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是人写的,写出的历史,不一定是真正的历史。那就是,一切以自然为本,自然是标准,历史也是如此。历史是启迪,研究自然智慧思想和传播自然智慧思想,首先是先自己领悟和发现。
北京大学独创史、儒、易、兵、禅、道、医、艺八大教学模块。
山林子《历史智慧书》中提到:
历史绝不是指写出来的历史,历史就是历史,就在那里,没人能写!
历史记载并不能代表历史本身。
如果仅靠历史经验来生活,无异于一个背熟了台词的毫无任何自由的演员。
回顾历史,是为了今天的借鉴,否则历史将失去任何意义。
在我们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时间已经流逝有多远,历史终归是历史,她该发生的都已经发生了,没有人能改写和编造历史。研究历史的目的是借鉴今天。历史的意义就是告诉后人引以为戒,还能有什么。历史是悠久的,现今的人们研究历史,看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只要是人类的精典,都会启迪和引领人类进步,值得思考。山林子先生引导人类走一条自然宇宙的发展之路,真正进入自然、平衡、和谐的扎。写出来的东西,未必是真正的历史,书本记载的,难道就是历史吗?还有无法记载的东西,又在哪里呢?在自然里。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人和智者,他们在各种哲学思想的碰撞中,谱写出一部部引领人类进步的文学、科学、艺术、教育等作品。 “以史为鉴”,告诉我们,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一切都是过去了的。而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做人的基本道和德,修养与素质,需要人类自己去发现和提升。人类与自然本无区别,自然即自然,自然即智慧,自然即和谐,是悟出来的。
“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的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 秦始皇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一统天下的人,其内圣外王的帝王之学对当今企业领袖有深远影响。
朱元璋,缔造了辉煌的大明帝国,为后世留下众多可歌可泣的篇章,同时也留下许多的遗憾。 儒家的思想 一、孔子思想实质核心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发现了“仁”。什么是“仁”,子曰:“仁者爱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最无私的“爱”,“仁”就是人所具有的对“人类”的“大爱”、“普爱”、“广爱”,是产生“慈善”、“友爱”、“同情”、“爱护”、“怜悯”、“怜爱”、“利他”、“崇敬”、“关心”等等美好情感的源泉。“仁”是对“全天下”之人的“普爱”的表现、度量;“善”是对周围人的“爱”的表现、度量;“义”是对朋友的“爱”的表现、度量;“忠”是对在上之人的“爱”的表现、度量;“信”是对社会一般人“爱”的表现、度量;“怜”是对弱势对象的“爱”的表现、度量。孝是对父、母的“爱”的表现、度量;悌是对兄弟的“爱”的表现、度量等等。
“仁”是一个“兼爱天下”之人所应具有的品质, “纳百川、容万物、御宇内、临天下”。 孔子对人性(自然宇宙的属性)的这一重大发现,用于稳定社会、匡复社稷、改善民生。
“七十二贤人”;做到“有教无类”? “因人而教”? “不耻下问”?他要建立、完善、推广、传播他的学说,只有教育“在下知人”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这种需求成就了孔夫子成为一个最伟大的教育家和先知。
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他正直、乐观向上、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
相传先后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二贤人。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
二、孔子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三、儒家思想的基本命题 四、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
《论语》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言论集和代表性经典,有"东方圣经"之称,在塑建、构造华夏民族的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思想及言论活动中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主题:《四书》之《大学》精读 《四书》之《中庸》精读
《中庸》——中庸之道
中庸的“中”,即(自然、平衡、和谐)中正、适当、合宜、由于认识角度有异,研究者有不同看法。
中庸讲的是人之根本智慧,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让各种各样的人去掉差异而只取共同,(境界之美)即让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在无我中,发现真理。是一种境界。
子张做事有点偏颇,他称为“过”,而子夏做事则常有点底气不足,显得拘泥,他称为“不及”,在他看来,“过犹不及”,也就是“过分”与“达不到”这两者,都不能保持中道。告诫人们:可以满足个人欲望,但不要贪婪;人要保持庄重,但不要骄傲;人要有威严,但不能显得凶猛。(人是修来的,境界,就是一种美。欲望,就是深渊,贪心往往是痛苦和烦恼的根源。)缘分,就是一个基本的宇宙场,和道,就是一切顺应自然,在自然中,思想、语言和行动。)
万事万物莫不存在矛盾,一个事物本身也有内在的矛盾,自己和自己还有矛盾。人不断地在悟中发现真理的本相,实践中也能引领自己发现真理,坚持真理,用真理(自然智慧)指导自己,一通百通,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中,通用而不仅仅局限于人和事中,更不能只看人类自己,而是放在宇宙里思考,思考天的规律,地的规律,生命之规律。
五经包括了《易经》、《诗经》、《春秋》、《尚书》、《礼记》。导读五经,可领悟中国国学之博大精深。领会历史长河的变迁与人生变化的意义,汲起深邃的历史与人生智慧。 《周易》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群经之首,作为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哲学,作为中国思想的源头,华夏哲学的鼻祖,六艺之源;把诸子百家的思想演绎为易道,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只有仔细沉潜玩味,才能领悟易道的精神世界,确立新的生活方式。
《易经》首先作为占卜之书,中国文化中的巫术基因,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哲学理论基础。子曰:“洁静精微,《易》教也。”精读《周易》,重在领悟它的思维方式,学习"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之道"、"生生之谓易"、"变动不居"的思想与内涵,掌握周易智慧中万物蕴涵的道以及道的变化规律。 易经五行学说 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生克制化;
风水学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种有关环境与人互动的学问。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美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科学。 兵学 《孙子兵法》——天下第一奇书,百家兵法之始祖。当孙子兵法对应到企业经营时,得天独厚的超级战略、决战经典,成为企业界不可或缺的商战参谋。
《鬼谷子》——承载数千年中国谋略之精髓。《鬼谷子》专于具体技巧,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这是《鬼谷子》的精髓所在。 兵法十三篇精读
以孙子兵法为蓝本,精读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十三篇,汲取古代兵家战略思想精华,解析三十六计谋略智慧, 将兵家韬略的哲学理念运用于复杂多变的商业竞争,掌握企业生存发展之本,谋略竞争、智慧经营,缔造企业常胜。 禅学《佛法的智慧》
博大精深、圆融的佛法思想,开导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拓展了我们的思维空间;独特的修习方法与修习理论,开发我们的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给我们提供了行为的规范和指南。
禅的智慧与修炼 禅修是训练心灵最直接、最实用、最简单的方法之一。禅是智慧的、安定的、清净的。通过对禅的修炼,使人的心态升华到万物归零,以静制动,从容处理企业的发展。 智慧的源泉―《金刚经》精读 无边的智慧―《心经》精读
《金刚经》、《心经》作为佛教的经典,心法之集大成者,为一切凡圣悟心之法门,是修心的指南,开悟的钥匙;心法即佛法,见心即见佛;只有修其心,方能行其道。得道者,大彻大悟,超然凡生。
《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六祖惠能,中国佛教史与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传奇人物。六祖其人,身上凝结了人性粹美,展现人格的魅力,《六祖坛经》的思想已经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1000多年。 道学 道家的思想精髓
道家的世界观,深邃博大地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使人能够出乎其外,又入乎其内。 《道德经》作为中国古文化中对万物关系的精准把握和理解,独特的语言表达、概念的模糊性和词语的多意性增加了奇书的神秘;其来源于生活和万物,让人常读常新,实现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融合。逐字揣摩,领悟何为道、德、无为、虚静、柔弱、有无,更可领会老子的处世之方、对事物的观察之法、对欲及知的态度、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
庄子哲学思想 《庄子》内七篇精读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的内七篇就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庄子承袭了孔孟的智慧,老子的无为,以心灵为炉,熔铸整个世界、人生和历史,揭示了一种超越感觉的道,倡导人们追求一种超越人生困境和摆脱世俗偏见的精神境界。 医学
中医文化的哲学智慧
“上工治未病,以养生为先”,“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中医的本质,第一是“人”,第二是“生”。我们智慧的先民推崇“赞天地之化育”,追求“天人合德”的境界。 主题:《黄帝内经》的思想智慧
《黄帝内经》是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其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养生,是文化,更是生命哲学。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是顺其自然,以天地人三位为一体,符合生命规律的养生方法和理论。人体的经络运行规律与人体的生命状态息息相关,掌握其运行的规律,是中医学“上医治未病”,宗旨的由来。
道家相信人自身就是一座宝藏,最好的三品上药,是每个人都有的“精、气、神”,从“精、气、神”三方面来观照生命,这不仅从物质上的层面来解决生命体的问题,而且从能量、潜意识来解决生命体的问题。 艺学
水墨丹青--中国书画艺术赏析与鉴定 火焰神工--中国陶瓷器艺术赏析与鉴定 当代艺术—油画、雕塑、摄影的赏析 翡翠、玉石珠宝的赏析。艺术品的投资、经营与拍卖
文化修养与人生艺术 文化的修养与生活的品质 人生的艺术与人生的品位 琴-古琴欣赏:琴、棋、书、画,古琴为首。古琴文化是中国士大夫文化的代表。学习期间可以系统欣赏古琴大师的的琴艺演奏。 拳-太极拳:太极拳包含了传统哲学、周易的阴阳五行、孙子兵法、黄帝内经在内,有快有慢,有刚有柔,堪称中国传统国学的精华。 书-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为历代文人雅士所推崇。 茶-茶道知识: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则是承唐宋遗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