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访军旅作家李存葆
 
当年曾以《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而风靡一时的军旅作家李存葆,近些年却改变了自己的创作风格,走上了文化大散文的写作,用作家自己的话说,这叫“变一种调子歌唱”。他创作的《我为捕虎者说》、《鲸殇》、《祖槐》、《沂蒙匪事》、《飘逝的绝唱》等作品相继获奖,并在中国文坛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曲悲壮的赞歌

采访之前,我并未见过作家本人,只在电话中听到过他洪亮的带着浓浓山东口音的声音,听到是老乡拜访,他满口应允。当那天他一身便装微笑着站在我面前时,我的大脑竟一时有些“断电”,魁梧的身材,坚毅的面孔,炯炯的双目,好一个典型的山东大汉!与我想象中的赵蒙生式的白面书生相差太远了。在客厅里落座后,作家已笑吟吟地从厨房双手托两只茶杯过来,洁白的茶杯中飘荡着淡淡的清香。他把茶放在我面前,这才坐下来与我谈话,谈到上小学时因看他的《高山下的花环》而哭得头痛被老师误为生病强送医院的趣事,他爽朗地哈哈大笑起来:“又是一个哭的故事,算了,不提了,那都是过去的事喽!”作家虽不愿再言往事,但提起李存葆,不能不提到他的《高山下的花环》,那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故事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赵蒙生、靳开来、梁三喜、梁大娘、韩玉秀等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至今还鲜活在人们脑中。

1979年春,李存葆以作家身份赴云南边陲采访,后又到广西部队生活,在那里,他耳闻目睹了一件件豪情悲壮的故事,官兵们的爱国主义激情、铁骨柔肠,无时不在激荡着他的心,他热血澎湃,激情飞扬,十多万字的散文报告文学一蹴而就,见诸报端。1982年,在中国作协和总政文化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军事题材座谈会上,李存葆的《花环》选题得到《十月》编辑部编辑的认可。会议结束后,他没有回济南部队,在北京一僻静处,积蓄已久的激情势如开闸之水奔涌而出,仅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近十万字的《高山下的花环》脱颖而出。此文一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当时全国有74家报刊连载,50余家剧团改编成各种剧目上演,国内出版社相继出版了这部小说的单行本,累计印数达1100万册。继而,李存葆又创作出在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评奖中获奖的《山中,那十九座坟茔》。《花环》、《坟茔》先后被日、俄、英、法、美等十几个国家翻译出版。1989年美国嘉兰德出版公司出版了一套20本的世界文学丛书,其中就有《高山下的花环》。

一幅唯美的画卷

《花环》及《坟茔》所带来的激情如狂风后的海浪逐渐平复后,李存葆又写出了在全国获奖的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1991年《人民文学》11期开创刊以来的先例,首次以整本的篇幅又发表了其长篇报告文学《沂蒙九章》。这之后,作家沉寂下来,他在徘徊,在思索,他说:“最终印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伟大的是它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心灵之树上结出的圣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心智果实的长期积累。世界千变万化但文学艺术却能贯穿人类的起始和终极……”

在中国灿若长河的文化宝库中,散文,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怎样把这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呢?他感到了肩上的沉重,他站在九山之上,把视野投向了更为广袤的文化长河之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他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再塑民族魂!《我为捕虎者说》、《鲸殇》、《大河遗梦》、《祖槐》、《沂蒙匪事》等一篇篇洋溢着古文化韵味的大散文如轻舞飞扬,惊起文坛一帘幽梦,开始,许多人对作家的转型评价不一,但读过他的文章之后,又无不被文章中散发的时代气息和那隽秀、浩荡的文风所感染,连从来不选载散文的《中篇小说选刊》,也先后破例选载了他各三万余言的大散文《祖槐》、《沂蒙匪事》。

作家去年创作的大散文《飘逝的绝唱》是对《西厢记》的美学诠释,其思想内涵是对美的礼赞,是捍卫美的宣言,是对神秘而崇高的至真至诚至美的经典爱情的热情颂扬,它充满思辨色彩,文笔隽永,纵横无碍,文彩斐然,韵味十足。它集中体现了作家深厚的文学素养,唯美的美学观,浪卷千堆雪式的才情。

在这篇散文中,作家时而澎湃激昂,时而细腻委婉,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美是充满生命的人和物,绝色女子是上苍鬼斧神工的大艺术,美哉丽哉的爱情也需要审美家去鉴赏,去挖掘,去升华。这一切都离不开培植美的文化土壤,发现美的文化目光。爱美是人的天性,审美则需要文化,缺乏文化的审美,仅是一种表层而原始的欲的冲动,全然没有温文尔雅,而粗野的“审美”甚至把“美”放逐到娼妇的位置。

作家用雄奇而俏丽的文笔对《西厢记》的美学意蕴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飘》文笔飞扬,读之,对诗也有自己的见解,在写到诗与爱情时,他说:“在经典爱情里,诗常常是传情递爱的媒介,诗是情绪的色彩。空灵与和谐,是诗的生命。诗不是人的某一感官的享乐,而是全感官乃至超感官的精灵。”那精彩的见解,令人如饮醇酒。尤其对音乐,作家的见解更是独特:“音乐源自地母,发自天籁,出自心灵,大自然美妙的声音是优雅音乐的母体。”他还说:“音乐,以音和时间来表达人的情绪的和谐,它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有无限度的弹性,能变幻出无穷的花样,能纳得下无奈的内容……美的音乐,能使人的灵魂进行深呼吸,能使人超凡脱俗,让人在杳杳冥冥之中悟得灵性的奥义……”这些优美的文字,一丝丝,一缕缕,其清丽如清风鹤唳缠绕耳畔,又宛如大珠小珠叮咚落入玉盘,秀美雅洁,气韵飘逸,文采飞扬。读之,似有幽香袭人,沁胸透脾,超凡脱俗之感……读者面对的好像不是一个个方块汉字,而是一个个舞动着歌着哭着鼓呼着的鲜活的生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作家的热血像黄河般在奔涌,在咆哮,在欢唱,在扬珠溅玉。

一支时代的号角

作家是各式各样的,有的作家是书斋型的,有的作家是隐士型的;有的作家则是“号手型”的,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阵地上,用自己的号角奏响一曲曲时代的变奏曲,这样的作家的心是最敏感的,他们的眼睛也是多棱的,他们的脉搏是与时代紧紧连在一起的!李存葆无疑就是号手型的作家,他用一颗敏锐的心去真诚地捕捉这千变万化中的一瞬,然后付之笔端,变成那一篇篇意蕴深邃的作品。这一切均源于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源于他高度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

有次他到青岛部队和渔村采访,听到昔日“鲸鱼”经常出没而如今却行迹罕然,后来又看到电视上鲸鱼集体自杀的图像后,一种忧患在他心底升腾,那就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生态平衡问题,在这种意识促使下,他写成了一万八千字的《鲸殇》。此文刊出后,全国12家文学刊物竞相转载,后来在首届“孔子杯”散文竞赛中一举夺冠。黄河断流,作家为之动情,他眼前一直挥不去那一幅浊浪滚滚的、雄浑苍凉的、万马奔腾的黄河巨图,而如今它就要消失在苍茫的云海之间了……作家的心再也平静不下来了,他站在历史的交接点上以超越历史、时代和未来的独特视角去冷静审视黄河,创作了一万五千字的《大河遗梦》,用一个哲人深深的啜泣与超越黄河个体本身,带着哲学的思考与呼唤,深沉地思考着黄河文化的未来,此文再获第二届全国“韩愈杯”散文大赛一等奖。一篇篇作品的获奖,给他的文学殿堂又增添了几许辉煌,在这辉煌中,他有的只是一抹夕阳般的凝重,因为生活的积淀,已淡化了成功的喜悦。李的散文创作在题材上都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思考。在他的文化散文中,除了在解说历史事情和人物方面有着崭新的视角和精辟的见解外,意在以史为鉴,作出历史的反思,对道德尊严和人类理想发出强烈的呼唤。其大气磅礴,激越昂扬,开拓了现代散文的新境界。

一颗赤诚的心

李存葆虽为知名作家,但却十分谦虚,即使在我们这些晚辈面前,也从不以指指点点的方式谈话,而是以自己的写作感受和经验来娓娓相谈,与他谈话不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不论是哲学还是佛学,他思路敏捷,出口成章,时而背诵名家名句,时而引经据典,面对他的学富五车,我不禁肃然起敬,而作家却戏称只有初中文化……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有历史碾过的痕迹,每段生活内容都是时代背景的特写,而对于作家,由于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体现在他们身上会更深沉些,深沉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对生活的姿态。李存葆丰富的人生阅历孕育了他深沉的气质。

1946年,李存葆出生在山东五葆县一个半山半涯的村庄里,齐鲁大地传统的文化氛围给了他文学上的灵气,淳朴的乡风则孕育了他做人的正直和善良。1964年,他参军来到青岛驻军某部,一次偶然的机遇使他与笔结下不解之缘。1970年,他调任济南部队政治部宣传部创作室创作员,其间多次到边防部队体验生活,后来又到解放军艺术学院进修,再后来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副院长……一步一个脚印,他稳健地走着,“文品如人品”,正因为他的坦荡和正直,豪爽与热情,所以他的作品气势雄伟,跌宕起伏,洒脱豪放。

“胸有得失心常泰、腹有诗书气自平。”作家心胸豁达,待人真诚,从不矫饰矜持,虽名声“显赫”但从不炫耀,他拒绝一切平庸与诱惑,经常谢绝一些媒体采访,除去工作就是静心潜读中外名著,他惟一的爱好就是鉴赏书画和奇石。他是个一直恪守“文章乃寂寞之道”的人,他表面看来深居简出,其实内心有着中国文人惯有的清高,而这种人文品格的脱俗在物欲横流的大潮中是一叶逆水行舟的孤帆。

去年,是李存葆创作的丰收年,一部25万字的写书画家的长篇纪实文学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大河遗梦》也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最近,他以蟋蟀文化为题写的三万五千字的大散文《国虫》,也即将在《十月》杂志上发表。

握别作家,耳畔犹自响着他爽朗的声音,由此不禁想到那宽广深邃的大海,想到那蕴含无比丰富但却从不喧哗的大山,一个人只有站在时代的最高峰,其声才能震啸云霄,其作品才能千古流芳!回望那座青色小楼,心,顿生诸多感慨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