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共产党辛劳为民族, 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 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 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 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著名作曲家印青谱曲(集体创作贺慈航执笔)
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 曾经苦难才明白,没有共产党, 哪有新中国。从小老师教我唱, 唱支山歌给党听,几经风雨更懂得, 跟着共产党,才有新中国。 难忘开国大典的礼炮,激荡了亿万人的热血; 难忘那场春风化雨,滋润了大江南北。 难忘那回归庆典的升旗,激起了亿万人的热泪; 难忘那世纪大检阅,扬起了民族的气魄。 我们沐浴在时代的春风里, 春风呼唤我们思源思进,我们生活在灿烂阳光下, 阳光照耀我们继续开拓。从小爷爷对我说, 吃水不忘挖井人,从小老师教我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跟着共产党,建设大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吃水不忘挖井人》一直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现在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然而,由于这篇课文没有署名,老师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难题:这篇课文是谁写的?
面对学生的多次发问,课文取材地——“共和国摇篮”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的一名小学教师致信媒体并开设个人博客,倡议全社会帮助寻找作者。15日,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学生提问难倒老师
为何会想到去寻找这篇课文的作者呢?瑞金市八一希望小学教师杨丽告诉记者,缘于学生们的提问。
“老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呀?”今年5月份,杨丽带领学生来到“红井”旁上《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堂课时,孩子们稚嫩的童声打断了她的讲解。杨丽心中一紧,张了张嘴,回答不出来。看到孩子们那期待的眼神,她心里非常难受,决心要找到那位作者。
上完课后,杨丽向同事请教,但同事们都没有探究过这个问题;杨丽又查找了大量资料,并找同学、亲友及当地村民了解,同样没有答案。
7月暑假,趁着这段相对清闲的日子,杨丽决心向媒体和网络求助。于是,她迅速写好一封信寄向《瑞金报》,同时在新浪网开设了一个名为“家住红井旁”的博客,恳请报社和网民帮助寻找《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的作者,希望能找到作者,并邀请作者回红井看看沙洲坝的变化。
一篇课文感动亿万人
记者了解到,《吃水不忘挖井人》现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二册第22课。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国和全省进行过至少6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但《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一直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
“课文虽短,但结构严谨,字字珠玑,少一个字或多一个字都有损文章的整体性。”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瑞金市教育局语文教研员肖瑞红介绍说,这篇课文语言平实,语句简洁,除标点符号外刚好100字,极其洗炼地叙述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疾苦的感人故事。课文由3段6句话构成,第一段两句话31个字,交待了地点和人物;第二段三句话34个字,交待了挖井的背景和经过;第三段一句话35个字,写乡亲们立碑感恩之举。没有一句赞誉之词,却从质朴浅白的话中跃然纸上。立意、思想、谋篇、遣词、语言均堪称典范,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经典的小学课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一代又一代人,阅读过《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的人们数以亿计,亿万人被这个动人而真实的故事感动着、激励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句话成了饮水思源的生动诠释,更是妇孺皆知、广为传颂。
百字经典作者是谁?
是谁?写下了这篇百字经典短文,让一代又一代人读之而感动!
杨丽从小就生活在红井边,喝着红井水、听着红井的故事成长。她的学校就在红井附近。《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她的爷爷读过,父亲读过,杨丽读过;现在,她的学生仍在读……多年来,她向老教师或有关部门探询过,却一直未能知道答案。
记者在杨丽开设的博客上看到,大多网民表达了“太想知道答案”的意愿!
瑞金市纪念馆讲解员梁莉说,在给游客讲解时,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自己也多方面打听过,一直想找到这位作者。
瑞金市党史办主任、党史专家陈上海说,找到这篇课文的作者,对于了解苏区那段如火如荼的历史有很大帮助,对于展现新中国60年来的深刻变化也有很大的意义。
15日上午,记者电话联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课文的确没有署名,他们将会对记者反映的情况去查询。
采访中,瑞金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红都瑞金期待着掀起这篇经典课文作者的“红盖头”,期待着作者重访红井……
“红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述的是红井的故事。瑞金是共和国摇篮,1933年4月,毛泽东住在瑞金沙洲坝。当时,沙洲坝是个异常干旱缺水的地方,村民吃水、用水都靠门前又脏又臭的池塘水。毛泽东了解到村民很早就想挖井取水,但一是因为穷,没人带头,二是听风水先生说,沙洲坝的龙脉是条旱龙,不能打井,因此,挖井的想法始终未实现。
1933年9月,毛泽东亲自勘探地形,带领战士挖井。看到主席动手挖井,村民们再没顾虑,一起加入了挖井的行列。不到几天,一口直径0.85米,深五六米的井挖成了,泉水喷涌而出,沙洲坝的村民从此喝上了甘甜的井水。
1950年,瑞金人民为迎接中央南方革命老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维修了这口井,取名“红井”,同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上写:“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以表达沙洲坝人民对毛主席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后来,又将木牌改为石碑。
最经典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 是集体创作
在北京邮电大学旁的师大北路21号,记者见到了参与建国早期小学语文编辑的刘永让老师。刘老师今年80岁,于1953年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刘老师告诉记者,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成立,就把语文教材的编辑分别组成小学和初中编辑室。因为小学教材是孩子一入学就接触的启蒙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非常重视,社长叶圣陶亲自领导小学语文编辑室的工作。
刘永让老师回忆说,那时小学生读的语文课本,字数不多,然一字一句,一笔一画,丝毫马虎不得。社长叶老为让课文句句上口,让人一遍一遍地读,一句一句地斟酌。副总编辑朱文叔审查初稿,用笔圈点,一个标点也不放过。有时一篇课文从初稿到定稿,要修改10多遍。因此,一篇课文的出来,不是某一个人的努力,而是大家的共同智慧。刘老师说,因为当时她的普通话好,大都是她念课文给叶老听的。初稿完成后,还要经过层层把关,进行加工再修改。当时大家都认为那是正常工作,也不注重文章是否署名。
文以战老师说,因为年代久远,当年参与编辑的同事,大多已不在人世,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寻以前的资料,还得找他要。当时编辑课文时,大家都是围坐在一起,由叶老提出意见,大家共同商讨,共同完成。他记得当时这篇课文叫《吃水不忘开井人》,后来改为《吃水不忘挖井人》。当时的课文,除了翻译苏联的文章外,都可以说是集体创体的结果,因此,《吃水不忘挖井人》是集体创作。
素材来自原教材和报纸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几位老编辑回忆,当时编写课文的素材,一些来自华东、华北等解放区原有的教材,一些来自当时的报纸,还有的来自一些革命故事。
据刘永让老师介绍,解放初期的几年,一些小学课文是从华东区、华北区等处教材改编而来,也有的是从当时报纸报道的内容编写过来的。编辑一般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有的要从好几个相关的素材中进行再编写,有时几千字的素材,要编成一百来字,相当于重新再创作。
文以战老师说,根据1950年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修订华北、华东小学国语课本。从此,全国各地陆续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的小学“四二制”教材,语文教材趋于全国统一,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套小学语文教材。当时语文的素材,除原有解放区教材外,也有报纸上的素材,还有从一些有关毛泽东的故事书中来的素材。
记者手记:
寻访本身就是弘扬感恩精神
说起瑞金沙洲坝的“红井”,可谓是老少皆知。而大多数人了解“红井”,是从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开始的。3段、6句、100字,这篇课文语言平实、语句简洁,被称为“中国最经典的课文”,课文中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一直以来被广为传颂,成为饮水思源的生动诠释。
然而,这篇课文一直没有署名。今年7月,瑞金市小学教师杨丽在网上发帖倡议全社会帮助寻找作者。7月16日,赣州晚报在全国新闻媒体中率先刊发《是谁写下“中国最经典的课文”?瑞金教师发帖寻〈吃水不忘挖井人〉作者》一稿后,《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各大媒体纷纷予以转载和跟踪报道,一场寻找《吃水不忘挖井人》作者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这是一场媒体与受众之间大互动的寻访活动。消息发出后,就不断有读者打赣州晚报热线,热心提供相关的信息,从瑞金到赣州,从南昌到厦门,从北京到沈阳;从歌曲《红井水》到石碑来历,从插图作者到《保卫红井》的作者张荣杰……寻找作者、编者的过程中,记者一路走来,一路感动,一路收获。
我们生长在新时代,感恩新中国。我很想和我的学生一起,邀请作者回‘红井’做客,重温那段令人感动的历史,回忆那些感人的故事,看看沙洲坝的巨大变化,分享祖国富强的喜悦。”这是杨丽发帖寻找《吃水不忘挖井人》作者的初衷,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可贵的感恩精神。热心读者从瑞金、厦门、北京等处打来电话提供信息,让我们体味到这种感恩精神无处不在。
每次听到有新的信息、有新的进展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冲动激励着记者。虽然课文写成的时间久远,考证难度很大,寻访过程一波三折,但我们始终觉得,能参与和亲历这样的寻访活动是幸运的、有意义的,也是值得铭记的。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任何一项科技成果,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都是吸收了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同样,作为一篇红色经典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高度浓缩了毛主席关心人民疾苦的感人故事和当地群众饮水思源的感恩精神,也是许多素材作者和课文编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创作的结晶。而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这篇课文的作者,本身就是一种对红色人文、红色精神的溯源,也是一种对革命传统、感恩精神的弘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否找到这篇课文的原创作者,已经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寻访活动,让人们进一步牢记那段革命历史,发扬关心群众、依靠群众的光荣传统,弘扬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感恩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中。
寻找“中国最经典的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作者 专家认为这一活动是“2009年度最佳地方新闻策划”
一篇经典课文教育和激励了一代代人,一次感恩寻找引发了亿万人强烈关注。刚刚过去的2009年,江西瑞金市组织策划的“寻找中国最经典的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作者”活动,被专家认为是“2009年度最佳地方新闻策划”。
小学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自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使用至今,然而课文没有署名,作者是谁成了一个谜。2009年7月,瑞金市委宣传部了解到沙洲坝八一希望小学教师杨丽希望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找到课文作者,并邀请作者回“红井”看看新变化的愿望后,迅速牵头组织策划了“寻找《吃水不忘挖井人》作者”活动。随着杨丽寻找作者的书信在媒体和网上发出,全国100多家媒体争相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和跟踪报道,寻找活动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关注。直至9月下旬从人民教育出版社早期编辑口中得知,课文是教材编者集体创作,寻找活动才圆满告一段落。整个活动持续久、参与广、影响好,让亿万人一起重温那篇经典课文,追忆那段红色历史,心灵得到洗礼。
名符其实的“中国最经典的课文”
《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述的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带领红军战士和沙洲坝干部群众开挖“红井”的故事,现编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22课。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但该文一直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一代又一代人读过这篇课文,亿万人被这个真实的故事所感动和激励。文中“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句话,成了饮水思源的生动诠释,更是妇孺皆知、广为传诵。
这篇课文由3段6句话构成,除标点符号外刚好100字,语言平实,语句简洁,极其精练地叙述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疾苦的感人故事。第一段两句话31个字,交代了地点和人物;第二段三句话34个字,交代了挖井的背景和经过;第三段一句话35个字,写乡亲们立碑感恩之举。整篇课文立意、思想、谋篇、遣词、语言均堪称典范,多一字少一字都有损文章整体性,被称为“中国最经典的课文”。
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这篇课文具有很多优点:其一,它浅白、易懂,很适合低龄段的儿童阅读,是学生识字的好材料;其二,它记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起因、经过、结果都有,可读性强;其三,它的内容既蕴含了中华民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又生动体现了领袖人物关心群众生活、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崇高风范,是对学生潜移默化进行人文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好文章。
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高度重视这篇课文。2001年,国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后,有的出版社将这篇课文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撤了下来。200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考察赣南,在瑞金沙洲坝“红井”旁,当得知有些地方教材撤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当即指示说:“红井”不能“下课”,所有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课本中都应当恢复这篇课文。此后,全国所有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又都有了这篇课文。
一场波及全国范围的“大寻找”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红井所在地沙洲坝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出于对人民共和国之“根”的探寻,及对现在美好生活的溯源,7月,沙洲坝八一希望小学教师杨丽,满怀感恩之情,向瑞金报社写了一封书信,并在新浪网开设“家住红井旁”的博客,恳请社会各界帮助寻找《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作者。
“我们生长新时代,感恩新中国。我很想和我的学生一起邀请作者回红井做客,重温那段令人感动的历史,回忆那些感人的故事,看看沙洲坝的巨大变化,分享祖国富强的喜悦。”杨丽在信中的深情呼唤,立刻引起了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7月16日,赣州晚报、信息日报在同一天分别刊发了《是谁写下“中国最经典的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是谁写的》专题报道,开设了新闻热线。随后,赣南日报、江西日报、厦门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江西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新华网等全国各级媒体纷纷对此进行报道和跟踪报道。瞬间,媒体与受众之间形成了大互动,热心读者纷纷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提供信息;在网上,网友们热烈留言,参与讨论。一场寻找《吃水不忘挖井人》作者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追踪求证,寻找过程一波三折。8月下旬,课文插图作者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蒋德舜浮出水面,但由于当时文图工作分开进行,课文插图作者与课文作者没有关联,寻找一时“卡壳”。8月26日,厦门大学法学院书记侯利标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称《吃水不忘挖井人》作者是住在厦门市第一干休所的张荣杰,原文题为《保卫红井》,刊发在1958年的解放军报。但几经求证,这一线索又被排除。
为了在国庆前夕寻找到作者,9月17日,瑞金市委宣传部与有关媒体联合组织了寻访小组,赴北京寻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寻访小组查找到《吃水不忘挖井人》最早见于195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二册第36课,原题为《吃水不忘开井人》,全文除标点外共77个字,但该册课文都未署作者名。之后,寻访小组找到了参与过新中国第一套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大纲制订及课文编采工作的刘永让和文以战。据两位老师介绍,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社长叶圣陶亲自领导小学语文编辑室的工作,当时编辑课文时,由叶老提出意见,大家共同商讨,共同完成,课文素材主要来自华东、华北等解放区原有的教材和一些当时的报纸,可以说,当时的课文,除了翻译苏联的文章外,都是集体创体的结果。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集体创作!”媒体纷纷将答案公之于众,活动圆满告一段落。从7月初至9月下旬,寻找遍及瑞金、赣州、南昌、厦门、北京、沈阳等地,受到了全国亿万人的关注。
一个各界反响热烈的“好策划”
“寻找《吃水不忘挖井人》作者”活动开展以来,社会各界好评如潮,专家认为这一活动是“2009年度最佳地方新闻策划”,其广告宣传价值超上千万元。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赣州市文联副主席舒龙一直关注着活动进展情况。他说,“寻找《吃水不忘挖井人》作者”是一次很成功的创意策划,本身就是在挖一口很深的“井”,非常有现实意义。首先,活动把更多的红色资源发掘出来,让人们对那段历史重新回味、缅怀,进一步展示了赣南厚重的红土地文化,扩大了“红色故都”这一品牌的影响力;其次,活动让更多青少年懂得了“饮水思源”感恩精神的重要,弘扬了时代主旋律。
赣州市党史办原副主任、中央苏区史专家凌步机高度称赞这一活动。他说,“红井”承载着一段光辉历史,记载着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脉联系。“寻找《吃水不忘挖井人》作者”活动,绝不仅仅停留在寻找作者层面,还在追寻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整个活动有序推进,纵横深入,从对文中“吃水”的辨识到追忆当年开挖“红井”的情景,从歌曲《红井水》到课文石碑来历,一个个历史细节被挖掘出来,使人们接受到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寻找活动引起了全国100多家媒体的热烈关注,许多媒体争相开设专栏或专题进行报道。一直冲在活动前沿的赣州晚报记者彭雪英从新闻的角度分析说,活动吸引了亿万人的眼球,是2009年度一个很成功的新闻策划。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好的效应,一是活动启动时间把握的好,在新中国60周年大庆之际,更有现实意义;二是活动主题定的准,“生长红土地,感恩新中国”;三是注重引导舆论,报纸、电视、电台、网络同步推进,扩大了受众面,影响力大增。
两个多月的寻找活动,圆了青年教师杨丽心中的愿望,使她收获了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师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他们纷纷在杨丽的博客留言支持,或通过短信鼓励。杨丽的同事吴艳华说,寻找作者丰富了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对帮助师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寻找激起了人们内心深处潜藏的红色情结和对新中国的感恩之情。湖北宜昌一位邮票工作者徐先生给杨丽寄来信说:看到你致信寻找课文作者的报道后,很为感动,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觉得自已也该做些有意义的事来,所以特申请办理了以红井为背景的邮戳。
寻找引发了“红井热”。沙洲坝旧址管理处主任林玫介绍说,自寻找课文作者一事经媒体报道后,许多游客慕名前参观“红井”,追寻历史,接受教育,仅国庆期间就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同比往年增长45.1%。
这是一个成功的策划,这是一场精神的盛宴。
《吃水不忘挖井人》作者“浮”出水面 ●插图作者是著名画家蒋德舜 ●课文作者可能是曾任解放军报记者张荣杰 2009-09-08 08:24 来源: 大江网—江西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在线投稿 新闻热线:0791-6849275 我来说两句 本报7月30日B2版刊发了《期待“他”重访红井》一文,报道了瑞金市沙洲坝八一希望小学教师杨丽致信媒体并开设博客,请求社会各界帮助寻找小学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作者一事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关注。不少热心人士纷纷提供线索,寻找过程一波三折。令人欣喜的是,日前,从福建省厦门市传来喜讯——《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作者极有可能是曾任解放军报福建记者组组长的张荣杰,原文题为《保卫红井》,刊发在1958年的解放军报。
追踪:插图作者是蒋德舜
自杨丽发出求助后,近百条线索汇聚而来。有人说作者在江西南昌,有人说作者是陆定一,有人说作者是魏巍等等。但最终都没有得到证实。寻找一时“卡壳”。
8月下旬,有消息从北京传来:《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插图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蒋德舜。此事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及蒋德舜处得以证实。
据蒋德舜回忆,他在上世纪50年代初调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58年期间对教材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当时他为《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配了插图。
记者了解到,1927年出生的蒋德舜,9岁开始学画,少年时拜师于张大千入室弟子唐灏澜,先后受益于蒋兆和、邵晶坤、陆鸿年等诸多名师。他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小学教材编辑工作的40多年里,为中小学教科书和《小学生字典》绘制了数以万计的文字插图和封面设计,其中《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抗日英雄王二小》、《刘胡兰》等等,都已成为红色经典。这些精美的插图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深深地影响了数代新中国的少年儿童。
在谈及课文作者时,蒋德舜经回忆后表示,当初文图工作是分开进行的,并不清楚作者是谁。但他同时认为,作者有可能是时任编辑,当时编辑也要采写课文。
喜讯:课文作者极可能是张荣杰
课文作者究竟是谁呢?
8月26日下午3时许,瑞金市党史办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作者是住在厦门市第一干休所的张荣杰,原文题为《保卫红井》,刊发在1958年的解放军报。
提供线索的人是厦门大学法学院书记侯利标。
据侯利标回忆,20年前,他曾与张荣杰在图书室相遇聊天,张荣杰介绍自己时说:“小同志,你可能不认识我,但可能知道我写的文章《吃水不忘挖井人》。”侯利标说,他小学学过这篇课文,所以当时听了,肃然起敬,印象特别深刻,清楚地记得张荣杰说自己离休了,住在厦大旁边的第一干休所。
9月5日,记者多方寻找,并经人证实厦门市第一干休所确有张荣杰其人。他曾任解放军报福建记者组组长,之后任某师十七团副政委,但8年前已经病逝了,不过他妻子还健在,并一直住在第一干休所。
记者随后电话联系了张荣杰的妻子张皓。今年77岁的张皓回忆说,老伴张荣杰在1958年担任解放军报福建记者组组长时,曾到过江西瑞金采访,写下了《保卫红井》这篇文章,并发表在解放军报上,后来知道这篇文章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并改名为《吃水不忘挖井人》,但并未在意课文上是否署名。张皓记忆中《吃水不忘挖井人》录入教材时间,与蒋德舜的说法一致。
“除了我和儿女,很少有人知道这篇课文是他写的。”张皓说,尽管这篇小学课文一直使用至今,但张荣杰却选择把它尘封在记忆的角落里,少向外人说起。
找到《保卫红井》的原稿,或找到发表这篇文章的报纸,是证明作者的有力证据。遗憾的是,张皓说,由于房子潮湿,很多张荣杰生前的书稿,都被白蚁毁掉,已经无法找到《保卫红井》的原稿以及发表这篇文章的报纸。不过,张皓找到了老伴张荣杰生前按照时间顺序亲笔书写的一份文章目录。几十篇文章目录中,第七篇的标题就是《保卫红井》。
目前,找到当年刊发张荣杰生前采写的《保卫红井》一文的解放军报,是揭秘课文作者的最大希望。
附(原文):
吃水不忘开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瑞金城外有一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就在那儿住过。
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村子外边的小河里去挑,路很远。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吃水不忘挖井人》作者介绍 2010-05-11 11:04:36 来源:学而思教育 复制链接 这篇文章的原名,并不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而叫《保卫红井》,是1958年前后由当时担任解放军日报福建记者组组长的张荣杰写的。
1925年9月被誉为小莫斯科的安徽定远县藕塘镇,张荣杰出生了。读小学时,他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小学校长。可是没等读完小学五年级,他就参加红军儿童团,15岁便参了军,从此开启了一生的革命事业。
战争岁月中,张荣杰总是把书揣在棉袄里,学习用具放进包里,无论处于哪种危险环境,他总是随身带着,寸步不离身,“战争打得激烈,但他只要一得空,还是掏出书来就看。”张荣杰老先生的书房里,挂满了生前的书法作品。张奶奶说,其中一幅字,其实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不与妖桃争艳,岂随俗柳称妍。”在张奶奶的叙述中,张荣杰低调的背后,藏着他一生的执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