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丘进教授在西安交通大学任职届满,被国务院侨办调回并派往华侨大学。这个委派,恰与他在2004年离京赴西安就职十分相似。于是丘进又从大西北转辗来到闽东,在这片湿热的土地上踩下事业的最新一个脚印。
10余年来,做过司长、副市长、大学校长的丘进,其切身感受是:“当一流大学的校长比当司长难,当一所普通大学的校长更是难乎其难!我愿前期的教学、管理经验和心路历程,能在华侨大学工作期间发挥积极的作用。”
华文教育不可替代 记者:华侨大学是我国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重要基地,您如何看待华文教育? 丘进: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简单回顾一下华侨和华侨教育(现在称为华文教育)的历史。 中国自古就是人口大国,自近代以降,就一直保持着向海外移民的态势,且数目渐增。这种移民就是早期的华侨,也被叫做第一代华侨。新中国成立之前,对在海外定居的中国人,不论身份、国籍,统称为华侨。由于当时中国积贫积弱,毫无国际地位,更无外交可言,华侨在海外一直处于社会底层。虽然第一代华侨大多没有文化,但却深谙子女教育之重要,家境稍有好转,便将子女送入学堂,在排华较为严重的国度,华侨子女难以进入当地学校,家长便千方百计将子女送回国内就读,于是在清末民初时期便出 现侨生回国的现象。 清末,朝廷一些有识之士注意到这个现象。他们认为,侨民流寓远方,不忘归国,派生内渡,爱国情殷,极堪嘉许,益相敦勉。为此,朝廷专拨银两,于1906年在南京创办暨南学堂,世界各地侨民,凡送子弟回国就学者,一律收纳,以宏教泽而系侨情。这一国家举办侨教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华侨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大学,当时一个重要的历史动因是适应不断增多的海外华侨子弟回国求学之需,地点设在著名侨乡泉州。廖承志同志亲任校长达22年。1983年,中央决定华侨大学由原教育部主管改为国务院侨办主管,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华侨大学历史不长,规模不大,条件不佳,但实事求是地说,这所学校为我国的侨务工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为我国和平统一大业、为海峡西岸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纵观华侨历史,每逢中国遇到重大事件,海外华侨都是支持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最重要的国际力量。海外华侨之所以对祖国有着无条件的热爱和忠诚,原因很多,但深入一代又一代华侨内心和血液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无形之中起着很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华侨大学肩负着特殊使命。 记者:在开展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华侨大学有哪些贡献? 丘进:在东南亚国家和澳门地区,华侨大学的毕业生在建筑、土木、机械、化工、管理、人文等专业领域里发挥着很大作用,有很多校友成为业界翘楚,不仅对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发展了数以万计对我国友好的国际人士。近年来,华侨大学为国家政府部门、军界高层培养了许多官员,他们成为中外交往的生力军。 近半个世纪以来,华侨大学共培养海内外各类人才9.9万人,其中包括4万余境外学生。目前各类在校生2.8万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500余人,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3600余人。 记者:贵校招生主要面向国内,为何还重视华侨教育? 丘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升,海外侨胞的生存发展环境越来越好,但我们也要看到,在许多国家,侨胞的社会地位并不稳固,尚未取得应有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因此,我们国家的侨务政策、侨务工作和侨务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由于当前我国国际发展环境比较友好,国内外教育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现在回国就读的侨生数目不是很大,华侨大学招收的学生并不限制是否有“侨”的身份。华侨大学主要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尽管侨生比例在减少,但是为侨服务始终还是它的重要办学任务和特色。此外,我们并非将“侨教”限于侨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领域,而是强调他们的综合素质,不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无论来自什么国家,都要让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充分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记者: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您怎样看待贵校的发展? 丘进:华侨大学目前尚未进入 “985工程”和“211工程”,其发展受到一定制约。要使华侨大学走到国内高等教育的前列,需要师生员工付出更大的辛劳,克服在其他大学并不突显的困难和障碍。为此,华侨大学必须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扬长避短,稳健发展。 我感到欣慰的是,华侨大学全体师生面对自己的弱势和不足,仍然振奋精神,明确目标,孜孜矻矻,任劳任怨,希望通过若干年的努力,真正使华侨大学成为一所高水平的知名大学。 大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 记者:作为校长,您认为自己的任务与使命是什么? 丘进:我认为,在公认的大学三大任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人才培养要远重于后两者,不管什么类型的大学,其核心价值就是培养优秀的社会公民。 关于学生的培养,见仁见智。我以为,大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对于大多数本科生来说,无论学什么专业,都是基础知识,目的在于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除了专业课程外,更为重要的是第二课堂的培养和锻炼,要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志向,具有高远的眼界,善于吸纳各个领域的知识,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此外,还要有良好的品德和修养,善于与各种人文和自然环境交融。如是,学生踏入社会,才能受到欢迎和重视,才能发挥才干,做出更多成绩。 记者:在这方面您对学生是否有具体的建议? 丘进:最近,我在华侨大学秋季新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对学生提出几条建议: 1.学会自主、跨越式地学习。具体而言,要学好每一门课程,哪怕是艰难的课程、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不仅着眼这些课程的实际用途,而要把学好它们当成对自己能力的挑战。 2.尽早培养志愿和长远目标。大学生对自己未来事业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长远目标,为今后成就大业打下坚实基础。 3.提升综合素质。投入本专业领域学习的时间约占大学时光的2/3左右,其他时间花在与志向有关的领域,如选修其他课程,博览群书,课余时间经常参加讲座讨论、辩论等活动,随时将闪念和独见记下来,就是以后创新思想的雏形。 4.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学会反向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但不要陷入狡辩的泥潭,自己错了,就要坦然改正,从头做起。 5.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多读古籍,熟悉鲁迅、老舍、巴金、冰心等近代作家的作品,浏览莎士比亚、狄更斯、易卜生等的外国经典,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艺术涵养。也要尽量多地了解当代科技的新成就、新动向。 6.学好中文写作,善于用文字和语言清晰、简明、凝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演讲和辩论;注意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尽量改进语音。 7.熟悉历史和地理,了解中国和世界,利用假期和社会实践,尽量到远的地方走走,了解各地风土人情,观察社会,并由此扩展为全球化的眼界。 8.注意锻炼组织和领导力,在校期间有意识地牵头、带领若干同学至少完成一件社会性工作或活动。 9.坚决杜绝考试作弊和学术不端,在小事上也要做到“诚”与“信”。 10.喜爱至少一项体育运动。 我希望通过以上这些平实、细致但不失严格的引导,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深受社会欢迎的优秀人才。
期待高校取消等级制 记者: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有何认识与建议? 丘进:我国高等教育近10年来得到空前发展,一流高校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还是有些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国家不应该将普通高校分为固定不变的等级。将高校分为不同等级、享受不同待遇的这一机制,人为地造成一些大学的困惑。为此,希望国家尽快改革高校等级制度,代之以科学、民主、公正的新制度,使全国高校进入良性、公平的竞争和发展。 其次,目前国内高校被分为不同行政级别,这在行政管理上也许是需要的,但造成的负面效应却是严重的,造成对高校学术至上崇高精神的严重侵蚀,淡化了学术水平第一的神圣标准。许多高校领导都强烈要求,彻底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将高校的社会价值引导到其学术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功能的考量上来。 再次,本人建议按照不同归属、不同办学性质、不同功能等,将高校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国立大学。此类学校主要由国家部委主办,数目较少,功能明确,其办学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招生、培养、就业、科研、产业等方面,充分体现国家利益。毕业生实行国家分配为主的机制。这类高校的主体科研应以国家需求为主导。 第二类,省(市)立大学。此类大学是高校的主体,由各省级政府主办,以服务当地社会发展为宗旨,可以承担国家和省(市)的各项科研和人才培养任务。 第三类,区域性大学。主要由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城市)举办,其办学条件、标准、要求等,均由地方政府独立制定,此类学校办学形式灵活,主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第四类,民办大学。由各级企业或民间机构举办,类似国外社区大学。这类学校主要为当地社会发展和地方性、局域性、行业性部门服务,拥有较多办学自主权和灵活性。 如是,中国高等学校便可类别清晰,任务明确,在公平、公正透明的大环境中健康发展,真正做到校得其位,师尽其用,生尽其才,学校更好地发挥特色,可持续地良性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