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北京80中校长田树林:正身育德是教师工作最高追求
 
一个学校的发展有很多方面的决定因素,但是教师队伍的质量是首要的因素。您刚才提到每年都会派一些教师到国外的高等学府进行研修,那整体教师培养建设方面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

[田树林]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这是学校以人为本很重要的内容。我们着眼于培养有理想、负责任、会学习、善合作的创新型人才。学校一切工作目标都要朝着这一点去努力。但是我们在学校工作中发力的地方,最关键的着力点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80中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是宽容大爱、严谨治教、恒学善言、正身育德。正身育德是我们教师工作的最高追求,我们要以自身高尚的师德,以我们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来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好,让他们在学校能够懂得成人的道理,做人的修养,让他们有理想负责任,将来为社会作出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觉得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主张教师的自主发展,特别是80中拥有一支很优秀的教师队伍,特级教师、市级骨干、市级学科带头人,数量也是比较大的。我们整体的教师队伍建设怎么能实现教师队伍的目标?我觉得是需要搭建平台的。教师的成长也需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氛围、环境,特别是教师成长学习的氛围和情境,让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中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内心的感受程度。

[田树林]所以在80中有教师自主发展中心,这是一个群众性的学术组织,虽然我做这个中心的主任,但不是以校长的身份,我们这个中心还有一个执行主任,我们还有一位博士来担当秘书长,这个不是下属学校,比如教育处、教务处,它是一个群众性的学术组织,在这个组织中,教师进入是自愿的。组织的基本单位是课题,大家对某一个课题感兴趣来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几个人志同道合、志趣相同,我们用课题的形式组织起来,你的课题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那就可以被批准进入这个中心。同时这个中心还聘请大学教授甚至国际上在教育管理、教师培训方面的专家进入到我们的中心来进行培训。在这个中心,我们有两个已经操作的比较成熟的项目,一是我们和首都师范大学共同培养教育硕士的研究项目,我们是首都师范大学培养教育硕士的一个基地,这个教育硕士有两个导师,一个是大学的导师,再一个是我们学校提供的导师。我们这个导师也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要培养、要带硕士生,另一方面他们又和大学的指导导师又是一个共同研究体,我们的老师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他们还可以跟大学教授加强交流,他们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去听大学的课程,也可以来申请硕士学位等等,他们自身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发展。

田树林:培养每个学生有一个痴迷的领域和一项浓厚的爱好

田树林说:“我们尊重学生个性,号召学生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文体特长,我们认为创新人才在某一个领域的创新,将来成才,他一定是有一个自己痴迷的领域和一项非常浓厚的爱好”

[田树林]我们对所有学校特长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等等。比如说我们的艺术课程,这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我们有校本化的整合,全体学生都要上艺术欣赏课,包括舞蹈课等等。比如在这方面体现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成果,我们学校的舞蹈团也是在北京市舞蹈比赛当中连续获得一等奖的社团。但是这个社团,高中学生每年舞蹈特长生只有4名学生,整个舞台参赛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是三四十名,这些学生是他们通过舞蹈课选拔出来的,在舞蹈课上他们得到老师的培养,这些孩子去参加比赛获奖的。看到这点我也看到全体学生在艺术教育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另外,我们为什么要注重文体特长、艺术课程等等这些东西?我们觉得这些课程激发孩子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再有我们尊重学生个性,号召学生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文体特长,我们认为创新人才在某一个领域的创新,将来成才,他一定是有一个自己痴迷的领域和一项非常浓厚的爱好,所以我们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创新人才,我们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我们鼓励学生要在某一个领域有持续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能坚持这些活动,并且能使自己有一项文体特长,能培养自己这些,而且能够持续的演练。这些起点并不高,但是我们着重的是持续,是他的痴迷,能坚持,同时我们号召的是乐于,是他愿意感兴趣、快乐的去做这些事情。我想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就不是一句话了,所以我们注重学生这些特长生的全面培养和所有学生的特长的培养和教育。

田树林:学校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 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田树林说:“80中是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把它具体化,提出四个达到的基本标准。”

[主持人]学校的教育主体终归还是学生,学生生源和学生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与低,那我们知道有很多特长生,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田树林]80中是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未来社会需要有理想、负责任、会学习、善合作的人才,基于这个目标,怎么把它落实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课程中来培养他们,我们觉得艺术、体育、科技教育这些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我们重视这些方面的培养。在我们学校育人目标下,我们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具体标准就是集中表现在我们要求我们的学生应该有一个“四有”标准,这是实行创新实验班提出来的。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把它具体化,提出四个达到的基本标准。

[田树林]我们要求学生在三年高中生活至少读50本好书,并且至少涉猎6个领域。其中在每个领域中要求学生们应该有一本乐于精读的经典代表作。我们会把这个作为创新人才的最基本的达标标准。第二个有,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痴迷喜爱的研究领域,并且乐于不断的进行探究活动。第二个有,就是要有一项文体特长,能够每天坚持30分钟的演练,并且能在学校此项活动中成为骨干。第四个有,我们要求我们的创新实验班学生应该有一项为他人服务的实践活动,并且能享受其中的自豪与快乐。

[田树林]比如在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校管乐团,这些孩子们有管乐特长,他们是集中编班的,这个班在乐团指挥和班主任的引领下,他们努力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去做。其实我们在特长生培养,无论是管乐、体育、科技特长生方面,我们注重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这些特长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我们的管乐团,这些孩子们在连续两届中学生文艺展演中动获得管乐组的第一名。另外,这些孩子们平时的德智体得到学校老师们全方位的培养,在做人方面,在组织纪律性方面,在各个学科的文化学习上都有很好的发展。比如我们的管乐团,我们2008届毕业的管乐团,这个班高考的平均分,管乐特长生招考时可以降低分数,有一些孩子分数是不太高的,因为照顾到乐器的需要,但是这些特长生的孩子们,经过三年之后,他们在高考中,高考平均分超出了北京市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的32分,他们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他们的学弟学妹,2009年高考平均分超出了北京市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的34分,就说明他们在学业上有很好的表现,这体现了学校、老师们是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角度注重特长生的发展,因为特长生不是学校争得荣誉、得奖牌的机器,应该让孩子们借助他们的特长,在80中有很好的发展,我们要给他们全面的培养。

田树林:坚持四个为本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成功
田树林说:“ 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发展,也就是说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主持人]80中在国际合作方面确实成绩斐然。一个学校的发展好坏和整体教育理念,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和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那给我们介绍一下80中这方面的情况。

[田树林]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发展,也就是说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我们在学校内主要坚持四个为本:学校教学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本,也就是说人才培养以能力为主;学校对外关系我们以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为本。具体的说,学校办学以人为本,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我们重视人的建设,重视人的素质、品位的提高,立足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到人人成才,人尽其才。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成功。

[田树林]在办学过程中我们要以教师为本,就是依靠广大教师的力量办好学校,尊重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人才培养中,我们以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本,我们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养成学思结合,求真善行,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升学的需要,我们更要注重学生一生的成长需要来育人。我们育人为本,体现在学校对外关系上,我们以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为本,也就是说我们尊重社会家长的多元需求,主动赢得社会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创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育良才方面作出努力。

[田树林]另外,我们追求和谐发展。和谐主要体现在发展与创新的统一,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全面协调发展,而不是某一个方面,只抓升学率等等,我们是追求它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受教育者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个性特长全面协调的发展,同时注重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让孩子们不仅学习好,更重要的是让他成人,要懂得为社会承担责任,为家庭、为社会能够有做出奉献的精神和奉献服务社会的能力,我们注重这方面的培养。

[田树林]这个和谐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校园内人与人的关系,要做到教师和干部之间的干群和谐;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和谐。我们在和谐氛围内共享教师文化。再有就是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和谐、课堂的互动,师生的相互尊重,特别是我们尊重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促成他们在学校健康成长。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