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大学,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在回答学生有关“学习需要哪些品质”提问时说,最重要的是好奇心。首先是要有好奇心,自然界太多事物等待我们去观察、探究,没有好奇心就没有研究的激情。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默里·盖尔曼在与武汉多所高校的数百名学子交流,谈到如何才能做出重要的科学发现时说,自己仅仅是出于“好奇心来追求科学”,虽然目前还不知道他的一些研究成果该往哪些方向应用,但这并不表示没有用处。盖尔曼举例说,光子在发现之初,人们也不知道它应该应用在什么领域,直到后来,光子理论才在激光研究上得以应用。
好奇比获奖更重要
几年前,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为首的几位诺奖评委曾到中国访问。有记者问到中国何时才能获得诺贝尔奖时,他们几乎一致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中国人似乎喜欢获奖,许多学者获了很多奖,但科学研究与获奖是两码事,对于从事科学的人来说,好奇心比获奖更重要。
一些中国博士生说,他们在做研究时常有种困惑:一些课题离现实和应用有一定差距,研究这个问题究竟有什么用?面对这个问题,美国的教授和诺奖获得者几乎一致的答案是: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质疑问题,是为了探究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不要管它有没有用。现在看似没有用的东西,将来也许会影响人类的生活和进程。
在不久前闭幕的英特尔国际中学生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期间,4位诺贝尔奖得主与参赛学生进行了一次面对面交流。
问:怎样在科研中获得新的想法和灵感?
答:在科学研究中要大胆地预测和假设,这些预测和假设很可能是错误的,但是会给我们提供新的思路。要不断实验,在实验中获得新的灵感与方法。另一方面,现在的问题不是获得更多新的想法,而是现有的想法已经太多了,需要从中找到那些有价值的想法,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年轻人总会产生各种各样新的想法,因为你们无所畏惧,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应该鼓励年轻人去挑战传统。
问:如果要在中学的科学教材上写一句话,会是什么?
答:寻求梦想,追随激情;不要受这本教材的约束,敢于冒险,尽情享受科学的乐趣;保持好奇心,在平凡中发现不寻常;科学就像造房子,用现有的砖瓦去建造全新的大厦。
问:要成为一名好的科学家,怎样才能提出好的问题?
答:要保持好奇心,要持怀疑的态度,不要被传统束缚。
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好奇心。有国内学者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如要获得长久的动力支持,整个社会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和珍视孩子们的好奇心。这需要每一位管理者、教师和家长的意识和努力。
我们会这样做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