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的张鸣教授将为我们解读仅仅只有7个字,但却影响到我们几代人的文本,“向雷锋同志学习”。
为什么会在那时诞生这个题词?
主持人:先请张鸣教授为给我们讲一讲学习雷锋是怎么样的缘由?
张鸣:学雷锋是一个运动,其实它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现在应该说还没有终止。我们在每年的3月5号还会有“学雷锋日”,还会有一些活动,小同学扫扫地、擦擦玻璃、上街扶扶老大爷这些事。学雷锋已经成为一种运动的仪式,但是这个运动的起源其实是有一点意思的,63年年初的时候,中国是处于一个很有意思的状态,正好经过三年困难时期,正在恢复,还没有恢复好,实际上国民经济还比较困难,大家生活也比较困难。但是这个时期却是一个中国英雄辈出的时代。中国就是这样,有困难的时候英雄、劳模比较多。
主持人:王进喜也算上是吧。
张鸣:对。那时在很早的时候,国庆50周年的时候,我参与拍过一个纪录片,62、63年的时候,时代不太好定位,怎么定位呢?这个时代的英雄特别多,所以可以说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雷锋就是那个时间地方性的一个劳模,一个英雄模范式的人物。他在沈阳军区是很有名的,做好事,特别乐于助人的形象。但是他能够进入大家的视野,他的事迹能够得到国家领导人们的题字实际上是有些原因的。
在老百姓来看,因为在困难时间大家都挨饿,前面搞大跃进,后来又运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很紧张。恢复时期,不光要恢复生产,恢复经济,也要恢复人的感情,这时我们发现好多文化上就开始比较宽松,人际关系也开始恢复,原来一些比较紧张的关系都开始恢复。所以,人们特别喜欢这种人,到处做好事的人,喜欢帮助人的人。
主持人:无私的奉献。
张鸣:无私的奉献。其实雷锋的形象。
主持人:用现在的话说比较阳光。
张鸣:两个小酒窝,非常阳光,特别愉快的一个人。大家都挺喜欢的,人们的情感需要修补,经过一个紧张的时期,在困难时期挨饿的时候因为资源匮乏,大家互相抢和斗。在恢复时期,就需要这么一个人物。
这个事情被报上去,是一个很偶然的事情,是中国新闻的编辑把它报上去,在编辑的眼里他们看重雷锋,被雷锋感动,是因为雷锋的一些事迹,一些助人为乐的事迹,一些关爱别人的事迹。但是报上去以后,其实上层的理解有些不一样。
在毛主席眼里,他是一个苦孩子,特别苦的苦孩子出身。加上他学习《毛选》,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定反,他的日记里有很多这样的东西。他的日记我看过,有大量学习的心得体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当时也是把他定为一种对待敌人像秋风扫落叶,有爱憎分明阶级立场的人,把他定位学习毛泽东思想的一个人。
因此,助人为乐和学习毛泽东思想,这两个内容在某些方面契合在一起就出来了雷锋这样一个人物。后来毛主席知道他的事迹以后,不但题词了以后,还说了一句话,说雷锋是懂哲学的,这种评价是很高的,毛主席很少说谁懂哲学,很少说谁懂马列,如果说谁这样,评价非常非常高。在毛泽东题词后,周恩来、刘少奇都题词了,这样形成了学习雷锋的运动。
主持人:全国范围内的运动。
张鸣:那时就派人整理雷锋材料,包括雷锋日记、雷锋的事迹,拍电影等等。在那个年代,“文革”前,学雷锋的声势是很大的,非常大,那时整个全国上下都在学,后来紧接着64年就开始全国学习解放军,雷锋是解放军的一员,尤其是突出他学习毛泽东思想,特别突出,非常强烈。我记得关于学雷锋的积极分子有一个称号,一个非常崇高的称号。
主持人:毛主席题词是“向雷锋同志学习”。
张鸣:每年各单位都要评,被评上很光荣,你要立功受奖,戴上大红花上台,是非常光荣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还要说,实际上这两个还是有差距,差距可能小一点了,但是还有差距。毛主席一提雷锋,我们那时的英雄人物好多形象是不一样的,比如像王进喜就是特别能干。
主持人:铁人。
张鸣:像陈永贵的形象就是农民,特别能干的形象。像王杰就是舍生忘死,救人的形象。每个人物的英雄形象是不一样的,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也不一样,雷锋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是做好事。
主持人:不计回报做好事。
张鸣:我们一提学雷锋下面三个字就是做好事。
主持人:助人为乐。
主持人:在老百姓的心里已经定型了。因为雷锋的故事,雷锋的电影,雷锋的宣传画好多好多东西,但实际上我们发现雷锋不可能真的是爱憎分明的阶级感觉,不可能,因为他在火车上帮助老大娘,帮助人打扫卫生,人家钱丢了他给人家钱,这种事情他不可能问你是什么阶级的,你是什么成分,他也没有问过这些东西,他还是在普遍地帮助人。
主持人:发自内心的帮助人。
张鸣:在老百姓心目中雷锋还是一个特别好的人的形象。
主持人:心地善良的人。
张鸣:文革的时候阶级斗争斗得更强,人们心领的创伤更大了,更需要更大的修复。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雷锋还是挺受欢迎的,我们应该重新找回雷锋的精神。
主持人:找回互相帮助的精神。
·学习雷锋不应变为一种仪式
张鸣:这是老百姓自发的呼声,运动也不搞了,中央就觉得不应该这么搞了,就把雷锋定为做好事,包括小学生一到学雷锋日就做好事。但是不好的是变成一种仪式。
主持人:不是因为我发自内心想帮助别人,而是因为有这个形式在,我们要按照这种形式做这种事情。
张鸣:到那一天就学雷锋,那一天一过就扫帚扔了,再看见老大娘过马路也不扶了,盲人过马路也不扶了。它变成一种仪式,这实际上是一种雷锋精神,应该深入人心,对人的关爱、弱势的关爱。
主持人:人和人之间本身就应该互相关爱,不要把它变成仪式化。
张鸣:实际上后来有人就把这个事仪式化了。仪式化了以后,仪式背后本身那些精神不是更多去挖掘、关注,实际上雷锋作为一个人来说,他就是一个特别爱帮助人的人,而他也不像我们那时在包装的时候,没有行为欲的人,谈恋爱也不让说,因为他是士兵,士兵不让谈恋爱。实际上说实在的,士兵不能把女朋友领到军队去,但实际上应该还是可以谈恋爱的,连个女朋友都不让有不象话。雷锋存钱也不让说,雷锋买手表也不让说。我助人为乐手表也不让戴了?也不能存钱了?这么一个英雄是一个神。
主持人:不食人间烟火。
张鸣:雷锋那么漂亮的小伙子,找一个女朋友有什么问题。
主持人:因为雷锋还是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存在,他有七情六欲。
张鸣:他帮助人是因为他对人比较好,他有爱心,比较关爱弱势群体,我们讲这个精神实际上是人类共有的。那时我们传说美国西点军校学雷锋,西点军校倒没有树雷锋像,但是他作为一个有爱心军人的形象,也是出现过的。这是一个人类共同的,人类有些东西是共同的,对弱势的爱,对人类的爱,这种慈善心、关爱心,这是共性,是超越国界甚至是超越阶级的。这样的精神其实中国有这么一个雷锋也挺好的,我们的精神食粮也是不错的。但是问题是在过程中有很多东西扭曲。到现在又有很多说法,因为当时扭曲了,所以雷锋形象也不是一个好东西,他是什么形象,他是为了强调什么,是出于什么目的的。那是两回事,两事要分开,可能有些人想把他变成某种形象,但实际上在老百姓心中并没有变成什么形象。只是说我们把他仪式化了不好。
张鸣:不必把学习雷锋赋予更多的意义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8日12:24 新浪嘉宾访谈 ·不必把学习雷锋赋予更多的意义
主持人:就是应该发自内心人们之间相互的关爱,互相学习。其实像刚才张教授讲的问题,六几年就开始学习雷锋了,但是那个年代对我们一些年轻人来说还是相对比较遥远的。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学习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
张鸣:还记得?
主持人:还记得,每到周几的时候好像都得有一个劳动,去居委会帮助大妈打扫卫生,写封表扬信,非常高兴地交到老师手里。学习雷锋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助人为乐,您觉得除了助人为乐的意义以外还有什么其它别的意义存在吗?
张鸣:我觉得这个意义就够了,雷锋这个意义挺好的。实际上现在我们恰恰很缺这个东西,以前是革命,互相老是斗,我看着你不顺眼,你看着我不顺眼,互相斗。现在不是因为革命斗了,现在是因为市场,互相之间尔虞我诈,时间都是竞争,上学也竞争,工作也竞争,同事都是敌人,这种情况很不好。人类可能还是需要合作。
否则对个体进步不利,会觉得自己很孤独。因为人是需要关爱的,人是需要群体,需要友谊的,需要互相帮助的。这是一个基本需要,不是说可有可无。如果可有可无,人当年就不应该是群体生活,人开始就是群体生活,然后组成社会。这个社会不是一个小蛋糕,你分一块我就少了,实际上蛋糕是无限膨胀的,大家都好了,蛋糕越做越大。
但实际上我们现在都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现在冷酷的竞争,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尤其互相背叛。现在为什么《潜伏》的电视剧那么流行,是因为人们看到了什么呢?互相尔虞我诈,互相在办公室里尔虞我诈。
主持人:仿佛看到了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
张鸣:实际上人们很欣赏这个电视剧,但实际上对自己的处境是很悲的。这种氛围中你是得不到什么好处的,都是互相损,你损我,我损你,你上去我把你拉下来,我上去你把我拉下来,谁都上不去,但是如果我们一起往上爬,可能都会爬到一个很高的位置,都没有关心,并不是尊像古代的皇帝,唯我独尊。现在大家都缺少关爱,尤其是转型中的中国,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竞争,一直到商场、官场,现在是不良竞争。所以,这时雷锋精神还是需要存在的。老百姓从一开始就定位他是互相帮助。
主持人:您觉得雷锋精神发展到现在这个社会、现在这个时代,它有一些更需要更新的含义吗?
张鸣:也没有什么,像这样一些基本的东西,人和人之间的关爱,人是朴实的东西,我们应该永远地发扬就可以了,不要老是想去开掘一下,赋予他新的意义。我们知道雷锋是一个人,他对同事的爱,对弱势群体的爱是发自内心的。
主持人:从来不计较回报。
张鸣:他不留姓名,我做了就自然就做了,能帮人一把就帮人一把,这样他感到很愉快。而且能够像雷锋一样体会到帮助人是一种愉快,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不需要别人给你发一个奖状,像你们小时候还非得让大娘写一封表扬信,其实不写,你帮了也就行了。其实按很多心理学家研究,实际上如果氛围比较好,你要能帮助别人,你真是帮了,帮了之后他真是因此而得益,你会感到非常愉快。不是像有些心理阴暗的人想,我帮助人,我付出精力、体力、金钱,我是一个损失,是吃亏,觉得很懊悔,回家睡不着觉,可能有这样的人。但是如果氛围比较好,你如果值得帮助人,人家真的因为你的帮助得益,得到提升或者危难度过了,你会非常高兴,那种幸福感、愉快程度非常强烈,是别的东西换不来的。这是为什么有人特别愿意乐于别人,我如果帮助人这一天都非常高兴,不需要别人跟你说什么感谢。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因为我的帮忙改变了命运,或者这个困难能度过去,这是多么愉快的事情?因为毕竟那个生命因为你的存在而发生变化,你的价值得到体现了。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雷锋当时就是这样,是一个很朴实的人,实际上是一个很正常的人。其实我们这个社会应该多一些这样正常的人,可能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好。
主持人:可能现在的人因为生活的节奏过于快了,人们变得似乎比较麻木了,时间也少了,帮助别人的出发点也不那么积极了。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比如坐地铁、公交车的时候,看到老人、孩子我们让个座位,他们会由衷的跟你说一声谢谢的话,我也会很高兴,很愉快,心情也会非常舒畅的。但是张教授,比如当代已经21世纪,雷锋的精神我们其实也是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点点滴滴进行渗透了。今天的社会,您觉得雷锋的精神主要体现的方面是哪些?
张鸣:其实我们整体上还是这个社会已经把雷锋精神忘掉,我们自从把它变成仪式之后后来就逐渐忘掉。我们应该把雷锋赋予的政治意义剥去,不需要那么多政治意义。学风雷锋那首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开始就是这些东西,不过老百姓心目中更记住的是助人为乐。
主持人:那个时代好像就是那样子。
张鸣: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和谐社会,我们要互相帮助,我们生活中有点互助精神,不是互挖墙角,这样你的生活也好,工作也好,甚至你晚上睡觉也好都很舒服、很踏实。如果你在一个职场中,觉得周围人都算计你,勾心斗角很累,说一句话都要堤防他是不是会怎么样怎么样。如果是没有这些事,你随便说、随便做,嘻嘻哈哈多好。
主持人:大家多为了这个集体的荣誉、集体的发展。
张鸣:至少没有这种戒备心,多愉快、多好。实际上学雷锋能够学到这个就行了,不要把关系弄得特别紧张。当时为什么流行?就是因为之前我们的关系过于紧张了,人们想要修补,其实现在关系还是够紧张,虽然不是为了革命而斗,为了其它东西也斗得很惨。我们这样斗下去的话实际上没什么好处。
主持人:损人不利己。
张鸣:实际上没什么好处,都是失分的。如果我们不斗,其实我们在竞争中不一定会失败,而且可能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点。你帮我一把,我帮你一把,等你有事的时候我再帮你,大家就都好了。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看到这30多年过来,蛋糕越来越大,不是小了。不是这点东西我揣兜里你就没了,我们一起分那个小蛋糕,现实情况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此而担忧,你拿去了我就没有,他拿去了,拿得多,剩下可能更多,你还可以拿很多,没有问题,关键是你怎么去创造,因为财富是靠大家创造的。
主持人:而且要齐心协力去创造。
张鸣:对。团队精神其实最根本还是一个合作精神,还是互相帮助。
主持人:其实也是雷锋精神的一种衍生。
张鸣:或者职场上讲团队互相训练,有那个训练,把你往下扔,大家在接。
主持人:拓展训练。
张鸣:你是不是相信你的同事会把手拿开,这就是一种信任,就是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你倒的时候我们接一下你,你会相信当我倒的时候同事会接我。
主持人:帮助我。
张鸣:你就踏实了。
主持人:也是说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待、真诚交往,互相帮助,也是雷锋精神的一种新的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