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故里 从偃师县坐中巴车南行约有20多分钟,就到了这个人口不多、颇为安静的中原小镇缑氏玄奘。207国道从镇中穿过。顺着挂在路旁电线杆上一块写有“玄奘故里”路牌所指的方向,我们沿着一条民宅前的小路,向树阴深处走去。路旁有一株被雷火烧焦但仍然枝叶茂盛的古树,树下一石碑上刻着“长生杨”,原来是玄奘出家后的习经之处。还未到玄奘故里,游人的思绪已经被玄奘精神所渲染了。下得一个小坡,路旁早已干涸的河道边,竖着一通石碑,一望竟然是“造纸河遗址”碑。原来这里就是蔡伦当年造纸的地方!从造纸河遗址望过去,便可看见坐落在百米外绿树遮蔽中的陈河村。路人告诉我们,玄奘故里就在村口。
玄奘故里坐北向南,分前后两院,依地势渐次升高。门口竖有赵朴初题写的“玄奘故里”碑。整个故居仿隋唐风格,青瓦白墙,朱门红柱,门口匾额上书“玄奘故里”,为季羡林先生所书。拾级而上,穿过汉白玉阙门,就进入了玄奘诞生和成长的院落。玄奘当年就诞生在前院的东厢房内,这也是他父母的居室。院内还有老树、古井、厅堂以及兄嫂居住的西厢房等。厅堂为前院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原为家中的会客之处,现为玄奘纪念堂,塑有玄奘及两个弟子的彩色泥塑。后院柳阴深处,安放有一尊汉白玉雕刻的玄奘坐像,慈眉慧目,光洁无瑕,寄托着家乡人民对玄奘的崇敬之情。
出得玄奘故里,南行百余米,就是安葬玄奘父母的西原墓地。墓地简朴幽静,墓碑是近年新立的。这就是657年正月十三日,玄奘在随唐高宗来到洛阳时,经高宗同意,与自己仅存的姐姐共同为父母迁葬的墓地。
此外,在玄奘故里,至今还保存有诵经斋、凤凰台、马蹄泉、晾经台等与玄奘有关的诸多遗迹。南距故居4 000米处,还有一玄奘寺。该寺又名唐僧寺,初建于北魏,原名灵岩寺。隋大业年间,幼年的玄奘曾多次至该寺听高僧讲经。取经归来后,玄奘曾至该寺看望僧众,改寺名为兴善寺,唐太宗、武则天均赐地重修。明代以后,大约受小说《西游记》的影响,称为唐僧寺。1996年,当时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来此,提议更名为玄奘寺,并亲题寺名。玄奘寺西边10多米处,为后人建造的纪念性墓冢——玄奘墓园。园内除玄奘墓外,还有玄奘弟子的纪念碑刻数十方。
提起玄奘法师,一般人们都会想到《西游记》中那位胆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的糊涂和尚。其实这仅仅是作者的虚构,就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而言,对其形象未免过于歪曲。史实记载的玄奘法师,不仅精通佛法,虔心求学,而且胆识过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智勇降逆徒 玄奘离开长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后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后,去一座庙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请高僧为他受戒,让他成为居士,于是就请玄奘帮他受戒。当他得知玄奘要远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发誓要帮助玄奘,随师父前往印度。
但经过几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来(在当时协助偷渡过境是死罪),怕惹来杀身之祸,竟产生了杀师叛逃的恶念。一天夜晚玄奘刚躺下睡觉,发觉有人正向他走来,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过来,又返回,又走过来,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经动了杀机。此刻,不论是厉声斥责,还是乞求饶命,都会激起石磐陀的杀心。于是玄奘静静地坐着,闭目不视。见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终于还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终于承认了。于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骏马,自己带着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马走向五峰。
大度义服外道
玄奘法师经过两年的艰险旅程,到达印度后,拜在著名的那烂陀寺百岁高僧戒贤法师门下,刻苦参研佛法,数年间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因此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但也因此招来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顺世外道自以为学问高深,无人可及,于是在那烂陀寺门前贴出五十条疑难经义,自称如果任何人能够破解得其中一条,就立即将自己的头颅砍下。寺中众僧闭门不出,任凭他大叫大骂。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门前, 扯下经义,不屑一看,遂讲解经义。外道面如死灰,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剑准备自刎。玄奘大度,制止住他,遂让他做自己的仆人。不久,玄奘由于要准备与小乘宗师般若鞠多的辩论,研究小乘经典,百思不得其解,听说那外道会讲解,于是便请他为自己讲解。外道惊异地说:“我是仆人,怎敢给主人讲经?”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没有学过,既然你精通,我就应该向你求教。” 待到那外道讲解完毕后,玄奘感激他,将他放走。经此一事,全寺众僧无不敬佩玄奘的渊博和大度。
龟兹辨经 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过龟兹,被当地盛情招待,事后玄奘去拜见当地地位最高的法师--木叉麴多。由于木叉麴多有点看不起玄奘,所以处处轻蔑,还说玄奘的西行取经是多此一举,于是在木叉麴多的庙里--神奇庙(当地语言的汉语意思)举行了一次辨经,由于木叉麴多处处狂妄自大,最后惨败给玄奘。经过这件事后,木叉麴多再见到玄奘不敢再坐着,都是站着和玄奘说话,以表示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