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的母亲
胡雪岩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对胡雪岩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他的母亲——金太夫人。 胡雪岩的母亲从小就跟他讲,到私塾里面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吵闹;替人家放牛,要好好看管,不要只顾着自己玩儿;出去当学徒,要听老板的话,要把老板交代的事情做好……胡雪岩从小就是在这样朴素的耳提面命下,慢慢成长起来的。 一个人要包容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不能事事计较,不能总是要求别人。除了言传之外,胡雪岩的母亲更加注重身教。 面对窘困的家境,金太夫人从来没有在胡雪岩面前抱怨丈夫早早离世,使得孤儿寡母无人照顾。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胡雪岩像往常一样到野外放牛,走进亭中,他发现里面有一个挺大的蓝布包袱,上前伸手摸了摸,硬邦邦的,又掂了掂,分量很重。他不禁好奇,于是打开了包袱,把胡雪岩吓了一跳——包袱里面全是金银财宝。一种反应是母亲的教育,胡雪岩明白,这些东西既然不是自己的,就一定不能拿,而且失主此时也一定是着急得要命,肯定在四处找寻遗失的包袱,所以他决定原地等待失主。胡雪岩见失主来了,并说得分毫不差,就把将包袱取出还给了他。 母亲与人为善,只要能够帮到别人的地方,她一定会尽量地去做,而且从来不要求什么回报。金太夫人的这些行为,深刻影响了胡雪岩的人生态度,使他一生受用无穷。所以胡雪岩一生非常感谢他的母亲,对母亲始终十分孝顺。
张謇的母亲金氏勤俭持家,常说:“贫富有命,勤苦所能自给,何至仰人鼻息苟延残喘!”丈夫经商外出,一切家事由她调理,家人40余口,耕田纺布,人无废惰。 张謇四五岁时,她教子识字,上学后责课尤严,每晚必命诵说白天所授内容。偶贪玩必遭痛打,说:“一生困苦,从小立志,若如此贪玩就没有希望。”所以张謇不敢荒废。但她也善解人意,若张謇弟兄俩出游回来,必问其行学到了什么。父亲体弱多病,她教儿子当多劳动,父亲很辛苦,没有人代劳,弟兄俩可一人读书,一人下田生产。 张謇16岁那年开学,母亲叮嘱:从此要为好人,秀才不易作也。张謇在江宁孙云锦、吴长庆下工作,年终得不薄的酬金而归,光绪四年(1878)十一月十五日,吴长庆差人抵常乐,赠张彭年夫妇银20两及米面、果品,母亲金氏嘱张謇:“你何德于人而愧拿此钱,要懂得君子不轻受人恩。记住:你将来一定要报答人家。”每次出门母亲总叮嘱:“你性格刚直,恐得祸,一定要谦虚谨慎。”父亲见佣人所为不当易斥怒,她便劝夫:“他们也是人子,你儿子做事难道都好的?”张謇得优贡而乡试被黜,人家为其抱怨叹息,母亲说:“物太盛不祥,享虚名者折福,你是田家之子,不变修德。” 母亲在张謇幼年时即督促其用功习读,张謇稍大后,母亲深悉“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之道理,嘱其处友一定要谨慎,有所选择,要求“所与游,必问其何人,近者察视,远者参询,辄能决;是其贤也,则喜,至必加敬礼;不贤邪,戒勿与近……不贤邪者,其人后果往往败。”她的教诲和严督,使张謇幼时发愤好学,且品行端正。 1879年母亲病重,张謇闻讯归家侍候,十一月十八日母亲金氏病危,临终她勉励儿子并叮嘱:“你父年老了,要多孝顺父亲。我平日所言所为你们都有知道,要记住,一生学不尽也。有不做讳忌之事,就勿需做佛事。有钱必先还债,穷人要周济,改变贫乏。有良师益友,乞求数言以永吾生平之苦。” 说完溘然去世,终年61岁。张謇悲痛欲绝:“余兄弟遂为无母之人矣,痛哉!痛哉!”日后十天内,张謇泣泪撰写《金太夫人行述》。金母的人品示范和循循善诱,对张謇的一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与父亲张彭年相比,母亲金氏的教育方式更细致、更具体。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左右着孩儿行为,一点一滴浇灌新苗茁壮。张謇的母亲那安贫乐道、诚实厚道、独立自主、艰苦勤俭、乐善好施等优秀家风、人品、精神,从小薰陶影响着、决定着张謇一生的成长、发展和成就。
陈嘉庚的家庭,是中国从独立国家逐渐向半殖民地沉沦过程中的华侨家庭的典型。陈嘉庚从小是他孙氏母亲一手抚养长大的。 孙氏深明大义。陈嘉庚十四岁那年冬天,村民为建屋争议引起械斗,打死十多人,焚毁房屋十多间。关键时刻孙氏挺身而出,报告地方官予以阻止,事态终于没继续扩大。但各角头村民间已结下仇怨。第二年秋,械斗复发,又是孙氏拿出自己二十多年来勤作俭用的数百金积蓄,抚恤双方死难家属,代赔双方遭受的损失。这两次妥善处理家乡械斗事件,使孙氏赢得乡里人民的好评,也使陈嘉庚深受教育。母亲言传身传,潜移默化,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重公利、重道义”义利观和“金钱如肥料,散播乃有用”金钱观的种子。 陈嘉庚童年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所幸母亲出身农村,克勤克俭,既能下田,又能下海;坡上的几亩园地,自耕自种;滩涂的几片蚝堆,自养自剥。童年的陈嘉庚身架结实,手脚伶俐,而且秉性朴实憨厚,喜爱劳作,七、八岁就成了母亲的好帮手。正是在劳动中,培育了他关注人民、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马寅初的母亲爱莲,常常在院子的花缸里养一些荷花,荷花入夏始开,不与百花争春;退居池水,不与群芳争艳的谦德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超凡绝俗的品性一直感染和熏陶着马寅初。
提起霍英东,在香港和大陆几乎是家喻户晓。他是香港列富豪榜的十大企业家之一、知名的爱国人士。但就是这样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却有着艰辛的童年和传奇式的身世。他是怎样从一个水上人家的穷孩子,成长为一个热爱祖国的知名人士呢?这多亏他有一个意志坚强、品德高尚、勤劳精明的好母亲! 霍家原籍广东省番禺县,英东的祖父霍达朝依靠一艘帆船,往来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水网地区,做货运生意,以维持生计。清未,举家迁到香港维多利亚海湾,生活还过得过去。到英东父亲霍耀容(又名霍北)的手上,则靠租船做货运生意养家糊口,加上他体弱多病,家境每况愈下。 1920年夏季的一天,霍英东的两个哥哥(一个13岁,一个11岁)随同母亲和叔父乘驳船从避风港出海接运货物。在返航途中,台风骤起,巨浪掀翻了霍家的驳船,四人全部落水。刘三抱住一段残橹,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尚成的儿子被风浪吞噬,悲痛欲绝。当她被救起时,已昏迷过去。霍母醒后,面对着无情的大海,发疯般地呼唤着两个孩子的名字……霍英东那时尚未出世。两个孩子的惨死,给霍耀容以沉重的打击,不久便在悲伤中离开了人世,时年30多岁。因为家中没有钱,只是草草地埋葬在青衣岛上。 连遭不幸,给年轻的霍母以沉重的打击。一些好心人劝其迁回内地老家投亲靠友。但刀子思之再三,认为这不是出路。当时,对穷苦人家来说,唯一可行的,就是挺起腰板,依靠自己,才能挑起养育三个孩子的重担。 霍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子,一旦深思熟虑,认准了的事她就不再动摇。为了改变生活环境,不让子女再被大海吞噬,霍母决定结束在海上漂泊的生活,上岸定居。她带领子女迁到湾仔贫民区,在石水渠街一幢破旧不堪的三层楼里租了一个床位大小的地方,开始了新奋斗。 霍母虽不识字,却精明能干。上岸以后,她一面替人缝衣挣钱,一面又冒着风险,继续经营驳运生意。尽管连遭横祸,但毕竟驾国就熟。为了生计,她别无选项择。霍家自己没有驳船,霍母就与外海的储运煤炭的轮船货轮接洽,做中国经纪人,从货主那儿把生意接下来,然后将货物分给舢板客驳运,从中赚取微薄的佣金。 霍母这种遇难不惧,勇挑重担的大无畏气概,对造就霍英东的坚强意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霍英东6岁开始上学。入学前,母亲为其举行了启蒙仪式,煮菜了三个红皮鸡蛋,说吃下去,升学考试能够连中“三元”。同时,她又用棋子饼和葱供奉孔子,之祈求圣人赐给霍英东以聪明。 霍英东进了帆船同业义务。那是一所免费学校。水上人家的子女是很少上学的,入学后能完成学业的更少。可霍母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做驳运生意,让儿子当个帮手,那当然轻快些,但只图眼前,势必要耽误儿子一生的前程。做母亲的有责任培养好下一代,不仅不能让儿子轻易退学,还要送小女儿上学。她暗暗下决心:宁肯自己吃苦,也要让儿女读书。 霍母,既为英东的自强上进、成绩优良而感到高兴,同时又严加管教,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 英东从小爱好运动,有时一玩起来,就顾不上读书学习了。刚上学时,喜欢同小伙伴到石水渠公园口陡斜的石栏杆上打“出溜滑”。有一次玩得起劲,把裤子都磨破我。转到敦梅小学后,他特别喜欢踢“足球”(橡皮球)。下课钟声一响,就飞跑出去抢占“球场”(学校附近的空地)。没有球门,脱下衣服两边一放当球门,有一次玩到天黑,慌忙之中竟把当救门的衣服忘了带回家。进了皇仁书院书之后,他什么种类的球都喜欢。因为太贪玩,影响了功课,耽误了帮助母亲记帐、送发票等事。 为了使儿子认识到爱好运动有益,但贪玩有害的道理,霍母曾多次把英东叫到面前,提出严厉的批评,并启发英东克服贪玩的毛病,做到合理支配时间,把书读好,将来干一番大事业,为穷苦人家争口气。这使霍英东受到很大的教育,并为后事业的居功奠定了思想基础。 英东在皇仁书院读到第三年,高中快毕业了,不料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进犯香港。皇仁书院被迫停办,英乐的学业就此中断。美好的愿望化为泡影,霍家母子伤心极了。 香港被日军占领后,百业萧条。香港一夜之间变成了人间地狱。霍英东失学了,霍母和人合伙购置的小火轮也被日军“征用”。霍家的生活失去了依靠,艰难万分。 首先遇到的就是粮荒问题。日寇将商民存仓米粮尽行没收,实行配米制药厂度,按人口售粮,每人每天只给六两四钱。至战争中期,香港被盟军严密封锁,粮荒更加严重,日寇停止了对总能市民的配给,粮价飞涨,饿死者不计其数,到处是讨饭的难民。 经受过天灾考验的霍母,在人祸面前也毫不畏惧。她决心带领子女渡过难关。在靠变卖衣物度日也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霍母和三个子女四处寻找代食品,比如木薯粉、番薯藤等,经过自己加工后当食品。到后业,就连这些代食品也难以弄到,饥荒到了吃上顿愁下顿、度日如年的程度。 为了活命,霍母只好同意英东去卖苦力。她帮他找的第一份差事是在一艘轮船上做锅炉加煤工。为是英东才18岁,由于营养不良,面黄肌瘦。而烧锅炉又是一项力气活,雇主见力难难任,没干多久就将他辞退了。过不久,霍母又花钱托人把英东送到太古船坞抡大锤打铁。天真的英东想通过打铁练出劲儿来,因为体力不够曾是他被辞退的原因。哪里知道连肚子都填不饱,又怎能干重活?这打铁非同小可,不仅要费力,而且要锤锤打得准,一失手就可能出事故。他实在干不了这份工作,又被调到风枪铆钉处。他拎起那“叭叭”直响的风枪,震得双手抖个不停,还是干不了。霍英东又失业了。紧接着,霍英东加入了修建启德机场的苦力行列。由于吃不饱,加上过度的体力消耗,他险些出了大事故。有一天,英东搬了一个50加仓重的煤油桶,一时手软,桶从上面滚下来,把他的一个手指骨压断了。工头可怜他,重新派他去跟一位修理货车的技工当学徒。他不甘心仅仅当个修理工,一心想学开汽车,没想到,有一次他偷偷去开货车,却撞到另一辆汽车上,结果被赶出了工地,又失业了。一次次地找到工作,又都因为各种原因而被一次又一次地辞退了。 战乱饥苦,返回内地有困难,英东找工作又不成,怎么办?霍母再次犯愁了。 摆在霍母面前的难题,是如何找到一条出路,以解决生活来源和英东的就业问题。于是,又想办法开店经商。但开店谈何容易,租房,办货,要有足够的资治通鉴本,自己的一点积蓄已在粮荒之中用光了,独家经营肯定是难以办到的,只有联营才有可能。霍母又和英东反复商量后,才决定联营开办杂货店,冒早风险。 霍母干了半辈子的驳运生意,很有活动能力,且有一定的号召力。她倾其所有,联络了13户水上人家,集资数千元,在湾仔坚拿到西鹅颈桥合租铺,开了一家杂货店,取各“有如”。合伙人都不识字,一致同意让霍英东来管理店面。英东念过十一二年书,记帐自算帐正好派上用场,大家都信得过他。 这家杂货店很小,门面不到一丈宽,但地点好,原是香港最早的商业区,就在市场旁边,买卖方便。没想到,这家小店却成了霍英东一生从事商业活动的开端。 霍英东在这家小店里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母亲不时到店里帮忙和查看,并在业务上对他进行现场指点。母亲常对英东说:店铺虽小,学问无穷。从谈话、称秤、算帐、包装到收款,从商品的质量、价格、销路到顾客心理,处处都有文章。对于这些教诲,英东都一一领会,并牢记在心。 霍母开办这个小杂货店,使霍英东得到极好的锻炼,为他以后步入商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独树一帜的大企业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霍母在极端艰难困苦之中,把小儿子霍英东一手抚养成人,培养他读书并教他经商之道,使其成材。可以说,没有霍母的精心抚育,就不会有后来的霍英东!霍母,真是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母亲!
李嘉诚的母亲
在慈母庄碧琴的教导下,李嘉诚从小“崇佛尚儒,善心无量”。李嘉诚的母亲庄碧琴也出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不仅读过很书,还可以吟诗、作文。她和李云经结为夫妻后,两个人相敬如宾,感情十分和谐。庄碧琴告诫世人,“善恶必有报应,有因则有果,奉劝世人,崇善积德多做善举”。 她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李嘉诚,也为李氏家族诞下了十世的第一个孙子,作为母亲,她非常疼小嘉诚,但并不一味地宠溺、偏爱他,教育孩子要以慈悲为怀、诚实待人。 有一次,小嘉诚犯了一个小错,他不想让母亲知道,担心会遭到责骂,于是在母亲面前撒了个谎,因为心里有愧,小嘉诚显得神色惊慌,一下就被母亲看了出来,立即询问他是怎么回事?小嘉诚只好一五一十地把自己犯的错讲了出来。一向和颜悦色的母亲突然变得非常严厉,小嘉诚吓得哭泣起来,母亲气愤地对他说:“你犯了错,只要如实说出来,我都可以原谅你。可你小小年纪,竟然学会了撒谎,这还了得,将来长大了.还不知要做出什么样的坏事?这一点我是绝不能原谅的。” 一边说着。母亲一边伸出手来,将小嘉诚拉到身旁,重重地在小嘉诚的屁股上打了几巴掌。小嘉诚哭得更大声了,母亲眼神中含着不忍,却还是严厉地问道:“你以后还敢不敢撒谎骗人了?以后如果再犯,就打得更重。” 小嘉诚连连点头,抽泣着回答说:“我再也不撒谎了。” 这是幼小的李嘉诚印象中最为深刻的一次挨打的经历,慈爱和蔼的母亲因为自己撒谎而大为生气,这一幕使得李嘉诚一生永远深记诚实,并以诚实为立世之根本。在小嘉诚刚刚开始咿呀学语的时候,白天叔叔伯伯们教授他一些简单的诗文,到了晚上,母亲庄碧琴也会教他读书写字,并常常给他讲述许多前朝文人墨客和民族英雄的故事。 一天晚上,明月高照,小嘉诚依偎在母亲庄碧琴身旁,急切地请求说:“前几日讲了梁红玉和关天培,今天母亲再给我讲一位民族英雄吧!”母亲慈爱地点点头,略作思索后说:“我不是带你去过纪念林则徐的祠堂吗?今天就给你讲一讲他的故事吧。” “林则徐是我们国家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一心向佛的大善人……”母亲神色肃穆,给小嘉诚一一讲述着林则徐的伟大事迹,关于虎门销烟的一切似乎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小嘉诚静静地倾听着,神情渐渐变得激动而庄重。 这一晚过后,母亲庄碧琴发现小嘉诚变得不爱说话,好几天也没有追着要听故事,似乎怀着什么心事。没过几天,一个上午,小嘉诚拿着一张纸来找母亲,母亲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副对联:六载固金汤问何时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 同饮坛闻异类亦钦伟节鬼魂相送面如生原来,在听完母亲讲述的林则徐的英雄事迹后,小嘉诚心中起伏跌宕.久久不能平静,于是特意跑到曾去过的林则徐祠堂,抄录下这一副后人纪念林则徐的挽联。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嘉诚自己已经能认识一些字了,他不再满足于听父母或长辈们讲故事,而总是跑到书房里自己找一些书来读。与上学后博览群书不同的是,这时期他多选择自己能大致看懂的,尤其是讲述历史英雄、豪杰志士的故事的书籍。有时候读得入迷,就忘记了吃饭、睡觉。遇到大段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地方,才赶紧跑去请教父亲。从书中。他还读到了那些父母还不曾讲到的爱国英雄屈原,岳飞、文天祥、辛弃疾、范仲淹,小嘉诚被他们报国爱民、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所打动,激励着他幼小的心灵,小嘉诚立志要做一名对祖国、对民族有所奉献的人。
母亲一席话成就李嘉诚
李嘉诚当年创建长江塑胶厂,把从意大利偷师学艺回来的塑料花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上,一时间生意火暴。由于产品供不应求,出现了降低产品质量来应付订单的情况,结果,许多客户对低质量的产品要求退货。银行追债,客户追款,塑胶厂顿时陷入困境,濒临破产。 这天,母亲庄碧琴问李嘉诚:“你认识老家开元寺法号叫元寂的那个住持么?”未等李嘉诚回答,庄碧琴继续说道:“元寂年事已高,希望找个合适的接班人。候选人是他的两个徒弟,一个法号一寂,另一个法号二寂。元寂把这两个徒弟都叫到跟前,说:‘我现在给你俩每人一袋稻谷,明年秋天以谷为答卷,谁收获的谷子多,谁就是我的接班人。’第二年秋天到了,一寂挑来满满的一担谷子,二寂则两手空空。元寂却当众宣布二寂担当接班人。一寂听了,不服气。元寂微微一笑,高声对众人说:‘我给一寂和二寂的谷子,都是用滚水煮熟的。显然,二寂是诚实的,理应由他来当住持。’于是,众人悦服。” 庄碧琴忽然话锋一转:“经商如同做人,诚信当头,则无危而不克了。”李嘉诚听罢母亲的话,深有感悟。不久,李嘉诚的诚信打动了银行、供货商和员工,形势因之好转,危机成就了商机。
曾宪梓之母用坚强来感染孩子
曾宪梓就是享誉世界的“领带大王”金利来的总裁,他和夫人靠着一把剪刀赢得了金利来在世界的地位。他成功之后热衷于公益事业,为祖国和家乡捐款4.5个亿,被世人称赞。他的成功与他妈妈的教育密不可分,妈妈的坚强给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并让其受益一生。 曾宪梓深有感触地说:“从妈妈带着我们的艰苦生活中,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我深深感受到穷苦人家不可言传的那种疾苦,我心里面便有一股强烈的志气,那就是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做人,一定要改变这种贫穷的生活。妈妈勇于改变命运的精神激励着我,妈妈是改造命运的勇者。” 曾宪梓的父亲曾荣发,是一个极其典型的勤劳朴实的客家人。但是,过度的劳累使父亲过早地离家人而去。父亲去世之后,年仅32岁的母亲,带着9岁的宪概、4岁的宪梓,半饥半饱地度过他们含辛茹苦的岁月。 曾宪梓的母亲蓝优妹是贤良淑贞、勤俭刻苦的客家妇女的典型。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她必须精打细算,万事从长计议。孩子们是支撑她活下去、奋斗下去的唯一希望。 但是生活的贫困并没有因为她的坚强而得到上天的眷顾。一家人总是在贫困中挣扎。 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家大小只能靠旱地里的番薯充饥,生活完全没有经济来源。为了活下去,母亲不得不用柔弱的肩膀,大担大担地替人家挑石灰。那个时候的房子不是用水泥做的,而是用石灰做的。母亲像男人一样一担一担地挑,然后主家也像对待男人一样,按担子计数,给母亲工钱。母亲赚的工钱用来购买一家人的口粮和油盐。 但是挑石灰的工作不是每天都有,为了生活下去,母亲安顿好两个小兄弟之后,决定跟着盐商雇佣的挑盐的队伍,从梅县挑盐到江西去卖,并且也像男人一样挑着满满一大担盐,遇山爬山、遇水涉水。 这是一件连男人都不轻易做的苦差事,因为只有等到挑一担盐到达江西后,盐担无亏无损,刻薄的盐商才会记工算钱。母亲通常一去就是十来天,在泥巴地里玩累了的小宪梓,常常用他泥乎乎的小手托着小脸蛋儿,坐在自家的门槛上,眼巴巴地盼着他的妈妈回来。 母亲坚韧的性格从小就刻在了曾宪梓的心中,母亲那种不怕困难、遇事沉着冷静又好钻研的性格也深入到了他的骨子里,使得他在日后的创业中能够勇敢面对一切困难,也为他的人生做好了良好的铺垫。
李小琳:母亲给我优秀基因
李小琳称:“我的母亲特别美丽温柔、无私博爱。她有着远大的志向,她是哈尔滨军工大的高材生,曾做过电影演员,但她的理想就是像“苏拉”一样给大多数人谋幸福。母亲是充满正义感的女性,非常率直,我的直率也是受了母亲的影响,觉得那样才是正确的处事方式。母亲也极为无私,比如,去农村慰问时,看到需要温暖的农村妇女,她经常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身上的围巾、衣物、饰品相赠,我们给妈妈送了无数好看的围巾,但几乎没有能留下来的。一次,她连随身戴了许多年的玉镯都慷慨解囊,我们都感到惋惜。”
李素丽说自己为人的善良直接来自母亲:“小时候家住大杂院,院里邻居常跟母亲说‘几点您给我添块煤’、‘几点您给我揭锅’,充满亲情。母亲还给院里五保户二大爷扫房、拆被子。直到前些年,有的小学生中午还来家里吃饭。我问收多少钱,母亲说‘什么钱不钱的,添双筷子的事儿’。那一带的孩子都知道有位‘胖奶奶’。” 让李素丽欣慰的是,这种善良的品质已经传承到女儿身上:“女儿上大一,每到周末问她是否回家,女儿说‘我老回家不好,宿舍同学都是外地的,她们该想家了。’” 素丽提议给她送点吃的去,女儿说:“要送就多送,前两天她们说想吃饺子了。”女儿的话就是命令,李素丽和丈夫忙碌半天,煮出六锅饺子连锅端到学校,同宿舍的外寝室的都一起来改善生活。“那些孩子呀,一边吃一边流眼泪,一个劲儿地说‘阿姨您真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