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养生,养生的道理是什么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德性本是我们人人所共有的,德性的好坏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既然德性人人俱有,因此,我们要“道问学”。这里的“道”是遵循的意思,遵循什么呢?遵循问和学。到哪里去问和学?到最普遍的地方。最普遍的地方又在哪里呢?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养生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门话题。书店里也出现了大量的养生书籍,给大家提供了很多养生指导的具体方法。
眼下大众对养生的追求虽可理解,但由于其盲目性,往往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却弄巧成拙、无病添病,因此,我不得不谈。
《吕氏春秋》中有:“知生也者,不以害生,是谓养生。”这句话的意思倘若用白话来直译就是:首先要做到不杀生,即不要对自己下黑手,更不要对他人下黑手。如此你就是养生了。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当前有不少人在对自己下黑手。比如有的人说自己如何如何忙,经常连续几天不睡觉,然后问我如何养生,我真是无言以对,他都对自己痛下杀手了,还谈什么养生呢?更何况养生的含义绝不是仅仅几个方法而已,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告诫我们应该首先要养性,知道如何做人。
中医有这样一句话:“损有余而补不足。”
什么是补,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补身体所缺,人体存在有病而补和无病而补。但无论是何种补法,均应该遵循“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则。“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阳有余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余而阳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这是要义。而判断阳有余还是阴有余,当如何损有余而补不足,则是医生的责任。
不少人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有些人则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甚至为了区区一点利益,即宣称某某产品对许多病有效、某某保健品可以使人聪明、点某某穴位可治疗某某病症等。我以为这些至少是缺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违背中医整体的指导原则,更会影响中医在广大民众中的形象。
那么,到底什么是养生呢?有人说:养生就是跑步,锻炼身体;也有人认为:养生就是要疏通全身经络等。“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的两本古籍上,一处见于《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一文,另一处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中的“木神”。
“庖丁解牛”的故事,我们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都学过,它出现在我国著名思想家庄子的《养生主》这篇文章中。《养生主》是一篇专门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的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庖丁”是个古代的职务名称,而且是宫廷里的一个职务,按现在的话理解,就是一种专门从事牲畜屠宰的职务,丁指的是男人的意思。古时候把男人称之为丁,把女人称之为考,庖丁就是一个善于屠宰牛的男人。
那么,当时庖丁屠宰牛是给谁看的呢?战国时期的一个君主梁惠王。在观看庖丁屠宰牛的表演中,梁惠王向庖丁提了一些问题,感悟到了养生的道理。到了这篇文章最后结束的时候,梁惠王说了一句话:“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纵观《庖丁解牛》这篇文章,它里边梁惠王所说的“养生”,与我们今天谈的“养生”还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而是特指修身养性的意思。庄子的《养生主》,虽然字里行间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表达他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庖丁解牛的手法非常高明,庄子的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来形容他的屠宰技术,说他的技术是“官知止,而神欲行”。“官”指的是五官。庖丁介绍说:我在屠宰这只牛的时候,我的思想或者说我的手,我想把它停下来但是我停不下来。我个人的理解,他这种感觉与太极拳的那种“一片神行”的概念比较近似,意念为先,动则神动,静则神静,等于他把屠宰牛作为了一种高超的技术,神形融为一体了,因为他非常喜欢它,所以他的这个水平已经不是简单的屠宰牛了。
从庖丁屠宰牛的过程中跟梁惠王的一些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技术之高超。比如说,他跟梁惠王说,他在前三年刚刚开始屠宰牛的时候,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全牛,所以他的技术就不是很高超。但是三年后他就目无全牛了,就是他眼睛里已经看不到牛了,而是牛身体内部的结构,就是说他的技术已经达到了非常熟练的地步,这跟我们做外科手术应该说也是比较相近的。
现在做外科手术做得多了,最后下刀那真是凭手里的感觉,知道这个刀应该怎么去下。
庖丁解牛其实是教我们如何去做人,它讲的养生中的“生”指的就是人生。庖丁到最后还跟梁惠王说了这么一句话,说他的技术已经达到这么高超的水平了,但是他在看到技术水平比他要低得多的人在宰牛的时候,他并没有笑话他们,而是感觉到似乎他还可以学到没有学到的东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它是从一种社会文化的角度,告诉我们一个人在这一生中,应该如何去对待人生,处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如何从物质的世界中解脱出来。这是我个人对庖丁解牛这篇文章的一点体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