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年代的读书岁月
我1955年出生底在新疆,6岁时随父母回到温州。读小学的时候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历了很多场面,如游行、打砸抢、贴大字报之类。破四旧以后,书什么的都没有了,所幸的是,温州这个地方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大,学习气氛还比较浓厚,而且我自小受家庭的熏陶和周围人的影响,十分看重学习,所以经常千方百计去借一些书,大家一起来切磋学习。当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虽是大道理,私底下却常和我们谈怎样学好知识,做有用的人。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
73年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整个社会还比较混乱,很多年轻人都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去了。我们那一届正好没有这个计划,所以毕业后我就参加工作了。我那时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当过中学代课老师,在公安局帮助工作过,在机关也呆过,还拉过板车,踩过脚踏冲床。其间我在盲人螺丝工厂的经历对我以后影响比较大。我在那里呆了几年,做过工人,也当过供销员,为求购工具全国各地跑。因为一起工作的工友们眼睛看不见,生活特别困难,我那时候就很同情他们,也深切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这些经历整体上可能对我后来的专业生涯,以及事业发展都有很多好处,比如看问题的敏锐性,对事物的判断、对事业的追求等等。
77年的上半年,我到了农村大寨工作队。在农村工作期间,听说高考恢复了。那时因为工作离不开,只有十天时间让我复习准备考试,结果没能考上。我也坦然接受了,因为自己本来准备得也不是很充分。但我没想到机缘巧合恰逢大学扩招,读书的机会又失而复得。按照扩招就近上学的原则,我到了温州医学院,在这里读了五年。
温州医学院当时是个不大的学校,但是学风很严谨。读本科的时候,我们是77级,也就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十四、五岁,我的岁数处在中间。我们这批人都在社会上工作过,当时处于文革后期,求学无门,所以知道机会来之不易,读书的愿望都很迫切。我们很多同学看书都看到凌晨两三点钟,似乎要把损失的时间都补回来。许多人年纪大了,学外语非常困难,但也都一点点啃下来了。这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77级和78级的很多学生,现在都是一些医院的院长、科室主任,这和他们当年培养的刻苦精神不无关系。那时候刚粉碎“四人帮”,一切都有一种重新开始的感觉,虽然当时的思想不如现在解放,很多条件也不如现在,但是大家刻苦求学、追求上进的劲头却比现在的学生强。我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毕业后出国了。77,78,这一批人,我觉得就是新一代人的代名词,不管是在理工农医哪一个领域,现在都是一个普遍受到赞同的阶层。
恩师教诲如流水潺潺,学长启发似醍醐灌顶
我开始读本科时22岁,毕业后想继续深造。当时温州医学院最好的学科是眼科,有非常著名的缪天荣教授。他的视力表享誉中国,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我当时想,不读则已,要读就读最好的,于是就报考了他的研究生。那一年报考的好像一共有二十几个人,只招了两名。虽然我没有什么眼科的基础,但是下定决心要考,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结果幸运地考上了。很有意思的是我的名字,我姓瞿,双目下面一个佳,名字又取佳,本应双目俱佳才是,但我的眼睛很不好,因为我是高度远视眼,又有散光,还有隐斜,似乎是最不适合做这个学科的人到这个学科来了。(笑)
缪老的思想和作风对我影响很大,可谓为我后来的一生积累了一份财富。他和其他老师不一样,对研究生的数学和光学的要求很高。当时在全国眼科界的光学数他最好。我们国家第一台国产裂隙灯显微镜,就是他参与设计的,后来拿了国家金奖。最早的国产检眼镜,也是他发明制作的。我国的国家标准视力表就是他创造的。他还设计过眼压测算图、眼压计等。这些都是他应用光学原理、结合眼科知识做出来的。我们跟他学习的时候,耳濡目染,自然也就对这些比较关注。缪老上课的方式也与众不同。当时国内的很多眼科设备还比较差,用的基本上都是国外的,他就把很多进口设备的广告拿来给我们做教本,边看广告,边比较这些仪器。我觉得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各种知识,而且了解了它们的实际应用。
当时很多人都把眼球看作一个单纯的生物器官,缪老教育我们眼睛不仅仅是生物的器官,还是光学的器官。他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讨论为主。他觉得学生应该多招几个,就象蒸馒头一样,1个是蒸,5个也是蒸。我觉得他的说法很正确,既然一笼可以蒸5个,却只蒸了2个,那不是把剩下3个的资源浪费了吗?学生多了,可以互相切磋、互相竞争;就一个学生,好坏都不知道。受他的影响,我觉得导师不应该老是上课,应该组织讨论甚至争论,给学生一些引导启发,促使他们自己去思考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缪老常给我们灌输这样一个道理:象我们这样的省属高校,处于温州这样的地级市,既不是省会,也不是大都市,就要扬长避短,做出特色。他提倡让眼科学和光学相结合,重点放在了眼科光学的理论研究和眼科光学器械的设计研制。他的思路使得温州在眼科光学方面独树一帜,无可替代。后来我们做的也可以说是把他的这些想法进一步发扬光大。全国有些眼科教授认为我们做的东西太偏,然而我理解这就和做菜一样:别人做鱼翅,做大菜,我们温州医学院就是要拌黄瓜拌到全国第一。只要把这一部分做到最好,我觉得就是达到了我们的目标。你看近年所出的眼科教科书,不管是哪里的,视光学这一部分,必定是请温州医学院人写的。
缪老对学问的执着和认真的态度,也是很不一般的。当时我们到他家去问他学习上的问题,他都要搬出很多书来,引经据典地给我们一一作答。他认真到不放过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一些很权威的书,哪里有个图画颠倒了,哪里虚线实线搞错了,都要给我们说得一清二楚。这种态度,我觉得很值得学习,做学问不仅要有创新精神,还要有这种钻研劲儿。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缪老的一位学生王光霁从美国回来。他曾在哈佛的研究院呆过,在全美的视光学考试中曾高中鳌头。在美国时他发挥了光学方面的优势,深受美国导师的器重。这些对我们也是很大的鼓舞。他回来的时候带进来一些国外的新思想新动态,教会我们怎么做科研,怎么找信息。他说,所谓的科研就是创新。教科书里的知识可能是十年以前的,杂志里的知识可能是两年以前的,学术会议上的知识可能是半年以前的,但是如果你关注某一个方面的发展,每天盯牢它,关注它的动态,那你得到的最新的知识可能是三天以前的。这些思想当时对我们来说都很新奇,又都觉得很有道理。此外,他还教我们怎样把这些研究通过论文的形式发表出去,怎样用国外的东西结合国内的国情做一些科研。他本来在国外是研究激光在眼科上的应用的,但当时国内条件还达不到那个水平,他就结合国内小孩弱视比较多,发现又比较晚的国情,去做摄影验光的东西。我当时协助他一起做,我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做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所以作为一个科学家,客观条件的好坏只是一部分,怎样结合实际,结合国情,来做一些事情,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些也是我们这些年所遵循的一个传统,虽然他并没有我的研究生导师的名份,但却也是我真正学业上的恩师。
细想起来,我的两位恩师是对我专业学习期间影响比较大的人。是他们让我懂得,在温州这个地方,只要做得好也能做出世界一流水平。
“别人做鱼翅、做大菜,我们就 是要拌黄瓜拌到全国第一!”
创立“中国温州模式”品牌教育
研究生毕业后我留在学校工作。88年我们在温州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视光学的专业。我们想结合中国的特色,把国外的发展移植到中国来,并不断借鉴美国的设计,同时也做了很多理性的改动,使我们的眼视光学东西比美国的设计更科学。我们之所以能引起世界的关注,就是因为我们的体系既有他们已经有的东西,也有他们目前没达到、想要学习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优势。
现在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的眼视光教育。88年我们的视光专业只有大专,到了93年,才升格为本科。在办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分析了这个专业的情况,在美国,视光学和眼科互相分离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美国眼科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自是不用说,就是视光学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美国有人称眼科是眼外科,视光学是眼内科。我们觉得分成两个专业,有其不合理性,因为很多东西都是重复的,视光学也看很多眼病。在中国许多医院眼科不看一些功能性的疾病,就把量大面广的功能性疾病患者如屈光不正推给眼镜店去处理。而实际上眼镜店并不具备处理这些疾病的能力,不能给这些患者多大的帮助,所以我们把眼科和视光学合起来,叫做眼视光学或者眼科视光学。我们认为这是经典的眼科和现代的视光学的一个有机的整合。做了几年以后,国外给我们总结了五条,称为“中国模式”。这五条就是:教育在医学院开展;知识涵盖了经典的眼科和现代的视光学;毕业以后拿到医学的学位;通过国家执业医师的考试,能够获得执业医师的资格;有手术权,有处方权。这个就是国际上认同的“中国模式”。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很多风雨,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觉得这样一个新鲜事物有些不伦不类,但是我觉得正是这些差异和不同凸现了我们的优势和特色。现在我们设计的眼视光学教育有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个执业医师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的学生比一般的大学生要辛苦一点,因为他们的课程比较多,但是我们毕业出去的学生是很受欢迎的。我们去大医院实习的一些学生,带教老师都分不清他们是眼视光学专业的还是临床医学专业的,而在眼科实习时,他们掌握的眼科知识也达到了相当于住院医师的水平。所以我们很欣慰,因为我们专业的目标达到了。现在我们不仅得到了国际的关注,国内很多学校也相继开展了这个专业的教育。
除了前面说的5年制本科教育,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也非常成功,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一些非学历学位教育,比如各个层次的培训,从基层的眼镜店工作人员到教授,以及国家人事部组织的高级专家的培训,我们都花了大量的精力来组织。我们还曾对台湾300多人进行教育培训,对台湾眼镜配售的水平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后来台湾中山医学院在我们的帮助下建立了他们自己的眼视光专业。此外,我们还积极参与各种专业教材的编写,国家的“十五”规划教材,12本中我们主编的就有7本。还包括一些新的理念的推广如规范综合验光。这在温州医学院是个很大的亮点。
2001年我们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的眼视光教学模式获得了国家教学二等奖,被称为是有中国特色的眼视光学教育模式。国际各大专业媒体也频频报道我们的成果。美国的很多大学主动提出和我们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我们为之感到自豪,因为它是温州医学院的一张名片,一个品牌。
畅谈学科发展
教育发展了以后,我们根据教育和医疗的需要,建立了一个视光门诊部。刚开始时规模很小,经过两年的筹备和发展,在98年建立了眼视光学医院,至今已7年多了。医院的建立既满足了教学的需要,也帮老百姓解决了视觉和眼病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摸索了一条建立一种新模式医院的道路。
我觉得温州人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基因,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不断证实改革就是动力。不断改革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是支持我们走到今天的力量。现在我们虽然在教育和临床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觉得不应该就此满足,还要不断进取,提高学术水平,所以近几年来我们在科学研究方面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现在我们的学科是浙江省的重点学科,而且是重中之重的重点学科。省政府每年拨500万科研经费支持我们的科研工作,学校也每年配套拨500万支持这个学科。我觉得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所以我们近几年也在眼遗传病,近视眼的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目标就是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在眼视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建树。
除了眼病和视光学这一块,我们前几年还提出了眼睛预防、医疗和保健的全程、全面服务理念,包括现在的整形美容,比如去眼袋,去鱼尾纹等。全程全面服务的理念就是这样来设计的,无论是你的眼部患有器质性眼病或者是功能性的问题,到我们医院来都能帮你做全程性的治疗。
此外,对于即将到来的2008年的奥运会,我们也会加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和运动员的视觉防护的工作中。 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健康运动员中心,全球第一个就设立在我们温州医学院,所以我们如何在这些方面拓展开来,也是我们今后要着手做的事情。
谈眼科的发展和医院管理 ——独立求发展,管理留人才
眼科的发展有它明显不同于其他科的个性,其个性在于首先眼科发展的空间非常大,尤其是把视光学这块包括进去的话,潜力之大无可限量。虽然传统的综合性医院的眼科都是比较小的科,受到重视的程度往往不够,但是眼科的领导要有这个意识。其次,从眼科情况来看,它对综合医院其他科室的依赖不是很大,所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有独立的可行性。我们可以看到,独立出来的眼科发展都比较好,比如中山眼科中心、天津眼科医院,所以我觉得眼科要发展,就要独立或者相对独立,以获取良好的发展条件。第三个就是客观的推动力。经济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人们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眼睛的要求也高了。而且眼科的治疗效果很明显,不管是矫正还是其他,效果都非常好。这就有了能够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除此之外,社会效应也不错。这就是单独设置的眼科医院发展比较好的原因所在。
对于眼科医院的管理,和企业的经营一样,需要有好的适合做事业的氛围,在管理上需要实行一些改革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管理,要吸引培养高水准的人才。我们除了自己培养的人才以外,还引进了很多中青年的医生。他们来我们这里首先要能生存,其次是他们能够发展,发展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觉得要能留住人才必须要有合理的管理分配机制,第一是事业留人,第二是待遇留人。第三个是感情留人,关心他们,培养他们,让他们在重要岗位上磨练成材。
给年轻眼科医生的一点建议 ——注重能力培养,爱心成就医术
做一个好的眼科医师,首先要有爱心,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精益求精,使它上升为一种艺术。
在读大学期间,我就觉得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一个是专业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另外一个就是社会工作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管理别人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个方面我觉得也很重要。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虽然读大学的时候是走读生,但是对于学校的很多活动,我都很关注,也积极参与。我们学校那时候很多文艺演出的剧本都是我写的,还获过浙江省和全国的奖。我觉得这些经历对人的一生都是有用的。所以在招聘会上,我们经常问一些来应聘的学生,你做过学生干部没有,参加过什么社会活动,你关不关心这些事情,为的是从侧面了解学生的这些能力。
在行医方面,我觉得医术首先是仁术,然后是技术,再是艺术。只有爱心才能指引你完成处理各种问题、取得理想的效果。做一个好的眼科医师,首先要有爱心,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精益求精,使它上升为一种艺术。比如验光,国外很多教科书就把它讲成是一种艺术。作为医生,在技术方面,只要你付出努力,大家都能做到一个层次,但在艺术性上,你必须投入更多的心思。要做到这些最基本的,都离不开一颗仁爱之心。现在国际上把医患间的沟通理解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内容。我们要求学生们去盲校进行社会实践,检查这些孩子的视力,看能不能通过手术或康复方法把他们从盲人中分离出来,成为正常的人。因为盲人和正常人的心态是不同的,为了让他们了解这一点,我们要求在医院实习的学生把眼睛蒙起来一天,让他们模拟做一天的盲人,让他们亲身体会盲人生活的不易,来培养他们的爱心。作为年轻人在实践中要有这样的意识,要在工作中不断地训练自己,对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把人看作没有生命的东西了。人首先是有思想的,所以你要做好沟通做好交流。我们对很多学生都这样说,在验光的时候,你验的不是眼球,而是一个人,一个和你一样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