西方哲学与儒学的区别联系、儒学的本源等问题与大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儒家在政治上的规范是不是有等级性质呢?”蒋先生发问。
“你看到过没有等级的社会吗?”黄玉顺边笑边反问。“任何群体,从猴子开始,都是有等级的,只是等级的建构方式不同。必须承认等级是存在的,儒家要探讨的是要建构什么样的等级制度。”
交流结束后,本报记者对黄玉顺进行了专访。
云信:“五四”以后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哲学思想,儒学则有些没落。为什么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会出现儒学复兴的现象?
黄玉顺:儒学复兴绝对不是偶然的,当前全世界都面临着现代转型,而现代转型最突出的表现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和崛起。我们现在进行儒学复兴,正是要塑造自己的民族性表达,这是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型民族国家的崛起而必须的,所以出现儒学复兴,这是必然的。
云信:生活儒学如何面向普通大众,对生活产生一种指导,发挥出自己的社会效果?
黄玉顺:其实儒学并不高深,它从来都在积极地干预生活,以前如此,现在也如此,其实大家受儒学影响都很深。对生活的指导意义,我觉得主要是唤醒大家的仁爱和一种本真的爱。有了这种爱,其实生活中包括礼仪等都会变得自然而然,因为都是由此引申出来的。
云信:长期以来儒学都是与封建思想联系在一起,你怎么看待?
黄玉顺:长期以来我们只是在进行对传统的批判,但是没做继承和转换。这是一种自断我们文化命脉的行为,我们必须对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重新进行审视。
云信:生活儒学与当今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无关联?
黄玉顺:儒学对和谐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仁爱与和谐其本质是相通的,仁爱最终的目标也是和谐。目前我们党和国家的整个政策,包括面对国际、国内,我认为都是在秉承一种“和为贵”。
黄玉顺教授是我国儒学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现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儒藏》学术委员、《原道》学术委员。黄教授主要从儒学复兴的缘由、儒学复兴的两条路线、儒学的当代主义思考等三个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活儒学是黄玉顺教授所创立的一种儒学理论,是当代儒家的一个重要学派,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生活儒学作为一种当代儒学形态,意在发掘儒学所蕴涵的某些能够穿越时空、超越历史地域的观念,使儒学能够真正有效地切入当今世界的社会生活。生活儒学认为,这种观念就是“生活”或者“存在”的思想视域。这种思想视域是孔孟儒学所固有的、而为孔孟之后的儒学(自汉儒直至现代新儒学)所长久遮蔽的观念层级;后者作为轴心时期以后的形而上学,建构了存在者化的“形而上者—形而下者”的观念架构,但却遗忘了先行于此的生活存在。为此,生活儒学对汉语“生”、“存”、“在”、“活”、“道”、“天”、“命”、“仁”、“诚”、“圣”等一系列基本词语进行了系统的训诂考据,并对孔孟儒学思想进行了重新诠释。 因此,生活儒学的本源观念、或首要关键词就是“生活”。这种“生活”观念既不同于西方生命哲学、意志主义的那种存在者化的“生命”(life)观念,也不同于中国现代新儒学的那种同样存在者化的“生命存在”或“生活”观念。生活儒学的“生活”观念作为“存在”观念,是通过与西方现象学的平等对话而揭示出来的,黄玉顺因此成为最新研究领域“儒学与现象学比较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生活儒学与现象学的对话,主要涉及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E. Husserl)、舍勒(M. Scheler)、尤其是海德格尔(M. Heidegger)。生活儒学批判了海德格尔“存在”(Sein)观念的不彻底性、其“此在”(Dasein)观念对于“存在”的僭越、其“存在”与“生存”(Existenz)观念的分离,得出了“生活即是存在,生活之外别无存在”的思想结论,认为所有一切形而下者、形而上者皆源于生活、而归于生活。
由于对于儒学的这种“生活”观念的重新揭示、或者说是对于“存在”视域的重新发现,生活儒学充分地敞开了重建儒家形而上学、形而下学的可能,从而既避免了后现代主义的那种拒斥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也避免了“原教旨主义”的那种坚持传统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使得儒学传统摆脱了“魂不附体”(丧失了赖以存在的古代生活方式及其制度基础)的历史尴尬,能够重新进入当下的生活。
由此,生活儒学将人类全部可能的观念区分为三个层级:生活存在→形而上存在者→形而下存在者。这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层级结构是一致的,即:无→有→万物。(《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区别在于:《老子》将存在与仁爱对立起来;而孔孟儒学则认为,生活存在的原初显现正是仁爱情感,因此,惟有仁爱才是所有一切形而下者、形而上者的大本大源、源头活水。这才是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分野。这种思想被概括为:爱,所以在。
据此,生活儒学重新诠释了儒家的“性情”或者“情性”学说。传统的儒家形而上学设置了“性→情”的观念架构,也就是“本—末”(性本情末)和“体—用”(性体情用)的架构,甚至得出了“性善情恶”的判断。生活儒学认为,在孔孟儒学那里,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意义的情感观念,即:情→性→情。后一种“情”(末、用)作为“性”(本、体)之所发,只是一种形而下者的存在,即是一种可善可恶的道德情感;然而前一种“情”却是生活存在的直接显现,乃是存在者化的“性→情”的本源所在。这种本源性的“情”就是仁爱,也叫做“诚”。《中庸》所说的“不诚无物”是说的没有仁爱就没有任何存在者(诚不是物、却生成所有物,仁爱不是存在者、却生成所有存在者);“成己”、“成物”是说的仁爱生成主体性存在者、对象性存在者。
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暨2010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 ——企业家孔子故乡问礼行
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以前,到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的联合声明
历史的车轮缓缓驶入二十一世纪,这是个让世人举目的时代,中国用它的雄姿与伟岸诠释了其在世界的地位。中国的企业家们在改革的巨变中,在历史的转轨中成长起来,经历了艰苦的创业,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在新世纪的国际化浪潮中继续发展却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我们走得太快的时候,需要停下脚步,让灵魂跟上……
圣人孔子以谦逊的姿态向老子问礼求教,开创了他修养与学识的新境界,为世人所称颂。此次“企业家孔子故乡问礼行”活动便是继承和发扬孔子谦逊的作风,依托“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与“第七届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通过为企业家专门定制的儒学课程,帮助企业家心态归零、虚心请教,探寻儒学文化根源,体味儒学文化精髓,寻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良方。相信儒学文化将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中国企业家将在我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找到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新境界,中国特色的儒学管理思想将引领世界企业文化的新高潮!
感悟为天地正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教文化精髓!寻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