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授来三江畅谈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 |
[钟秉林]:校长的身份是确定的,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要履行好这个职责。同时,我本人也没有脱离学术的范围,还是教授的身份。至于官员,我自己没有这个感觉,我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体会到副部级的校长作为官员和司局级的官员有什么区别,我觉得自己主要还是校长和学者的身份。
学校的行政化的问题应该要考虑两方面情况。首先是学校外部,政府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是否用符合大学或者中小学的办学规律去指导学校,而不是用行政化的手段去管理学校。另一方面,从学校内部而言,我觉得有无行政级别和是否行政化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学校里面是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并存的,中国的学校里“大基层、小社会”,关键的就是要判别是否有行政化的标准,首先就是学校是否充分尊重了学术权利和教师们的意见,是学术意见做出的决定还是纯粹靠行政权利干预的。
其次就是教师和教授的地位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同时学校的行政部门或者其他人员,对于教学科研工作的态度,对于教师们的态度是否端正,是否真正是为他们服务。我们会高度关注这个问题,也希望能够逐渐解决这个问题。 [主持人]您去年的意见就是不支持文理分科,现在文理分科又成为了一个热点,您的态度有没有改变呢?[03-09 14:01]
[钟秉林]我的态度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坚定了。一个就是要先了解文理分科的弊端到底在什么地方,其次就是如何去解决,有没有一个解决的思路或者解决的办法。弊端首先就是现在这种中学阶段的过早分科造成了知识结构的不完善,文理偏科对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形成多多少少都造成了影响。另一方面,这种过早的分科对于年轻人、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来讲,可能会对他们的思维造成一定的缺陷。人的思维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形象思维能力,一种是抽象或者是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现在要提倡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就是要把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是将来出成果的重要基础。[03-09 14:03]
[钟秉林]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自然学科,一些创新的思路不仅仅是单纯凭一种思维能够解决的。比如说我们谈牛顿,他在苹果树下坐着,发现苹果掉下来,就提出了万有引力,他的思维首先是形象的思维,再加上比较缜密的逻辑思维。我们关注最近一些诺贝尔经济奖的获得者,大部分都是有着深厚的数学底子的人,把现在的方法去解决一些传统的问题,这种文理分科对思维方式是有影响。[03-09 14:03]
[钟秉林]其次就是如何解决。网上有人议论,兴趣特长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现在中学确实有一定的学生对于自然科学或者是文学有兴趣,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批孩子完全可以在中学就开设一个选修课,通过选修课的形式个性化地传授给他们。实事求是地说,现在高中的文理分科大家都很清楚,主要不是靠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挥问题,而是和他们的学业成绩有关系。比如说感觉孩子数理化不行,那么就让他们去了文科班了,那么我们在为文科输送了什么人才呢?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的话,都会多多少少带来一些影响,所以对于这些同学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03-09 14:05]
[钟秉林]高考是不是要分科,后面还可以研究,还可以讨论,就算是分科的话,也有不同的办法。比如说可以在高三的第二学期可以搞一些复习,复习的时候如果高考的时候还分科的话,可以分分文理。如果分科的话,对于学生的负担就加重了。现在的学生负担已经是非常重了,我不知道再加重的话会成为什么样子,因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想解决问题就要从基础教育的改革做起。将来可能要降低中小学的学业标准,精简一些教学的内容,通过这个来解决。这就是我对于文理分科的看法。[03-09 14:06]
[主持人]是否可以说文理分科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举措呢?并不一定文理分科就可以减轻学生负担。[03-09 14:06]
[钟秉林]是的。[03-09 14:07]
[主持人]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呢?[03-09 14:07]
[钟秉林]我们主要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首先我想说就业如果从工程学来讲,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说,你在大学的时期里面培养学生,要能够保证学生的质量,特别是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要对大学生增加就业观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和平和的心态去面临就业市场。[03-09 14:08]
[钟秉林]就业的指导方面、就业信息服务方面也要为他们做好相应的服务。另外,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非常关键的基础性问题。社会经济发展,要提供比较充足的岗位来供大学生和其他各种人士就业。由于去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中国也造成了比较重大的压力,而且虚体经济已经过渡到了实体经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10%以上,客观地说对就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03-09 14:09]
[钟秉林]就业问题涉及到了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也有责任。用人观念要更新,是否应该提倡我们的一些企业家们,不仅仅是公立企业,他们应该尽可能地吸纳比较多的人员,包括大学毕业生到他们单位去从业。只有社会、政府、学校和学生本人大家共同努力,这个问题才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当然,就业难也要针对不同的情况来具体分析,比如一些高水平大学,就相对来说就业会容易得多。[03-09 14:11]
[主持人]毕业生增加了几十万,是否是因为扩招引起的?我们能否说就业难和大学扩招有一定的关系呢?大学扩招到底是利多还是弊多呢?[03-09 14:11]
[钟秉林]我觉得有关系,但是没有直接的关系。扩招是政府的决策,我个人也是赞同的,一方面满足社会对高层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满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有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这是一个。回到你刚才的问题,如果不扩招的话,这些增加的学生是否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呢,我想同样存在。而且这种就业的压力会提前到四年以前,如果那个时候他们没有机会上大学,高中毕业以后就会出现一个就业问题。既有联系,又没有直接的联系,之所以现在社会比较关注,就是因为从大学生寻找工作,用他的优势的地方,毕竟他们在学校里面学习了三四年,受到了一些熏陶,他们的基础面、必要的素质和能力肯定比高中生是要提高不少的,创业的意识、就业能力也有所提高,这对他们就业有一定的好处,当然大学生群体是在学生群体中比较素质高的,所以社会舆论高度关注,所以也就带来了就业的压力。[03-09 14:13]
[主持人]解决就业难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工作,学校是否应该给学生一些心理上或者社会实践课的补充呢?具体到北京师范大学有没有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大学生呢?[03-09 14:14]
[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对于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没有量化的标准呢?[03-09 14:15]
[钟秉林]我们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的要求统计就业率,我们希望高一点,至于标准是多少,没有统一的标准。事实上,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总体是不错的,应该都在95%以上。一些优秀的高等院校的就业率还是会高一些。[03-09 14:16] [主持人]:最近关于浙大论文剽窃事件屡屡见诸各大媒体,学术腐败问题再一次引起大家的关注,您认为产生这样的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净化我们的学术环境?
[钟秉林]: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一个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利益的重新分配,由于各式各样的改革和变革,大家心态比较浮躁,急功近利,大学并不是真空,肯定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明晰大学的使命和任务,同时能够坚守大学的理念和精神,这是第一点。第二方面,现行教师的考核制度,包括考核的标准、考核指标、考核方式要进行改革,要能够导向教师,扎扎实实地、安安静静地去做学问,一心一意地培养学生,从而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还有一个就是将来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 钟秉林称,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有密切联系,大学和中学要互动起来。现在中小学正在实施素质教育;大学也在加强通识教育,宽口径招生,宽口径培养,许多学校大一新生都不分院系、专业。
钟秉林认为,学生要成为创新型人才,除了广博的知识基础、发达的智力能力、自由发展的个性和献身精神之外,很重要的就是思维方式的养成。学文科的擅长于形象思维,学理工科的擅长于抽象思维,但想要创新光靠一种思维是不行的,必须要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牛顿受到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的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首先靠的是形象思维,靠一种灵感、潜意识,然后通过缜密的抽象思维证明它。
钟秉林举例说,现在许多大学在所有的一年级本科生进校后,不管是学文科还是学理科都要开出一门课程,有的学校叫做生命科学与技术导论,有的学校叫做生物学概论,这门课对于很多学生在本科4年期间,甚至在他们工作后的一段时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作用。为什么要学?因为在当代社会,信息增长速度很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我们大学培养的学生,即使读到博士,也不可能是一次性的、终结性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钟秉林表示,科学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我们可以预见到本世纪在生命科学和技术领域肯定会发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但是又不可能预测到哪年哪月在哪个学科分支会发生什么样的具体变革,这就需要早做准备!在校期间让学生对生命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前沿发展趋势有所了解,这样毕业之后,一旦遇到由于生命科学技术重大突破带来变革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怎么去应对,就不会感到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主持人]: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呢?
[钟秉林]:首先我想说就业如果从工程学来讲,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说,在大学的培养过程中,要能够保证学生的质量,特别是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要对大学生增加就业观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和平和的心态去面临就业市场。
就业的指导方面、就业信息服务方面也要为他们做好相应的服务。另外,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非常关键的基础性问题。社会经济发展,要提供比较充足的岗位来供大学生和其他各种人士就业。由于去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中国也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且虚体经济已经过渡到了实体经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10%以上,客观地说对就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就业问题涉及到了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也有责任。用人观念要更新,是否应该提倡我们的一些企业家,不仅仅是公立企业,他们应该尽可能地吸纳比较多的人员,只有社会、政府、学校和学生本人大家共同努力,这个问题才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当然,就业难也是不同的情况具体的分析,比如一些高水平大学,相对来说就业会容易得多。 [主持人]:在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向两会提交了一份关于高考不一定非得考外语的提案,这是他第三次向两会提交有关放开英语考试、不搞“英语一刀切”的提案,作为一名大学校长,您怎么看全民学英语这种现象?高考或是研究生考试还有职称考试是不是可以不考英语?或者对于一些特殊学科可以放松对英语成绩的要求?
[钟秉林]:我个人不同意高考取消外语考试,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中国在目前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我们需要走出去,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借鉴他们一些成功的做法,这需要语言的交流。另一方面,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也成为了教育大国,高等教育现在的规模是世界第一。我们如何把自己的优秀人才,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语言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当中,积淀了优异的传统文化,如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也需要语言。中医药是一门很精深的学问,要推向世界就需要语言。要想发展自己也要中西文化的结合,我认为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讲,必要的外语基础还是需要的。在操作方面,我觉得可以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比如说对于一些专业硕士,长期在国内工作了很长时间,将来就是为了拓展个人职业角度,希望通过这种深造发展自己,英语考试的标准也可以放低一些,这个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钟秉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而且不仅仅是期望值很高,还舍得付出、舍得投入。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和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我们现在教育发展的阶段有关系。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现在我国的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教育的主要矛盾还是老百姓要求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要求上好的学校,能够在好的老师指导下学习。矛盾的另一方面就是中国现在的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好的学校少,好的教师少。
所以引出了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本质是提高教育质量。第二、尽管提高了教育质量,但是在短期内不可能全部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就要促进教育公平。
同时,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有关,家长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什么样的才是好的人才?什么样是高质量呢?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要树立一种多元化的人才观和世界观。我们会通过新闻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大家共同努力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孩子搞学术很好,有的孩子搞应用技能性的工作非常好,同样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才,社会都非常需要。所以要转变观念可能还是需要一定的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