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末年的湖北自强学堂,到今天国内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武汉大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风雨。100多年来,武大历代学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会通博采,自强不息,追求真理,昌明科学,为繁荣民族的科学文化事业,为培养经国济世的有用人才,为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1月下旬,在武汉大学110年校庆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新一任武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
记者: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追求的目标。武汉大学通过合并重组之后,也提出了这样的战略目标。我们注意到,您作为具有深厚工程科技背景的校长,十分重视研究型大学的构建。您是如何定义研究型大学的,它包括哪些内容?
刘经南:研究型大学首先是一个国际性和时代感很强的概念。它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当今一流的大学,从剑桥、巴黎、柏林到哈佛、耶鲁、加州伯克利,无一例外,都是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要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就要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
关于研究型大学,有许多具体的评价指标,例如:科研投入要占到学校总收入的25%到30%,总收入的1/4或1/5直接来源于科研,总资产的1/4或1/5是科研活动的积淀,师资队伍中要有50%是受过系统训练,具有博士学位,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人才,学校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要达到1∶1,或者2∶1。
在这些指标中,我认为,学校的科技实力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贡献率是衡量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研究型大学要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方面军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生力军。
记者:根据您的工作经验,建设研究型大学要从哪些方面着力?
刘经南:首先是要建立一批以优秀学科带头人为首的国家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和基地。研究基地主要包含:设在学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学校自建的研究开发基地等。
研究基地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高校教师的质量,名师才能出高徒。大师、名师都不是“讲”出来的,要靠科研实践锻炼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科学研究。科研水平上不去,大学的学术地位和办学水平就上不去,高层次人才培养就更无从谈起,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就要落空。
研究基地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科建设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学校的学科建设首先应该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要有自己的研究对象,要有若干重要的前沿工作。其次要有一定数量的从事这一领域研究工作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并且在科技界形成一定的影响。第三要有研究基地,否则无法进行有影响的工作。
研究基地是科技创新的平台。长期以来,学校科研工作的主要形式是以院、系、所为单位组织的。小型分散的课题组、师徒店越来越束缚学校科技潜力的发挥,使学校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受到严重制约,影响学校科技工作整体水平和地位的提高。而科研基地的建设和发展逐渐改变了这种状况。在我们的工作中,新建设的基地打破了原学科的局限,进行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研究,从而促进和开拓了新兴领域以及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同时,研究与开发基地的建设把一些“小而全”的科研合作团体集结在一起,增强了科研合作意识,提高了学校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研究基地的组建也拓宽了科研人员科学研究的思路,使他们的目光更瞄准了世界前沿领域。科研基地还可以对外开放,使其用于科学研究的资源可以共享,信息可以共享,人员可以自由流动,提高了工作效率。
建设研究型大学,还要有策划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和实力,这就要求我们打造自己的强势学科。新武汉大学成立后,通过优势互补和重点建设,学校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能源科学和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空间和地理科学等代表未来科学发展方向的学科领域,优势更加突出。
建设研究型大学,更需要有原创性的思想和成果涌现。原创性包括不同的层次,最高层次的也是最需要追求的是科学发现,当然这需要相当的经济实力,其次是跟踪性的研究创新,然后是技术性的创新。在原创性方面,我国大多数高校处于初级阶段,这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和创新文化营造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原创性思想的涌现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尤其是要倡导一种学术自由、环境宽松、允许失败的文化环境。
大学的文化和精神是一个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凝聚力的核心。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这是武汉大学几代人所形成的精神传统。这里,我借用孔子“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来描述武汉大学文化精神特点的两个方面。和,我理解,就是和睦、和谐、和美、和为贵,它体现了中华文化包融的精髓;不同,就是标新立异,实在,求是求真。这四个字,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
记者:现代科学越来越趋向于交融和综合,许多重大科学成就的取得,往往都是来自于交叉和边缘学科。新武大作为高校实质性合并的一个范例,您们如何促进各优势学科的综合?
刘经南:新武大的组建,充分体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了强大的综合优势。3年多来,武汉大学完成了实质性合并,建立了一个完全意义的现代综合性大学。
综合性不是追求无限的学科膨胀,它也要做到特色鲜明。我是工科出身,但在我的观念中,不管文理,首先要发展基础学科。文科中文、史、哲是基础,法、商是应用学科。加强基础学科,可以具备深厚的人文功底。自然科学发展要靠设备,人文科学要靠大师。大师在人文学科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文学科要引进和培养一些在国内外都有影响的大师级学者。在应用学科上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包括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等等。
新武大涵盖当今所有的12大学科门类,是中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几所大学之一。新武大突出了一批优势学科、带头学科、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按一级学科将20个学科列为国家“211工程”第二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学校大力推动学科融合,使新武大真正融为一体。经济学家伍新木教授说,他的课题组成员现在几乎遍及全校30个学院,与测绘专家商量“数字化长江”,与电力教授探讨“电力体制改革”,与医院院长研究“医院管理运行”。而双院士李德仁更是雄心勃勃,决心将擅长的3S技术运用到水利电力、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甚至考古,让它们在交叉中放出朵朵奇葩。
武大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各学科交叉渗透,创新硕果频出。如,化学与生命学科的融合,在细胞成分的微电极分析、单细胞电泳分析、线粒体热动力学、细胞凋亡、蛋白质构象等交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学校还成立了生活质量研究中心、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跨学科研究机构,为武大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以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分析测试科学中涉及材料科学研究的专业为基础,形成了以功能材料为特色的材料科学研究中心,凝炼成了功能高分子材料、电化学功能材料、非线性光学和光电材料、分子生物学医用材料、材料物理学等学科方向,已经承担了国家重大或重点基金项目。
合并组建3年来,武大以内涵发展为主,实现了综合性学科布局调整,在前不久结束的新一轮学位授权点申报中,武大迅速跃居全国高校最前列,共有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居全国高校第四位;14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记者:听说你刚刚参加完在法国举行的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展,此次活动,国内有70所高校前往参展,这能否说明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国内很多高校将掀起国际化合作的高潮?
刘经南:国际化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提高国际学术竞争力。办学的理念要与国际接轨,国际交流要多层次、丰富多彩,要在国际学术组织,特别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承认的组织中扮演主导角色,要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战略科学家。二是要主动参与大型的科技、文化国际合作。三是要加强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国内外大学要互聘教授任职、任教。目前我们有两个学院聘请了外籍专家担任院长,今后我们的教授也要能够受聘到国际一流大学去担任院系一级带头人。四是留学生人数要达到一定的比例。武汉大学目前有留学生400人,我们的目标是在两年时间内达到2000人。五是加强一般性学术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