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科技创新,四川大学校长卢铁城认为,学校间强强联合,学科优势互补,可以提升优势学科,促进学科交叉,推动科技创新。
卢铁城校长简单回顾了川大合并的历史。1994年,原四川大学与原成都科技大学强强合并;2000年,原华西医科大学加盟,三强合并。几年来,四川大学从精简机构和学科重组、优化入手,逐步将川大引向提高教学质量,鼓励科研创新,加强学科间交叉研究的发展方向,使川大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在科研方面,卢铁城认为,首先要广泛调动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努力争取科研项目。川大调整了科技分配政策,谁拿到项目,谁就拥有经费支配权,就会更具有实力去搞科技创新。同时学校把贡献、水平与分配挂钩,拿到科研项目多,得到的科研经费就多,发表的论文也会多,科技奖励、专利申请也多。如果再把这些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经济上的利益就会更丰厚。
其次,还要造就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机制。一方面把职称跟科研成果、科研经费、科技奖励挂钩;另一方面,每年公布每个学院的经费,而各个学院都要公布每个老师的科技成果,拿到了多少项目,获得了多少经费,发表了多少论文,招收研究生情况怎样。这样既调动了积极性,又有一定的竞争压力。
科技创新,关键是要有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卢铁城校长特别介绍了川大引进人才的措施。他说,学校在鼓励人才方面设立了“214人才工程”,即:学校选拔20个左右第一层次人才,再选拔150个第二层次的人才,又选拔出400个年轻的接班人才,在分配上向他们倾斜。除院士、长江学者,每年有10万元岗位津贴外,第一层次人才每年有8万元岗位津贴,其后,依次递减。此外,根据各人的贡献大小,再拿一定的业绩津贴。这样,个人收入不再是仅凭教授或副教授头衔分配,而是由个人科研、教学的实际水平、业绩和贡献决定。这样,增强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据人事部门统计,近两三年来,川大每年从国内外引进40到60名或有博士学位、或有高级职称的高水平人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川大校训。卢校长说,川大正以校训精神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科技创新。卢铁城校长说,“现在,川大正在采取措施大力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新兴学科、前沿学科。川大积极推进医学与原有的文理工结合,尤其是理工科跟医学的结合。学校今年专门拿出1000万元,支持那些尝试与医学学科交叉合作的课题,明年的支持力度会更大。”卢校长强调说,这样川大的并校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比如原来的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的信息学科与医学合作后,研究开发医学影像的数字化处理,建设数字化医院,开发新的医疗检测仪器等。又如材料科学,理、工科都有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国家还给川大建设了一个生物纳米医用材料产业化孵化中心,这个中心跟荷兰莱顿大学合作,现在他们跟临床医生在一起搞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制,如纳米人工骨、纳米眼球等,进度也比较好。卢校长总结道,正是有合并的优势,有学科的交叉融合,川大才能大大加速交叉学科的发展,形成新的优势。
最后,卢铁城校长介绍了川大的科技转化的一项新成果。今年年初,四川大学利用他们的科技成果,帮助贵州全国最大的磷化工基地瓮福磷化工厂搞磷复合磷肥———磷酸一胺(MAP)的生产,只用128天,就使一个20万吨的磷肥厂达标达产,到年底就能完全收回成本。他自豪地说,“这种技术在国际上是有相当竞争力的,这是川大原创性的科技成果。”它充分说明高校在科技转化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卢铁城校长对川大的未来充满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