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考上大学不容易,要在大学学习好更不容易。9月27日晚,浙大校长潘云鹤亲自“传道授业解惑”,将他的学习之道授与近千名大一新生,2个小时的时间里,“学习”成了演讲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浙大的人才培养 浙江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如何度过在浙江大学的求学时光?如何理解竺可桢老校长的两个经典提问?这是潘云鹤在9月4日的开学典礼上希望新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昨晚,潘云鹤再次强调了这几个提问。他开宗明义地表明,浙大的办学使命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国际视野”就是要用大国心态分析问题,能从世界大势看问题,用战略的眼光看问题,视野要宽,立意要高。 潘云鹤认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目前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也是国家急需的人才。为国家输送党政、企业、科技等方面的人才,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的领导者,这是中国和世界的需要,是浙江大学和求是学子的使命。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确定同样源于不断的反思。潘云鹤说,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进行的是“以专业为本”的教育,培养“螺丝钉”式的人才,哪里需要就把“螺丝钉”安在哪里。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全面素质是首要的,其次才是专业。他介绍说,宝洁公司到浙大招聘员工不问专业,一招一个班。按理他们应该招化工类的学生,但他们不是。难道专业不重要吗?通过不断地反思得出的结论是:专业知识是学生今后成才的重要窗口和桥梁,但这种窗口和桥梁绝非只有一个。只有全面打造自己,成才的桥梁才能更多、更阔、更坚实、更畅通。浙大就是要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俱佳的学生。 学习的革命 演讲中,潘云鹤给学生们讲授了六种学习方法:自主性学习、跨学科学习、高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多维化学习和国际化学习。 谈到自主性学习,潘云鹤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他小时爱画画,本科欲报考艺术,没有得到家里的支持转而报考建筑,从而喜欢上了建筑研究;毕业后到地方科委任职,“被迫”学了数控技术,从此走上了“电子技术”的道路;研究生报考了浙大计算机系,最后又爱上了计算机,并兼顾了对美术的爱好,成为将计算机与CAD结合的人工智能专家。他说,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力量,专业可以转化为兴趣,而将专业方向、个人潜力与爱好打通,往往可以创新。 鉴于自己的学习经历,潘云鹤十分提倡跨学科学习。他说,学科交叉处往往是创新的高产田。多学科组成的团队固然好,然而不及一个兼通这些学科的人;学科跨度越大,打通越难;若能打通,创新越丰。跨学科学习,不仅基础研究需要,应用研究需要,创业也需要。 如果说学习是获取知识,那么研究就是创造知识。潘云鹤分析了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几个阶段,指出国内学生往往只在初始阶段比较优秀。学生们需要加强的是知识的收集、分析,独立思考、表达、创造、贯通等方面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核心理念就是独立思考,不仅要用在学习上,还要用在日常的其他事情中,在网络时代尤其重要。 潘云鹤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多维化学习,从参加竞赛、学术讨论、讲座、社团活动、体育锻炼、文艺演出、军事训练、校外实践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高效的学习方式是试验和读书,分获感性与理性的知识。 潘云鹤强调文明的冲突只会导致战争,真正的大同心态是各文明之间彼此理解、彼此尊重、彼此协商、彼此学习、和谐相处。中国正在和平崛起,我们要弘扬中国文化的精华:“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等,贡献于世界。浙大一直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今后还将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增加国际名家讲座,派遣优秀青年教师出国锻炼,扩大学生出访规模、留学生数和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等。 在浙大的学习 宽专交的培养模式、学分制和四学期制的施行、竺可桢学院的精英教育、学生的国际交流、新生入学教育等无一不体现了浙大“以人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自主化,研究化,高效化和国际化的各种办学理念。潘云鹤说,浙大强大而综合的学科形成一个知识的大海,你可以在里面游泳,可以潜水,可冲浪,亦可扬帆。 他说,人的学习有三大阶段:中小学教练式的学习,大学导学式的学习和工作后自学式的学习,大学是过渡,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大一又是学习转换的关键期,面临着学习内容的转换、学习理念的转换和学习方法的转换,希望同学们能认识到成长的阶段性,顺利度过学习的转换期。 潘云鹤告诫学生们,浙大是全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形成了全国最庞大的知识空间。我们要“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成章乃达,若金之在熔。”切莫把这所最综合性的大学当作一所多科性,甚至学科性大学来使用,从而错失良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