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92岁高龄,笔耕不辍,著书颇丰。有人问他健康长寿的养生秘诀,他说,没有秘诀,也不讲究什么养生之术,但要注意三个方面,即:锻炼脑、不挑食、不嘀咕。
锻炼脑。他觉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工作,工作需要有健康的体魄,每天可以进行一定时间的锻炼。如果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体育锻炼,而耽误了工作的时间,意义不大。实际上,仅重视肌体的锻炼而忽视了精神上的锻炼也是不行的。可谓"健身先健脑"。
不挑食。就是不追求山珍美味,而是崇尚可口简单。只要合口味,五谷杂粮,鸡鸭鱼肉,什么都吃。他常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因此,他从不把主要精力花在一日三餐上。
不嘀咕。就是对人、对事、对社会现象坦然处之,遇事想得开,不斤斤计较于一时一事的得失,从不为自己的健康愁眉苦脸。他最喜欢陶渊明《神释》中的四句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并以此作为他的座右铭。
河南嵩山少林寺内有一块三教圣像牌,将佛、道、儒三教鼻祖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合为一个头像,以此表明三教在中国长期融合共处。季羡林先生也是一位集佛、道、儒学为一身的大智大慧者。他一生研究佛学,虽不是佛教信徒,但也深知佛学超度苦难、以禅明心的养生道理。此外,他把儒家的"既来之,则安之"和道家的"顺其自然"作为自己处世的两件法宝。对生命、名利采取的是道家超然脱俗的态度,对工作和事业则采取儒家"积极人世"和"完善进取"态度。季先生能有此高寿,且一生学说成就斐然,不能不说与他这种三教互补的做法有关。所有这些,在其《老年十忌》、《九十述怀》等文章中都有充分的阐述。
季先生虽没有说自己有什么养生秘诀、养生之术,但他这种淡泊名利、物我两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就是极好的养生之术。正所谓无术是有术,无术胜有术。
92岁老人陈兴之的养生之道
陈兴之已是92岁的老人,但身体状况良好。耳聪目明,能听清低弱声响,能看清报纸文章小字,但他认为不宜久看,稍有倦意,便休息片刻。
陈兴之记忆力很好,这与注意用脑有关。他说:"用脑可谓健脑之无形良药,其功效之大,实非有形之药可比。大脑对于老年人,更是用进废退。我对治病中的疑难问题,若日间思索未果,常在卧床入睡前继以静思。"
陈兴之的养生体会是要把握好三个要素,即生活上的淡泊,事业上的寄托,精神上的怡情。当然并不排除饮食起居的养生,但对老年人来说,这三个要素更为重要。
生活上的淡泊,并非无所追求,也非苦行,而是要居于高处看待人生。古人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以为自幼而少而壮而老,乃是不可移易的自然规律,应当坦然处之。今逢盛世,国家兴旺,将多年医术经验继续贡献于人民,何之有"只是近黄昏"的感叹呢!
事业上的寄托,就是要老有所为。陈兴之先生将治疗骨髓炎的理论与经验写成书出版,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几无"夕阳"、"黄昏"之感。故乘兴而作诗"更喜夕阳无限好,晚霞红胜晓霞好"。
精神上的怡情,就是对生活要有积极达观的态度,安逸舒畅的心境。他说:"我居处并不宽敞,门外有一小园地,虽无名花异草,但种竹栽松,洗桐灌柳,注目移情,自觉赏心悦目。治病救人为乐,吟诗作画养生,这是我生活的写照。"
陈兴之先生非常喜欢以诗画养生,其功效有独到之处,可将言志、贻情、健脑熔于一炉。他题七律诗一首,名"雨霁",愿与老朋友们共勉。
雨霁山河一片新,东南西北路途明。秧田有水秧苗壮,麦陇无蟊麦穗深。柳上典莺歌盛世,花间紫燕舞春城。
夕阳满地红于火,种竹栽松惜晚晴。
93岁老人张友渔的养生之道
张友渔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法学家。长期以来,他担任过许多重要的领导职务,德高望重。93岁高龄,仍担任着全国人大常委会顾问。他身体很好,住在14层楼上,在89岁时仍能自己登楼回家,不用他人搀扶。他为何有这么强健的身体呢?
张老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运动,虽不是运动员,但经常参加学校的篮球和足球运动,在绿茵场上驰骋。1923年他进入北京国立法政大学攻读法律,那时他住在宣武门外大街,每天走路到西单北李阁老胡同去听课。1946年,张老担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新华日报》社长,他外出工作时,既不坐汽车,也不坐滑竿,总是以步代车。1947年,张老任晋豫边区政府副主席兼秘书长,恢复了在部队中骑马的习惯。张老认为,骑马是一种很好的体育运动,可以锻炼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应变能力。张老不仅在艰苦的岁月里坚持体育锻炼,而且在和平环境中也很注重健身。他在不同时期,选择有不同的锻炼方式,但他持之以恒地锻炼方式则是走路。
除坚持走路外,对棋类也很有讲究。张老坦率地说,他身体好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因是爱动脑筋。他在北京工作期间经常下棋,并常操胜券。张老的兴趣爱好正符合生理学家的预言:适度的棋类活动是最好的健脑体操。
|
|