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陈学昭:在鲁迅影响下成长的作家
 
鲁迅先生在1925年9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晴,上午往北大取去年十月份薪水……下午素园、丛芜、霁野、静农来。峰旗良充来。季市来。小峰、学昭、伏园、春台来,并赠《山野掇拾》一本。夜长虹来。夜半大雷雨。”

  学昭即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女作家陈学昭,原名陈淑英,浙江海宁人,1906年生。这是她第一次见鲁迅。早在1922年上海爱国女校念书时,她就参加了文学社“浅草社”。1924年,《时报》主笔戈公振在报上开设妇女解放问题的征文,陈学昭悄悄地写了一篇《我所希望的新女性》,署了“学昭”的笔名寄去,寓学习昭明之意,十八岁的她喜欢读《昭明文选》。文章登出来了,从此她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与北新书局的孙伏园、李小峰有了往来。北新书局是在鲁迅的帮助下开办的,设有“语丝社”,编辑出版《语丝》周刊,孙担任书局经理。这年,应孙的邀请,学昭参加《语丝》的年会,到了北京,并在适存中学教书。

  刚到北京不久,孙伏园、孙福熙(春台)兄弟约了她和李小峰一块儿去看鲁迅先生。一进门,鲁迅正从楼上走下来,见到陈学昭就笑着说:“啊,三先生的朋友来了。”三先生即鲁迅的小弟周建人,两年前,学昭向《妇女杂志》投稿,认识了他。有一段时间,学昭在上海以投稿拿稿费谋生,就搭伙在周建人家,常听他谈论绍兴和鲁迅。并由他推荐,学昭去绍兴女师教了一个学期的书,去看过鲁迅的老家。

  这天,前来拜访鲁迅的文学青年特别多,孙福熙送一本《山野掇拾》给鲁迅,话题自然转向了文学创作。鲁迅的热情给陈学昭留下深刻印象,此后,她常和文学青年相约去拜访鲁迅,有时就在周家吃饭。朋友们总是把她安排坐在鲁迅的对面,饭桌上几乎每餐都有一碗自做的霉菜梗,鲁迅常劝她尝尝。原先她不喜欢吃,慢慢地竟吃上了瘾,觉得非常鲜美,后来自己也会做了。

  《京报》副刊的主笔是孙伏园,是鲁迅发表作品的一个重要阵地。仅1925年10月份,陈学昭发表在《京报》副刊上的就有《白云庵》、《谈国庆》、《北京的音乐》、《北海浴日》等七篇散文。因而,年轻的陈学昭成为当时受鲁迅最为关注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名字便经常出现在鲁迅的日记中,或称“学昭姑娘”、或谓“学昭小姐”,有时直唤“学昭”,共有二十多处。

  在鲁迅鼓动下赴欧留学,归国时在鲁迅家搭伙

  1927年春,上海处于白色恐怖之中,革命者处境危险,鲁迅兄弟鼓动陈学昭暂避国外留学。学昭编成两本散文集《寸草心》和《烟霞伴侣》,支取了版税,于当年5月随郑振铎等人去了法国。途中,她给鲁迅先生写了一封平安信。在巴黎,她收到鲁迅的信,遵其勤工俭学的嘱咐,一边担任《大公报》的旅欧记者,一边求学。

  1928年10月,陈学昭第一次回国,到达上海的第二天即去景云里看望鲁迅、许广平夫妇。鲁迅先生赠她一本《朝花夕拾》和几册《奔流》杂志。几日后,她从海宁老家返沪,跟以前一样住在茅盾夫人孔德氵止家(此时茅盾在日本)。沈家的后门斜对着鲁迅家的前门,因此,她搭伙在鲁迅家,中饭、晚饭跟鲁迅、周建人两家人一块吃。席间,他们常常谈论人生和文学。

  在鲁迅家搭伙的日子里,陈学昭感受到鲁迅的博大和平易,感到了在长辈身边的温暖。1929年,她在一篇散文中记录了一个片断:那一天在鲁迅先生寓中吃晚饭,席间谈起源源回国的艺术家。画师呢,说是经过红海的时候,天气太热,油画上的油都融掉了;雕塑家呢,说是经过地中海的时候,石膏都脱掉了,所以艺术品毁了,带回来的不多。报上说他们是“态度从容,颇有学问的样子”。讲到这儿,鲁迅先生呷了一口酒,笑着说:“学问会从态度上看见的么?”陈学昭笑着接口说:“白纸上写的黑字,经过地中海与红海的时候,倒并不溶去脱落!”鲁迅微笑着点点头。

  面对鲁迅先生,学昭无话不谈,深受着教诲。她整天伏案写作,写出了《忆巴黎》、《欧游杂记》等散文,修改了长篇小说《南风的梦》。这些作品,多数给鲁迅先生看过,他提出很好的修改意见。在这里的两个多月是她的丰收季节。

  1929年1月18日,鲁迅夫妇听说学昭重去法国留学,便邀去“中有天”餐馆吃晚饭,为她饯行。周建人一家也去了,还有柔石等朋友。大家围着大圆桌坐着,非常高兴,一个劲地劝她喝酒,一小杯,一小杯,学昭喝了不少酒竟一点儿不觉得有醉意。第二天,她去向鲁迅夫妇等人辞行,又开始了漂泊生涯。

  在巴黎,她跟鲁迅写信很多。4月15日,鲁迅在日记中记载:“……收学昭所寄照相一枚……”鲁迅先生也常汇款托她购买一些有木刻或铜版、石版画插图的书籍,因为学昭有外交部的记者证。她还和同学组织了一个有名无实的“书店”,以此购买新书有百分之二十的折扣,目的是为鲁迅先生省一点钱,多买几本书。学昭常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消磨,买到书后将书和发票用挂号信寄给鲁迅先生。鲁迅在日记中有记“上午收学昭代买之书”等句,对买来的书很满意,却常为书价的便宜感到奇怪。

  这年初夏,学昭最亲近的二哥病逝,她想着给家里寄一笔钱,但在国外汇款很麻烦。她在给周建人的信中转达鲁迅先生,请他帮助。不久,周建人复信给她说,已汇三百元给她家中,此时周建人经济负担很重,显然那是鲁迅先生的钱。

  1931年春节前,学昭在寄拜年信时,寄去了一张新婚合影照片。鲁迅先生十分高兴,在1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午后得学昭、何穆合影照片,巴黎发。”1934年11月,陈学绍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兴冲冲写信告诉鲁迅,正处于险恶环境中的鲁迅先生仍不忘记回一封短信祝贺她。

  在鲁迅影响下成长为女作家

  1935年7月,陈学昭学成归来不久,特去上海看望鲁迅和许广平。这时他们住在山阴路的一所石库房里。学昭见鲁迅先生苍老了许多,头发已灰白,正患着病,便劝他易地疗养,以避免一些争论不休的纠缠。

  这天,她送给鲁迅先生一双小木鞋,那是法国奥凡业省的特产,因为上次她回国时,鲁迅先生曾跟她谈起过,说欧洲的童话小说里常提到它。鲁迅先生拿着小木鞋,问到法国人的风俗人情,显得很感兴趣,并且指着右边靠墙的两个玻璃大书橱说:“这里面有很多你代我买的书。”然后告诉她:“现在国内的情况很复杂,慢慢地你就能体会到了。”

  6月26日,鲁迅日记记载:“昙,风。午陈学昭、何公竟招午餐于麦瑞饭店,与广平携海婴同往,座中共十一人……”何公竟即陈学昭的丈夫何穆。这是学昭为鲁迅夫妇备的一次答谢宴会。在这前后的几个月里,鲁迅在日记中隔三差五记录着“得学昭信”、“学昭来”等句。

  1936年9月17日,学昭特意到上海看望鲁迅。在楼下,许广平悄悄地对她说:“你去劝劝大先生注意休息。”上楼去,她问候鲁迅:“大先生身体好么?”本来他头靠着坐在藤椅上,见到学昭,便一下子坐端正了,回答:“很好!很好!”学昭谈起法国人用人工气胸治疗肺病的方法。鲁迅“嗯、嗯”了两下就扯开了别的事情。想不到这竟成了永诀。10月21日,她突然收到孔德氵止的快信:“大先生在今天天未明时逝世了。”第二天,学昭随孔德氵止去万国殡仪馆瞻仰鲁迅遗容。她望着安卧在翠柏丛中那张慈祥的脸庞,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她两眼模糊了……

  1938年8月,陈学昭怀揣一张重庆《国讯》周刊的记者证作客延安,先后见到了张闻天、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在《国讯》和香港报刊上发表了长篇通讯《延安访问记》,客观地介绍了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情况。1940年初冬,陈学昭一家离开重庆到达延安,开始革命生涯。她应邀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了毛泽东的著名讲话。毛泽东曾当着许多人的面,夸奖她“又是文学家,又是教育家!”后来,她在周恩来的鼓励下,写出了自传体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1979年出版该书的续集),这是她的代表作。解放后,陈学昭回到浙江工作,先后写了《春茶》、《土地》等小说,并有《蔓草拾零》、《天涯归客》等散文集出版。

  陈学昭是在鲁迅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女作家。她的早期作品多抒发对人生的厌倦和对未来的追求,体现了“五四”后青年知识分子寻找真理的一些侧面。1991年10月,陈学昭逝世后,她的遗作和与鲁迅的来往信件,遵其遗嘱全部存放在上海鲁迅纪念馆里,该馆特辟“陈学昭专库”。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