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张继民:解读探险者
 
 有人说,人来到世间,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除了追求基本的生存条件外,再就是赢得更多人的尊重与理解。在这里,理解是重要的,因为有了理解,才会有尊重。一个人受到尊重有多种原因,人格高尚、学富五车、事业有成、不畏艰险、为国捐躯、重大科学发现等等。由于其认知不以社会地位高低来决定,谁都可以在自已的生存空间做出努力。受到尊重的方式有社会的认可,掌声与奖励,内心的崇敬。谁若流芳千古更是进入了高层次,已非一般业绩难以企及。

  依我浅见,出于科学探险采访的需要,随着科学探险队,两度北极探险的李斌、珠穆朗玛峰一展雄姿的张景勇、首次横穿青藏高原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杨维汉、远征南极大陆的张宗堂、连跨两大洋环球航行的邱红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民族法制出版社愿意出版他们以各自探险经历为内容撰著的《二探北极》、《走进南极》、《探秘高极》、《挺进深极》一套四本全彩丛书,就是很好的佐证。常同出版社打交道的我,深知出版社在出版书目选择上有一个兴奋点,即愿意出版内容独特新颖且又结集成套的书,认为这是组拳出击,往往受到读者的青睐。民族法制出版社的抉择,显然源于他们对五位探险者做了深刻的解读。多么难得,五位年轻的作者在短短六年多里,不仅踏访南极、北极、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此外还随船探寻大西洋、印度洋洋底——地球深极的奥秘。他们所置身的世界不仅是辽阔的,而且是常人难以到达的地球极端地区。试想,由他们笔下所叙述的故事,怎不具有惊险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还有那与文字相匹配的幅幅照片,所展现的更是人们难得一见的画面。

  对几位作者我是熟悉的。他们作为新华社记者,共同工作在国内部政文采访室。因为这个采访室负责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等单位的报道,才使得他们有了与科学探险一再结缘的机会。没有什么着意的安排,只是出于不放弃科学探险报道的良机,他们才在新华社大力支持下,别离家国,或走向洪荒,或迈向大洋。不经意间的频频出击,居然南南北北经纬了地球,天涯海角大显身手,从而为新华社科学探险报道抹上笔笔重彩。我也曾几度探险,对比他们,仅在身体适应性方面就逊色多了。航行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上的李斌、张宗棠、邱红杰,风浪中依然敲击着键盘,发出一系列精彩稿件。而大洋上极度晕船的我,只有呕吐的份儿。珠峰和可可西里海拔5000米以上高寒地区,张景勇、杨维汉,在极度缺氧的条件下,居然还能写出逻辑性很強、文笔很好的篇篇文章。而我在这样的海拔高度,只要保证不突然跌倒,就很满足。后生可畏,显而易见。

 仅仅论及作者们听到了远方的呼唤,并在新闻领域做出奉献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他们相伴相随的科学探险队,怎样为了共和国的前程,人人忘我地踏上陌路荆途,忍受着种种磨难。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探险,是照耀着人类前进的太阳。”这话颇有道理。究其人类的发展史,每每面向大自然的拓展,如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充当先驱的无不是勇敢的探险者,正因为他们的不断求索,变未知为有知,才有了人类生存地域的扩大,资源的补充,民族的沟通,文化的传播。基于此,探险者历来被视为民族的英雄、时代的楷模。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郑和、鉴真和尚、徐霞客、哥伦布、阿蒙森、斯科特、伽马、加加林等人的形象之所以被塑成像,供人们瞻仰和尊崇,就是因为人们念及他们的不朽贡献,希望他们的奋争精神得以弘扬。现在,虽然时代前进了,其实探险的功能并未改变。“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穿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其中目的之一就是试图在洋底山脊寻觅热液硫化物。它是被海底裂口热源加热后所形成的由诸多金属构成的矿产资源。不负所望,“大洋一号”先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3000多米深处抓到了它,从而为国家日后开采提供了先决条件。科学考察队首次横穿可可西里核心地带,绝非仅仅为了赴那里验证人的极限生存能力,其主要目的同样是为了寻求油气等矿产资源。中国南北极考察和珠峰考察,虽然生产目的不是那么直接,但在科学意义上,不了解南北极和珠峰的科学形态,如大气、冰川、地球物理、温室效应等方面的数据,就不能从全球角度去有效地解读中国。因此说,现代科学探险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其科学与经济意义极其深远。
更为值得讴歌的是他们不惧艰险的勇敢精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再过三千年,珠穆朗玛峰和可可西里地区的严重缺氧程度,仍然让人们无法在那里闲庭信步;再过三千年,南极大陆陆缘冰区坚冰重重,仍然会使人们望而怯步;再过三千年,浊浪排空的西风带,仍然会令航海者视为畏途。然而,本书作者和他们的队友,为了祖国的崇高事业,已经分别踏访了这些地区和海域,经历了无法想象的困苦。乘“雪龙”号船北极之行,过烦了飘泊生活的队员们,多么想到路经的加拿大小镇踏一踏地球,接接地气,愿望虽然微不足道,但人家就是不允。珠峰的严重缺氧,几度使一些队友处于生命危险。死去活来的瀚海晕船,谁能说那不是苦海无边,回头无岸。高寒的可可西里,困倦时绝不能随意倒下就睡,那会永远地与大山同眠。困苦、高寒、晕船、缺氧、饥饿、疾病轮番地袭向他们,他们均硬生生地挺了过来。不仅如此,挣扎着工作的他们,甚至还勉为其难地追求着工作的完美。这是一种什么品格?这是以生命为代价,谱写着时代的华章。倘若社会没有出现典型的迷失,他们就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勇士和楷模,理应受到尊崇。当现实生活并非如此,漠然多于关注,说明社会价值观判断出现了多么可悲的扭曲!

我相信,几位作者以他们历险的种种际遇和深刻的心灵感受,所撰著的这套书,对于开阔人们的视野,了解攀峰者的无畏精神,认识危难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管窥极端地区的特殊生活,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十分有益的。什么叫不负人生?读了此书不仅从中可知人生真谛,更可以看到男子汉的宣言。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