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匆匆间,新中国开发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煤炭基地——平煤集团走过了50年的征程。 岁月如歌。50年,几代采煤人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激昂澎湃的歌,那是一曲艰苦拼搏的创业之歌,一曲无私无畏的奉献之歌,一曲超常跨越的科学发展之歌。
建矿50年,平煤集团累计生产商品煤6亿多吨,实现利税80多亿元。
也因煤炭的开发,中原大地上崛起了平顶山市这座煤电钢化综合发展的工业新城。
创业之歌
1955年9月8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一群操着天南地北口音的人们,匆匆点燃了喜庆的鞭炮。他们在荒无人烟的山野里,用简单的仪式和满心的喜悦,来庆祝平顶山第一对现代意义的煤矿——诸葛庙矿(现在的平煤集团二矿)开工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明白:要改变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实现强国梦,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走工业化的道路。从1950年开始,人民政府多次组织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地质勘探,确认这个位于中南地区的大煤田,对于解决发展钢铁工业急需的炼焦用煤极具意义。
于是,平顶山煤田的开发,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成为新中国集中力量建设的第一个新矿区。
“现在的人们已经难以想象,创业的日子真艰苦呀!”满头银发、75岁高龄的平顶山矿区开发时期第一位技术员谭希令感慨地说,“那时的平顶山,是叶县、宝丰、襄城‘三不管’的地方,荒草遍野,卵石满沟,只有零星的几户人家,到处是石头、野枣刺。连走路都很困难,别说施工了。”
担负平顶山矿区勘探任务的401勘探队到平顶山的时候,面前是若有若无的崎岖山路和令人生畏的乱石荆棘,运输工具只有一辆马车和一匹马。好多地方马车也过不去,只能靠人拉肩扛运设备。一根钻杆二三十公斤,一个人扛两根,扛得肩膀又红又肿。两吨重的钻机,用马车拉到地头上,再拆成零部件,人工运到井位,然后装配到一起。当时没有帐篷,全是草席为钻机遮风挡雨,遇到秋雨绵绵的天气,工人们坚持一身泥一身水地干。不论到哪儿打钻,都是步行上下班,每天要走十几公里路。
打钻必须用手扶着,遇到坚硬的岩石层,震得双手发麻,浑身打颤。但建设祖国的热情,在人们胸中熊熊燃烧,大家不怕苦,不喊累,争分夺秒,奋勇当先。从1953年年初到1955年6月末,401勘探队在平顶山矿区打钻孔80个,完成机械岩芯钻探2.4万米,获得工业储量2.5亿吨,提出了河南省第一部符合工业建设要求的大型煤田地质报告。
钢铁高炉急需用煤,国家建设时不我待。开滦煤矿职工来了,山西太原电建工人来了,鹤岗煤矿职工来了,京西矿务局发电车间工人来了,刘景池带着他的“全国煤矿快速掘进队”来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地方。
平顶山沸腾了!在施工工地上,创业者们用席子搭起临时帐篷。没有汽车,到处是拉着钢材、水泥的架子车,毛驴车;没有自来水和绞车,用牛皮包提水,用辘轳提升;没有电,柴油发电机发出的电照亮了夜晚。
这是一群钢铁一样的汉子,他们以昂扬的斗志,坚强的毅力,边筹备、边建设、边生产。昔日寂静的山野成了沸腾的工地,白天黑夜响着劳动号子和隆隆机鸣。从1955年到1958年,短短三年时间,先后有二、三、四、五、一、七、六、十二、九、十、马道等11对矿井开工兴建,铁路、公路、临时电厂迅速建成,供水、供电、机电修配等生产辅助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用设施的蓝图逐渐变成现实。5年之后,矿区已有8对矿井投产,年产原煤562万吨,乌黑闪亮的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各地……
在平煤集团的宣传画册里,有一幅显得有些陈旧的黑白照片,记录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1975年,身佩红花的矿工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敲锣打鼓,热烈庆祝原煤产量突破1000万吨。这是平煤集团第一个20年奋力攀登的产量高峰。时光荏苒,当又一个20年过去时,平煤集团的原煤产量突破了2000万吨。令人更为难忘的是,1995年实现利税9.2亿元,成为平煤集团二十世纪踏平的最后一座高峰。
更多的辉煌镌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建矿50年,平煤集团先后荣获中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明星企业、中国“AAA”级最佳企业形象、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河南省宣传思想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奉献之歌
“太阳是宇宙的矿工,矿工是人间的太阳”。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位建矿初期的全国煤炭工业劳动英雄吧。
他叫曹收,1959年,在一次夺煤高产的战斗中,刚刚27岁的他,失去了右手和右眼,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
可是病情刚刚稳定,曹收就出现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用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个矿工高尚的思想境界:“咱是国家的主人,不能坐吃社会主义!”
10年之后,曹收感到身体比过去强壮了。一天,他冒着瓢泼大雨去找领导,要求重返井下当采煤工。“答应我吧,现在国家急需要煤,你该知道,我心里有多急呀。”他恳切地说。
领导不答应。
曹收铁了心,半个月申请16次。领导实在拗不过,答应他下井试试。
井下坡陡路滑,泥泞难走。曹收仅存的那只眼,视力只有0.2,平时在地面走路都很费力。为了和同志们一起赶到采面,他总是提前一个小时下井,用矿灯照一步走一步。他失去了右手,就用受伤的胳肢窝夹住铁锹把,配合左手攉煤。一连三天,受伤的胳膊肿得圆溜溜的,连弯曲都很困难;胳肢窝磨烂了,往外渗着血水,一用劲,疼得脸上汗珠直掉。曹收咬紧牙关,坚持不下火线,终于使胳肢窝磨出了厚厚的老茧,重新跨入了采煤工的行列。同志们看着他,心里热辣辣的,敬佩地说:“老曹,你真是俺们眼前的‘铁人’呀!”
煤炭燃烧自己,奉献光热,被誉为“乌金”。平煤集团一矿采煤一队副队长吴如,就是这样一位具有乌金品格的职工。他说:“我一天不下井,感觉少点儿啥,一天不干活,心里就难受。”参加工作24年,吴如每年出勤都在350天以上,他像老黄牛一样,不遗余力地为煤炭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3月份,地测部门预测回采工作面将出现落差3.8米的大断层,建议采煤一队搬家。吴如想:采煤队搬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耗时费力,而且还要丢掉这里近9万吨的煤炭储量。他根据平常积累的经验,经过认真分析断层的走向、倾斜长度、落差高度及岩石性质等,向矿领导提出了一个过断层的方案。得到批准后,吴如带领本队7名职工把断层地段包了下来,打眼放炮、出碴打柱,吃住在井下。一连干了7天,硬是把这块“哽骨头”啃了下来,不但保住了9万吨的煤炭资源,而且使采煤一队大幅度超额完成了当月的生产任务。
吴如不间断地回收废旧物资,坚持升井不空手。据有关部门统计,他回收废旧物资的价值最少在70万元以上,却没有要过一分钱的报酬。他把煤看作细米白面,在井下干完活后,自觉义务清理浮煤,近10年清理浮煤7200吨,足足能装120个火车皮。
张玮是平煤集团里社会知名度最高的职工,他先后5次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那双结满厚茧的手,7次与胡锦涛总书记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田庄选煤厂设计入洗原煤370万吨,采用先进的重介浮选联合工艺流程,是1970年全国100多家施工单位“大会战”建设起来的。经过十多年的运转,各种管道跑、冒、滴、漏严重。1987年1月,维修车间管工班长张玮带领管工班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管道改造工作。在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情况下,陆续完成了压风机旁冷却水管改造和回油管路改造,彻底解决了风包废油满地、严重污染环境的问题;完成了068#磁选机系统管路改造安装、浮选灰分测试仪管道安装调试等100多项大中型工艺管道的改造和安装工程。现在,田庄选煤厂几乎找不到建厂初期的弯头和阀门,车间脏乱差的状况得到彻底改变。
为从根本上解决管道、阀门的磨损问题,张玮刻苦钻研,研制出了“选矿用耐磨阀门”和“选矿用耐磨弯头”等新产品,获得四项国家专利。其中,“选矿用耐磨阀门”被中国专利局评为中国最新、高、精2000项专利技术之一,荣获“当代专利科技技术博览会”银奖。
刻苦钻研技术,爱岗敬业,竭诚奉献,用掌握的技术热情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张玮身上闪耀着时代的光芒,被誉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楷模”。
掀开矿山英雄谱,一串串闪光的名字映入眼帘:“毛主席的好矿工——李二银”、“全国劳动模范梁尤平、马双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陈兆华”、“矿井里走出来的院士——张铁岗”、“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冉天成”,“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全忠、王龙建、张进才、王振营”……
更有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矿工。他们是企业的脊梁,支撑起平煤集团高耸的大厦。
发展之歌
在平煤集团走访,听到最多的是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
前40年,平煤集团的原煤产量每20年增加1000万吨,而从2000万吨增加到3000多万吨,平煤集团仅仅用了10年时间;2003年,平煤集团销售收入是78亿元,2004年达到110亿元,大步跨入河南省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的的行列。到今年年底,销售收入将超过150亿元,两年几乎翻一番;在全国工业500强中,今年平煤集团占第197位,而2004年是第224位,一年上升了27个位次。
发展速度令人赞叹。2004年1月17日,平煤集团领导班子刚刚调整,省长李成玉来到平顶山,他在讲话中殷切希望平煤集团:“加快发展,早日成为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企业。”平煤集团党政领导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早日实现百亿目标,加快建设小康矿区”的奋斗目标,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建生和总经理常建华要求:树立新的发展观,走出平煤看发展,着眼未来谋发展,奋发图强求发展。
平煤集团矿井深度已到负400-1000米,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达十多个,一些矿井地温达到34摄氏度,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平煤集团加大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力度,优化生产布局,大打开掘之仗,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基本建设步伐。同时,以成本控制为中心,不断创新经营管理理念,形成销售、供应和财务集中统一管理的体制。
2004年,集团原煤产量从2669万吨提高到3069万吨,实现税利18.2亿元,大步跨入河南省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行列。
永不满足的平煤人胸中装着宏伟愿景:2010年实现“产量超过五千万,销售收入翻一番”的目标,跻身全国工业企业百强;2020年原煤产量达到800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把平煤集团建成主业突出、产权多元、核心竞争力强的煤电基地、煤化工基地和冶金焦煤基地。
为保证平煤集团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平煤集团加速进行资源整合,2004年3月与禹州市政府签订了整合河南新峰矿务局和白庙矿业集团煤炭资源的协议,在3-5年内,一个年产原煤1500万吨的大型煤电基地将在禹州矿区崛起。平煤集团与永煤集团共同投资两亿元成立永平煤电公司,联合开发汝州矿区的煤炭资源及伴生资源。到2010年,汝州将建成一个年产原煤1500万吨以上,年产焦炭12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的特大型能源化工基地。
平煤集团进行煤炭资源整合和低成本扩张,引起行业上下游大型企业集团的深度关注。钢铁、电力行业的领军企业纷纷向平煤集团表达合作的愿望。武钢集团、华能集团、安钢集团分别以6亿元、3亿元、1亿元入股平煤,成为平煤集团大股东,宝钢、湘钢等知名企业也出巨资与平煤集团合作,以前的供需关系变成了以资本为纽带的战略伙伴关系。企业产权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实力大增。
强力打造煤电、煤焦、煤化工三条产业链。2004年,平煤集团与平顶山市大型民营企业天瑞集团合资成立了瑞平煤电公司,开工建设2×13.5万千瓦电厂项目。与中电投集团合作建设平顶山电厂2×20万千瓦项目,签署了平顶山第二电厂4×90万千瓦项目的框架协议,并就合作建设4×60万千瓦电厂达成意向。
凭借自己的优势,平煤集团兼并了连年亏损的平顶山市焦化公司,使其生产能力达到130万吨,跨进全国一流的焦炭企业行列。同时,以丰产焦煤的朝川矿为基础,建设新型的煤焦基地——目前朝川矿年产90万吨的洗煤厂、年产60万吨的焦化工程正在紧张施工。
2003年第三季度,平煤集团通过收购方式把平顶山飞行集团置于麾下,立即出资6000万元对其进行原料本地化和热电联产改造,作为发展煤化工的主力军。规划到2010年,飞行化工公司将成为年销售收入20亿元,实现利税5亿元,在国内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大型化工集团。平煤集团还牵头组建了开封炭素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国内第一个年产2.2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项目。今年第四季度该项目建成后,将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生产高标准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国家。
目前,平煤集团精心打造的“煤炭—热、电—建材;煤炭—炼焦—煤化工—炭素;煤炭—气化—尿素、甲醇化工产品”三条产业链已经成型,循环经济的发展平台已经建立起来。而利用平顶山煤、盐储量丰富的优势,投资200亿元建立大规模的煤基联合化工工业园、再造中原崛起隆起带支撑点的构想又在酝酿之中。
不远的将来,平煤集团就会以一个以挺进全国百强为航向,以学习型企业文化为动力,以三条产业链发展为平台,以指挥运作有序、高效集成的管理为基础,以高素质的领导和员工一体化作业为支撑的现代化“煤炭航母”的崭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