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的新革命时代,会有一个前期的颠覆期,即技术至上,会暂时替代内容为王。道理很简单,传统的报业虽然经历多次的变革,但都是在报业自身变来变去,没有跳开自身的圈子。也就是说,以前的改革也好,革命也好,只是在同一产业,有形的有限的”红海”中血肉拼搏,没有考虑新的潜在的市场.没有进入”蓝海”中畅游.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与新媒体抢占潜在开发市场的矛盾.
数字化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报纸某种程度上已经沦为身处网络传播最低端的分散内容提供商。无疑,他说的是目前纸媒在整个传媒格局中的日渐衰落的位置。
清华大学传播学教授崔宝国认为:传媒的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报刊业的衰落与新媒体的增长。传媒产业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数字化转型。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最近指出:要求我们以更加强烈的创新精神,要求我们以更加积极的进取姿态,融入新型数字内容产业的横流,通过实施数字报业战略,来不断增强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005年《中国报业发展报告》预测,未来三、五年内,报纸出版单位将树立“数字报业”战略,加快向数字内容提供商转型,发挥新闻和原创内容的优势,占据竞争制高点。
数字化转型的可能性
技术已经没有壁垒,技术大融合是一种势不可挡的大趋势。我们可以毫无遮栏的使用一切有利于报业转型的新技术。
英国著名学者国际通讯卫星奠基人阿瑟•克拉克预言:“在争取信息自由的斗争中,技术而不是政治是最终决定胜负的力量。”新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在生产,传播等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大众传播变得更便捷,更繁复,而且具有互动性。科技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数字技术革命给在在整个传媒业的发展带来了达融合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强,势不可挡。在当今的发达国家,象通信(COMUNI CATION)、计算机(COMPUTOR)和内容(CONTENT)的所谓“3C结合”,从技术层面上模糊了媒介通信和文化的产业界限。
传媒网络传媒的崛起说到底是两大依靠。一是先进的数字化传播技术,一是传统报业提供的廉价的新闻内容。纸媒缺乏的不仅仅是技术,而是缺乏急迫使用技术的观念。
值得欣慰的是,传统报业的仁人志示们似乎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了。他们开始了对新媒体的绝地反击。
作为上海最大的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振臂高呼,联合全国39家报纸成立了“全国报业内容联盟”,共同呼声是“共同制定向网络媒体提供新闻内容的定价规范,合理利用价格杠杆,提高转载的门坎,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让新闻内容回归应有的价值。”
但联盟的效果如何,很多人持观望态度,笔者觉得这种联盟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似乎是一种被逼无奈的本能反映。因为从业者的抗争没有制度的规范往往会得不偿失。
新技术改变生活,网络改变世界。重要的是你拥有了技术吗?正确的态度是,更新理念,绝地反击。 以数字化战略,积极大胆的投入报业转型。
从国际的上看,已有先行者。
2005年——2006年,笔者有幸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参观访问了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公司拥有15个电视频道,8家电台和多个大网站。到2010 年,来自网络运营的收入将占到出版营收的12%到15%,而今年的预计收入2.22亿美元所占据的比例仅为6%。这家拥有《洛杉矶时报》与《芝加哥论坛报》等美国知名报纸出版商的首席执行官Dennis FitzSimons,在美国报业协会年中会议上表示:“我们将继续发展我们在网上的业务,并进一步投资新的交互式业务。”
TribuneCo。还试图提高在网站、报纸、电视台之间共享新闻、节目、评论的能力。可以说,该报的新闻资源被多元传播到了极致.对同一个新闻内容,先有电视的现出来报道,在报社的编辑平台上还有多个演播室,电视频道随时采访从新闻现场赶回来的一线记者,作深度分析,网络也同时传播,再接下来便是报纸的深度报道.多种传播手段分层次,按顺序传播,借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在国内,在上海,广州,经济发达地区的报业先驱者们开始率先抢滩新媒体技术。2006年1月3日,解放日报集团推出专业上海生活服务网站,嗨嗨网,(WWW.HIGHAI.COM),1月16日,联合中国移动推出手机报纸I--NEWS,2月初,斥巨资入股网络电子杂志运营商摩客网(WWW.IMOOK.COM),4月14日,推出了基于电子报纸阅读器的电子报纸(I--PAPER),据了解,他们今年还将推出公共新闻视屏(I--STREET),将分布上海的主要街道。这个”4的新媒体发展战略。即I--MOOK,I--NEWS,I--PAPER,I--STREET,将实现其从报业集团向多元化新媒体传播集团转型。
更令人振奋的是,南方报业集团以更名为南方传媒集团。这种更名本身就蕴含着向多元化传播的潜在杀机。并在今年投资亿元建立一个完备的新闻资料数据库。“第一财经”是上海文广集团跨媒体的品牌。从第一财经电视频道,到《第一财经》日报,它覆盖了电视,网络和纸媒。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以一位国际友人的话作为警醒。 美国报业编辑协会主席罗德里格斯说:“我们在网络上挣的钱也流入我们的腰包。最优秀的那些网站往往都是传统媒体经营的网站。所以,在新媒体时代,报纸在以自己的方式演进着。未来,信息将通过移动终端传输,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报纸,都将只是新时代信息传输方式之一种。而不管通过哪一种管道传输,钱都将进入一个口袋——信息加工和制作者的口袋。
数字化战略时期的主要矛盾转化
报业的新革命时代,会有一个前期的颠覆期,即技术至上,会暂时替代内容为王。道理很简单,传统的报业虽然经历多次的变革,但都是在报业自身变来变去,没有跳开自身的圈子。也就是说,以前的改革也好,革命也好,只是在同一产业,有形的有限的”红海”中血肉拼搏,没有考虑新的潜在的市场.没有进入”蓝海”中畅游.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与新媒体抢占潜在开发市场的矛盾.
从产业结构来分析,报业和网络的打拼的劣势是新技术的运用,谁拥有了新技术,谁就占有了制高点,从报业自身的发展来看,我们知道,报业进入厚报时代也好,跨入集团经营也好,前者是报纸数量的叠加,后者是同一产业链上的单一延伸。没有注重新技术的运用,没有按市场需求改造和转型报业产品,没有丰富多元的传播形态.因为传统的纸媒是以采编原创新闻为中心,以内容为王为打拼原则的新闻单位,因此,这方面的观点僵化,除了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和后来慢慢引进和培养的部分经营人才以外,复合型的管理人才,专业型的网络人才几乎没有,或十分稀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报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因此,在当前,在报业进行新革命的早期阶段,在我们拥有强大的新闻资源的前提下,必须树立技术至上的观点。只要通过这以彻底的变革,一旦我们乘上新技术革命的新列车,我们就会如鱼得水,就会在更大的蓝海领域开拓新的发展点,找到新的增长点。在之后的发展中,一旦我们都拥有了与新媒体同样的技术传播手段后,那么我们就会与其他新媒体并驾齐驱,再次跻身新型主流媒体,这个时候,传播媒介的生态环境仍然将会回到内容为王的时代。
必须突破体制的诸多阻滞
首先是政策和法律上的缺失。
互联网已经在中国发展了十年,但立法相对滞后,使得其成为网络侵权盗版的重灾区,现在除了国家版权局出版了相关规定,还有国家新闻总署、国务院新闻办也有一些规定多达几十个,政出多门,法律和法规时有冲突。法规滞后,严重的阻碍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挺进.似乎全球都如此。美国、欧盟这些技术比较发达,立法比较超前的国家和地区,法律也严重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在美国,花了三年时间出台数字千年版权法。但一出台就过时了。
这是政策的缺失还是制度的缺陷?
其次是体制上的人为障碍。
现在,技术已经没有壁垒,倒是有许多人为设置的障碍。
也许是由于报业的特殊性,也许是因为传统的影响和现实的利益纠葛,国家政策成为某些部门把持的权利,成为同一技术不同部门之间的人为壁垒。笔者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每到一地,即便在机场都能随意的上网,因为在美国经过兼并整合,电信业大融合,电信寡头全业经营一个平台。运营商们在共同的公共平台与运作。不存在电信与移动与联通,与铁通的各自为政,互为阻滞。再说以互动为特色的IPTV,据了解,全国只有三家机构获得了由广电总局颁发的运营许可证。而且这三家都只是电视或广电集团麾下的队伍,为什么不能让报业集团来做?是谁给的这个权利广电总局的?为什么不让全国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履行这种职权?这样的为什么太多。在这种政策层面上,容易出现“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种中国特色的怪圈。
必须有全新的科技团队
我们要尽快的重建团队。组建以复合型人才为统率,专业网络人才为核心的全新团队。
传统的报业集团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由于多受原来计划经济和事业单位的影响,大都不甚合理。往往只有三支队伍,即行管队伍,采编队伍,和经营队伍,却没有真正意义的新媒体开发的网络技术队伍。我们要重建团队,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全新的四支队伍。而当前,在新革命时代的关键时期,最当务之急的是打造一支以复合型人才为统率,专业网络人才为核心的先锋团队。复合型管理人才首先要有一颗永远追新求变的心,这样才能带领团队永远向前。其次要有跨媒体工作的经历,懂得平面和电子媒体的生产程序与内在规律。网络型专业人才首先要有相关的学历背景或工作经历 ,其次要有创新的理念和较强的责任心.
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律,依据经济学的逻辑,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个转折期,即拐点.经济繁荣上升期为高拐点期,经济衰落下降期为低拐点期.既然有低拐点,定会有高拐点期.报业的发展也不例外.
只要我们在报业的新革命中,革故鼎新,运用数字化战略,保持信息采集与加工的强大优势,借助新媒体发展的新经验,抢先发展新技术,尽快实现产业转型与产品换代;不断开辟”蓝海”战略,大胆实施跨媒体,跨行业的经营策略,我们的报业就一定会”凤凰涅槃”,跻身主流新媒体,再创传媒新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